粘婉清
(閩南理工學院 經濟與管理學院,福建 石獅 362700)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養老問題的應對和養老產業的發展日漸成為各級政府和社會大眾關注的焦點之一。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強調“十三五”期間將進一步完善和加快發展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結合的養老服務業。無論是著眼于宏觀政策,還是立足于人口老齡化現狀,都不難發現我國養老服務業的發展既面臨著艱難的挑戰,也承載著前所未有的機遇。
由于老年慢性疾病群體人口基數龐大且增速過快,居家養老在養生保健、專業護理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功能缺失和供給不足,傳統意義上的居家養老已無法滿足日益增長的醫療養老、健康養老需求。如何打破醫養界限,優化醫療和養老的資源配置,探索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對于養老服務體系的創新及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因此,本文從泉州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現狀出發,深入分析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面臨的困境,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相比于以基本生活照料為側重點的傳統養老服務,醫養結合將健康養老的訴求點擺在首位,強調有病治病、無病保健,是一種在日常起居、生活照料的基礎上突出養生、醫療、康復、保健的立體化新型養老服務模式[1]。它的最大優勢在于正視目標群體年老體衰的客觀事實,聚焦老年人健康養老的特殊需求,通過破解醫養分離的障礙,針對性地整合養老和醫療資源,促進了醫療衛生與養老服務的深度融合。
第五次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我國有71.8%的老年人罹患慢性病,其中16.2%的老人患有不只一種慢性疾病。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腦血管疾病是老年人患病率最高的三種慢性疾病。歷年的國家衛生服務調查報告顯示,二十余年來我國老年人口的兩周內患病率及慢性病患病率持續攀升,且近十年來的增速遠遠快于前十年。由此可見,盡管人口平均壽命不斷延長,但壽命的延長不能簡單等同于健康的延長,長壽但不健康的狀態在老年人群體中越來越普遍,形勢越來越嚴峻。老年人對于健康維持的衛生服務需要明顯增加,如何滿足老年人持續的、便捷的、綜合的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成為老齡化社會亟需解決的矛盾之一。集養老、護理、醫療、康復四位為一體的醫養結合新型養老服務能夠彌補傳統養老服務的不足,盡可能滿足龐大慢性疾病老年群體健康養老的需求,對于養老服務的創新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泉州市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民營經濟發達、民營企業眾多,GDP連續二十年位居全省前列。2019年6月,老齡事業統計報告表明,泉州市超過60歲的老年人口高達110.2萬人,占全市總戶籍人口的14.51%,這一比例已遠遠超過了國際上關于老齡化社會的認定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0歲以上老齡人口達到人口總數的10%,標志著進入老齡社會)。由此可見,泉州市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預計到2035年泉州市戶籍老年人口將突破200萬,呈現出人數多、增長快、高齡化等特點,養老服務面臨巨大挑戰。近年來,泉州市政府高度重視醫養結合工作,加快發展養老服務產業,積極探索并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協調、與人口老齡化相適應的養老服務體系。截至2018年底,泉州市累計建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448個,包括農村幸福院、村級敬老院在內的農村居家養老服務站1 464所,居家社區養老服務照料中心75個,養老服務設施進一步完善。在醫養結合方面,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與基層醫療機構簽約率100%,都是為了充分利用現有醫療資源為老年人的健康保駕護航。泉州民政局發布的養老地圖顯示,至2019年7月,泉州市共有養老機構201家,其中豐澤、鯉城、泉港、洛江四區共33家,晉江、石獅、南安三個縣級市共89家,安溪、惠安、德化、永春四縣共71家,臺商投資區8家。2019年6月,泉州市第一醫院老年病分院(泉州市老年醫院)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這是福建省第一家地市級老年醫院,主要收治老年慢性病病人,彌補了泉州市公立醫院老年??漆t院空白。由此可見,泉州市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體系已初具雛形。
醫療護理、醫護服務是健康養老、深度養老的關鍵所在,醫養結合養老創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和科學可行的舉措。通過文獻資料的查閱分析及實地走訪調查,發現泉州市醫養結合養老服務亟需解決的問題和短板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醫養結合資源配置效率低下。醫養結合強調日常照料和醫療護理的雙重服務,然而在現行的養老體系中,養老服務、日常照料、生活護理主要由民政部、老齡辦統籌和管理,醫療康復則由衛生部門負責。這種管理的多頭化、碎片化容易造成醫養分離以及資源配置不合理?,F有養老體系中醫養結合的銜接程度不盡如人意,供需并不平衡。以居家養老、社區養老為例,盡管社區養老服務機構與基層衛生機構簽約服務率高達100%,但是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病,需要反復治療、長期護理,而基層醫療機構更多提供的是門診以及短期住院服務,醫療服務的內容、層次及水平難以滿足老年人群體長期的、持續的醫療護理需求,醫養結合深度不足[2];以養老機構為例,盡管目前泉州市已有66家養老機構與醫療衛生單位合作并簽約,但是內設醫療服務機構的養老院依然非常有限,護理型養老服務機構明顯不足。
2.醫保政策對醫養結合支付體系的支持力度不夠。根據養老網現有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僅有不足5%的養老機構屬于醫保定點單位,醫保覆蓋率低,健康養老成本高。這是由于絕大部分養老機構的醫務室不屬于專業醫療機構的范疇,不具有獨立診療護理的資質,更不具備納入醫療保險的條件。
由于大部分養老機構提供的日常保健、疾病治療等服務沒有納入醫保范圍,導致患病老人、失能老人入住醫養結合養老機構時經濟負擔較重[3]。支付能力的不足直接影響了老年人養老方式的選擇,出于經濟方面及醫保政策的考慮,患病、失能老人只能摒棄收費較高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轉而選擇長期住院或居家養老。長此以往,為了維持運營,養老機構不得不放棄在醫養結合方面的投入和嘗試,轉而將服務對象定位為健康情況較好、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群體。因此,由于醫保政策對醫養結合支付體系的覆蓋、支持力度不足,患病、失能老人難以負擔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高昂費用,導致市場需求不足,供給萎縮,兼具醫療服務功能的養老機構缺乏進一步擴大的內生動力。
3.社會力量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積極性不足。盡管政府在應對醫療和養老問題上占據主導地位,但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能否充分地調動社會力量參與到醫養結合養老服務關系到該行業能否健康、蓬勃地良性發展。目前,社會力量在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建設中主動性不強、積極性不足。從投入—產出的經濟效益角度分析,相比于盈利可觀的大眾醫療,老年醫護行業的利潤水平并沒有顯著優勢,在養老機構內設置護理院的經濟動機不強;從政策落實的角度分析,養老機構接受民政部、衛生部、老齡委、工商局等多個部門的多重管理,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在資質審批、行業準入、土地劃撥、利息優惠等方面難以形成統一的政策標準,相關優惠難以落到實處,因此,民間資本、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不高。
4.醫養結合所需的專業人才匱乏。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產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復合型醫護人才,他們既需要有一定的醫學背景也需要高度的耐心和責任心以提供養老護理服務。相關研究顯示,我國養老護理人員的需求量高達千萬,然而目前從事養老護理服務的專業人士只有區區二三十萬,且人員流動過快、穩定性不足、專業素養良莠不齊。截至2018年底,泉州市各類養老機構共有4 000余名從業人員,這些養老服務從業人員大部分是四五十歲的女性家政公司人員,學歷層次、專業水平偏低[4]。迫于醫護人員的短缺,醫養結合養老機構在尋求內設醫務室的過程中往往由于執業醫師、注冊護士、專業護工的短缺而難以達到相應的基本建設標準。造成人才短缺困境的原因并不是單一的,而是錯綜復雜的。一是就工作內容本身而言,大多數護理人員需要為患病、失能老人處理大小便事宜,勞動強度大、難度高,且收入水平低于其他專業醫療機構;二是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社會上普遍認為護理是一項專業水平、社會地位雙低的工作,是為謀取生計不得已而為之的;三是從人力資源投入的角度,護理學、老年醫療護理等類似學科專業數量有限,人才培養力度不足,導致專業水平及人才輸出受限。
1.打破養老和醫療的部門壁壘,提供一體化養護服務。從老年人健康養老的高度凝聚共識,打破養老和醫療、民政和衛生部門的管理壁壘,整合養老和醫療資源,分類提供適應不同層次健康狀況的基本照料、康復保健、疾病診療等全方位序列服務。政府應鼓勵當地不同條件的養老機構積極發展與之相適應的醫養結合服務,推動養老與醫療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鼓勵和指導規模較大、條件較好的養老機構以自辦形式開展“內設式”醫療機構,即向衛生部門申請設立理療室、醫務室、衛生所等內部醫療機構,讓老人足不出戶在養老院內滿足基本醫療需求;另一方面,鼓勵規模較小、條件有限的養老機構通過“合作式、協議式”爭取與周邊醫療機構的合作,主動作為將周邊便利的醫療資源納入到養老的整體布局中,搭建醫療巡診、健康管理等綠色通道,為老年人健康養老提供保健、就醫的便利。
2.加大醫保政策支持力度,推動養老機構發展。與其他年齡層次的人群不同的是,老年人罹患慢性疾病的比例高且增速較快。因此,老年人對于基礎醫療及康復護理的需求與其他年齡層的人群相比更加普遍、更加迫切。為了應對這種形勢,許多發達國家都將養老護理的費用納入了醫療保險的范疇,以降低老年人的經濟負擔。基于此,建議將養老護理費用按一定比例納入醫保范疇,切實減輕患病老人、失能老人的經濟負擔。政府應積極推動符合條件的醫養結合養老機構進入醫保定點范疇,通過增強醫保政策支持力度推動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發展。
3.簡化審批手續,吸引民間資本投資醫養結合。發揮政府在頂層設計中的主導作用,著力破解醫養結合養老產業的體制問題和機制障礙。一是在評價體系和進出機制方面,由市委、市政府統一指揮,統籌衛生、民政、老齡委、醫社保等部門,刪繁就簡縮短審批流程,用規章制度、明文規范將醫養結合養老機構的評價體系、進出門檻予以統一;二是在資金支持方面,鼓勵設立政府及社會資本共同參與的專項基金以扶持醫養結合養老產業的發展,鼓勵當地商業銀行的信貸支持和土地劃撥優惠,使相關政策得以落地生根;三是充分利用當地民營經濟發達的優勢,通過服務外包、委托經營或政府采購等方式擴寬社會力量參與醫養結合養老服務的途徑,提高養老服務發展的社會支持力度和風險防范水平。
4.依托專業建設和規范培訓,加強復合型養老護理人才培養。從人力資源開發的角度,為了應對復合型養老護理人才短缺的問題,可從專業建設、規范培訓、完善薪酬體系三方面進行推進。一是鼓勵泉州醫學高等??茖W校等大中專院校及相關高校增設老年護理專業,將臨床醫學、康復醫學、老年保健、養老護理等學科及課程進行有機結合,依托專業及學科建設,從源頭為老年醫護行業提高專業人才培養及儲備、輸出能力;二是更加注重相關從業人員的技能培訓和規范管理,建立養老服務人員準入標準,通過資格認定、職稱評定等手段切實提高老年醫護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水平;三是設置與職業化、專業化水平相適應的不同等級的薪酬標準,使得從業年限長、經驗豐富、專業化水平高的從業人員獲得更高的薪酬待遇,從整體上提高老年醫護隊伍的待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