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景德,李艷紅
(肅寧縣農業農村局 062350)
近年來隨著養鵝業規?;?、集約化的發展,雛鵝痛風的發病率也呈現一個逐年上升趨勢, 成為影響養鵝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 痛風也叫尿酸鹽沉積癥,在禽病的分類上屬于營養代謝病,是由于蛋白質代謝紊亂,或腎功能異常引起的一種營養代謝性疾病。
鵝做為食草動物本應該很少發生痛風,但近年來由于養殖戶盲目追求經濟效益, 不科學的飼養管理以及一些嗜腎病毒的感染導致雛鵝痛風頻發,給養鵝業帶來了嚴重的經濟損失。 下面結合雛鵝痛風的流行情況、臨床發病情況與診治經驗,談談對雛鵝痛風的認識。
病雛飲水增加,食欲下降,逐漸消瘦脫水,喙及腳爪干癟、體重減輕,表現精神不振,排白色稀糞。 跗關節及掌關節腫大,透過皮膚能看到腫大的關節皮下有白灰樣物沉積于關節腔內,病鵝跛行,行動遲緩。
剖檢可見皮下,肌肉組織間,喉頭及氣管黏膜沉積白色尿酸鹽。 心臟、肝臟,腸管漿膜、腸系膜表面有大量白色尿酸鹽。 腎臟腫大呈蒼白色,輸尿管內充盈尿酸鹽或結石,剖開關節,可見關節腔有大量白色尿酸鹽,部分病例腺胃黏膜,直腸黏膜有尿酸鹽樣假膜。
據第《禽病學》介紹,飼喂高鈣、高蛋白日糧,維生素缺乏,鈣磷比例不平衡是造成家禽痛風的重要因素。 集約化、規?;B殖模式下,缺乏鵝營養需求的基礎研究,養殖戶追求生長速度及經濟效益,飼喂高能量高蛋白日糧,違背了鵝的生理習性。 另一方面青粗飼料的供應問題無法很好地解決, 這些因素是鵝痛風病高發的主要原因之一。
育雛環境差、管理不善等原因導致鵝星狀病毒感染也是該病病因之一。 據報道鵝源星狀病毒不僅水平傳染性強,而且能夠垂直傳播,發病率與死亡率高,是目前鵝痛風病的另一個主要病因。
對飼料引起的痛風,首先降低日糧蛋白質含量,日糧中添加適量玉米粉或碎米等低蛋白飼料,供給青綠多汁飼料。 同時投服碳酸氫鈉等通腎藥物促進尿酸鹽排泄,緩解死亡,飲水中補充多種維生素提高免疫力、增強新陳代謝,有利于鵝群快速恢復健康。 對鵝源星狀病毒引起的痛風,除采取上述措施外,發病早期全群注射鵝源星狀病毒抗體,同時投服通腎藥物,促進尿酸鹽排泄,對因鵝星狀病毒感染引起的痛風有不錯的治療效果。
目前我國養鵝主要是以地面散養模式為主,飼養管理粗放,養殖戶防疫意識淡薄,對鵝病的基礎研究相對不足,疫病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建議從以下幾方面進行綜合防控。
優化養殖模式,探索規?;藴驶B殖模式。 星狀病毒主要通過消化道途徑水平傳播,改地面散養為網上平養,減少雛鵝與糞便的接觸,降低感染機會。
加強衛生防疫,加強養殖場防疫體系體系建設,做好養殖環境的衛生消毒工作,實行全進全出,避免交叉感染。 孵化場所、孵化設施、種蛋等要進行嚴格消毒,以防早期感染。 加強種鵝的精細化管理,避免垂直。 發病的鵝場要進行嚴格消毒,對病死鵝進行無害化處理,防止病毒向外傳播擴散。
抗體預防,實踐證明3~5 日齡注射鵝源星狀病毒抗體,用于預防鵝源星狀病毒引起的雛鵝痛風效果理想。
合理搭配日糧, 科學調制日糧營養, 降低日糧中的蛋白含量,以減少尿酸鹽的產生,合理搭配青綠多汁飼料,嘗試使用青貯飼料解決青綠飼料不足。 另一方面在飲水中添加保健藥物進行保肝護腎、調節蛋白代謝、控制外源病毒感染、增強雛鵝的抗病力等。
合理的日糧配方和良好的衛生防疫措施是控制鵝痛風的關鍵。 研究表明星狀病毒宿主種屬廣泛,具有潛在的跨種間傳播和適應新宿主的能力及基因重組現象,能夠通過種蛋垂直傳播。 目前缺乏對鵝星狀病毒的研究, 當務之急加快鵝星狀病毒疫苗的研究開發,盡快實現疫苗的商品化,通過免疫減少鵝星狀病毒的感染和傳播,保護養鵝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