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軍
(河北眾旺農牧科技有限公司 054900)
豬群的疫病防控工作不僅關系到牲畜的健康發展,而且關系到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 所以如何科學地開展疫病防控工作成為了眾多規模化養殖場的工作重心, 所以本文主要依據目前養殖場內豬群疫病防控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希望能夠給廣大養殖者提供些許建議。
在我國的規模化生豬養殖場內,養殖人員大多為回鄉創業農民工或者企業下崗工人, 由于他們沒有經過專門的生豬養殖和疫病防控培訓,所以相對于專業人員,缺乏相關的養殖和疫病防控知識, 尤其是防疫意識比較淡薄, 對于疫情的應對能力較差。 甚至存在某些養殖者是看到豬肉價格飆升、國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之后才開始轉型進行生豬飼養工作, 這種盲目跟風的養殖就導致了初期建廠有規模、后期管理無秩序的結果,從而為日后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養殖場的選址是開始養殖的首要環節,但是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存在很多養殖場的選址缺乏科學性的現象,如為了方便交通運輸和飼養, 將養殖場建設在靠近公路和村莊等人員密集的場所,這就極大增加了疫病暴發的隱患。 此外,還存在某些規模化的養殖場為了水源便利,將養殖場建設在河流、大壩等水源重地,這樣不僅會對水源周邊環境造成污染,而且還會對居民的生活飲水造成影響,一旦疫病暴發,養殖場內對于病死豬的不當處理則會影響整個水域。 最后,養殖人員為了方便管理,在養殖場內存在生產區與生活區混居的現象,人豬混居,不僅不利于疫病的防控,而且還會給疫病的傳播和暴發留下隱患[1]。
在養殖場內大多數的豬圈設計和布局缺乏科學性,沒有按照規模化養殖場所要求的建設標準和動物防疫要求進行建造,此外,防疫設施不完善、豬群的養殖密度過大、無消毒和糞便處理設施等,使豬群長期生活在臟亂差的環境之中,極容易導致生豬疫病的相互傳播。
實踐表明, 養殖場疫病的發生多是由于引種的不規范、檢疫不合格所造成的, 具體表現為養殖場在購買仔豬時沒有按照引種的有關規定的要求進行,引種均從無“三證”的非正規豬場引進仔豬。 更存在有些養殖場直接從農戶或者市場中引進進行飼養,且在引進時也沒有嚴格的檢驗。 豬群進場后不同年齡、不同品種、不同大小的生豬混養的現象也屢見不鮮,飼養密度大、豬只的轉群頻繁,在疫病暴發時很容易造成交叉感染現象。
絕大多數的規模化養殖場的門口處均未設置消毒池, 通道處也未設立紫外線消毒間,有的即使有消毒池,但是也沒有加入消毒液或消毒液的更換不夠頻繁,形同虛設。 此外,大多數規模化的養殖場內都沒有采取科學的消毒措施, 或者根本沒有進行消毒工作,這些都為病原的侵入和暴發提供了有利條件。
豬群疫病是困擾和制約我國生豬養殖業健康和可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規模化的養殖場內具有規模大、養殖數量多、養殖密度大、技術要求高等特點,所以運用科學的養殖技術是豬群健康生長的首要保障。 因此,在規模化的養殖場中,不僅要建立先進的養殖配套設施, 而且還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免疫程序和疾病應對方案,不斷完善防疫設施,健全防疫制度,抓好環境控制和衛生管理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夠控制重大動物疫病的暴發,提高整個養殖場內的防控水平[2]。
首先,養殖場的選址,應當符合城建總體規劃和環保、防疫要求。 在養殖場的建設時,對于外部環境要做到遠離水源、公路、居民區,對于內部環境要做到人畜分離、背風向陽、水質良好、水電充足等,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養殖場的整體環境。 其次,應當建立完善的消毒、隔離和無害化處理設施,在養殖場類嚴格落實各項消毒工作, 且在疫病暴發時有專門的隔離區和無害化處理區對感染疫病的生豬進行處理, 從而保證養殖場內日常消毒工作和疫情處置工作能夠順利進行。 最后,嚴格規范引種和檢疫工作,在進行引種時,必須要了解來源豬群的健康情況,嚴格按照有關規定到非疫區進行選種,引種前要對豬舍進行徹底消毒,引種后要對引進豬進行為期一個月的隔離觀察并進行接種、 驅蟲和消毒工作,從而控制非源性傳染病因子傳入豬場。
在規模化的養殖場的防疫工作中,主要采取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和提高豬群總體免疫力的方式進行防疫工作, 對于目前養殖場內的問題及不足應當盡快進行整改, 只有這樣才能夠保證豬群的安全和健康,從而發揮其最大的生產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