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苗,周玉照
(云南大理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671003)
生豬養殖是我國農村地區養殖者的主要收入來源。 近年來,我國生豬養殖業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同時對于防疫工作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 但是在我國許多地區, 仍然存在防疫意識不強、防疫方式落后等問題,嚴重地阻礙了生豬養殖業的發展和進步,所以,必須轉變防疫觀念、提高防疫意識,破除防疫工作難題,才能達到提高養殖者經濟效益的目的。
生豬養殖已經成為廣大養殖者提高經濟收入的重要方式,但在某些地區, 由于傳統養殖方式的局限性, 以及養殖方式落后,都導致了養殖者對于養殖過程中的防疫意識淡薄。 如一些養殖者對于防疫工作缺少科學的方法, 僅僅憑借養殖經驗來開展防疫工作;再如對于防疫工作,僅僅在暴發大規模疫病后才進行防控;最后,對于生豬的常見疾病和發病原因都不了解和掌握等等,種種因素都導致了對于生豬疫病的防治效果不佳,為疫病的暴發提供了條件。 此外, 不少生豬養殖者對于防疫工作存在誤解,認為對于生豬的防疫可以做到終身制,認為只要對生豬進行了疫苗注射,就能夠保證豬群不受疫病的侵害,這就忽視了平時的防疫工作,從而增加了生豬的發病幾率[1]。
除養殖者自身意識不足之外,造成養殖者防控意識不強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當地防疫部門對于防疫工作的宣傳不到位,沒有及時地更新防疫策略和科學養豬策略, 對于生豬各個時期可能暴發的疫病及其發病特征沒有做到及時宣傳, 所以防疫站工作人員的服務意識和服務能力滯后, 也導致了養殖者的防疫意識不強。
在我國的某些地區, 尤其是一些經濟發展落后的農村地區,其養殖方式還是以家庭為單位,其特征為養殖規模小、養殖方式落后,同時缺少相關的疫病防疫人員。 防疫人員在生豬養殖及防疫程中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首先,在鄉鎮中對于生豬的疫病防控和檢疫工作都是由當地畜牧獸醫防疫站來展開的, 但是隨著養殖規模的不斷擴大和養殖數量的不斷增加, 進而增加了防疫站的工作量,有時甚至會出現人手不夠的問題,且很多地區的防疫編制有限,無法滿足對于生豬防疫工作的總需求。 由于巨大的工作量,經常導致了防疫漏檢的現象,此外,一些防疫人員其年齡較小,雖然理論體系豐富,但缺少實踐經驗,也影響了生豬防疫工作的質量和水平。
在我國的防疫站中,由于經濟的制約,還存在防疫基礎設施不足和防疫投入資金不足的情況, 這些都極大地影響了防疫工作的效果。 此外,防疫人員操作能力不足,也影響了生豬的防疫效果,如注射用的針頭消毒或更換不及時,在進行注射時引發了豬群的交叉感染。 最后,養殖者對于生豬防疫的針對性不強,會對養殖的所有生豬進行集中防疫, 所使用的防疫藥物不及時更換,往往會導致疫病對于藥物產生免疫性,上述不足都極大地損害了農村養殖者的經濟效益。
對于生豬的防疫工作, 離不開養殖者自身意識的提高和防疫部門的宣傳。 對于防疫部門而言,需要加大宣傳力度,指導廣大養殖者樹立科學防控的意識,學習先進的防控技術和經驗。 其宣傳方式可以通過對養殖場或養殖人員密集的地區張貼科學防疫方式海報、 定期開展防控疫病知識講座和聘請著名防疫專家開展講座的方式進行防控工作的宣傳。 對于養殖者,要努力學習先進的防控技術,提高自身的知識儲備,提高自身的防控意識,從而做到科學防控[2]。
對于防疫藥品做到合理使用能將藥物的防控能力做到最大化,當前,對于養殖戶而言,必須要求其具備掌握生豬常見的發病規律和特征,以及如何使用藥品進行治療的能力。 且建議養殖者根據不同的病癥使用不同的藥物進行防疫, 在日常的防疫工作中,建議養殖者要定期更換防疫藥物的種類,避免致病原體產生抗藥性。
政府部門要與防疫部門相聯合, 定期檢查或抽查養殖場內的防疫措施,對于檢查不合格的養殖者、防疫措施不到位的養殖戶,應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并勒令其進行整改;對于嚴重缺少防疫措施的養殖戶, 加大懲罰力度并對其進行專門的防疫培訓教育,從而確保所有養殖戶都能夠開展防疫工作。
從上文不難看出, 我國對于生豬養殖防疫工作的開展還存在巨大的困難和不足,所以,在進行改進的同時,需要同時加強各地區防疫站的工作力度和提高養殖人員的防疫意識, 為全面做好生豬防疫工作打下堅實有力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