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徐慧
(江蘇省南通市如東縣畜牧總站 226400)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業內部產業結構逐漸調整,畜牧產業也因此出現了大好形勢,家畜育種方面的研究也逐漸被人們重視。 人們開始用一些手段來改進家畜的遺傳特性, 提高動物生產率。 本文主要對豬育種技術研究進行闡述。
繁殖性狀、胴體性狀、肉質性狀、生長性狀和抗病力等都可以成為豬育種的目標性狀。 豬的育種目標是改良品種,適應市場需求,但同時也受到地域、文化、習俗等因素影響,研究重點也將會從原來的降低背膘厚度、提高生長速度轉變為提高瘦肉率、提高繁殖性能(活仔數、早期存活率、母性),更關注豬肉的品質和體型均勻度并降低生產成本來獲得更高的經濟效益。
自從開始進行家畜養殖,就出現“育種”這個名詞,只不過那時候無論是理論還是科技都不發達, 人們只能從表型值開始選種。 人們將那些個體較大,生長快,繁殖后代多的留下,那時候人們并不知道是基因決定遺傳性狀, 并不能單憑借表型值來育種,所以在養殖早期,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都比較低。
隨著時代發展,豬的育種技術越來越現代化,豬的繁殖性狀、胴體性狀、肉質性狀、生長性狀和抗病力都有所提高。 例如,上海祥欣畜禽有限公司一直堅持走科技養豬的道路, 該場豬的繁殖率從原來的9.5 頭提高到10.5 頭, 全程成活率由85%提高到94%,料肉比由3.3∶1 下降到3∶1,瘦肉率由55%提高到62%。[1]
人們對豬肉的消費量不斷增長,對肉類的品質要求不斷提高,我們要建立科學的育種體系。 以先進的遺傳理論為指導,加上分子技術等高科技,充分利用優良基因資源,即將引進的品種和我國優良的地方品種, 運用常規的育種和分子育種技術相結合的現代育種技術體系,并運用新的設備進行生產性能的測定,加上BLUP(最佳線性無偏預測)技術進行種豬的遺傳評估,結合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或標記輔助導入,培育新型優質品種,并快速推廣優秀的基因, 逐步建立起優質瘦肉豬持續改良的良種繁育體系[2]。
3.2.1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
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是目前研究最多的一種方法,將分子生物技術和常規育種技術相結合。 借助分子標記的輔助來選擇某一位點的基因頻率的過程,實現對家畜的遺傳改良。 目前有三種實施分子標記輔助選擇的方法,第一種:同時利用各種信息進行遺傳評定,其優點是能提高準確性;第二種是先用遺傳標記信息進行選擇,再用BLUP 法進行遺傳評定,其優點是降低成本;第三種是早期選擇,能夠縮短時間[3]。
在豬的育種過程中,對低遺傳力性狀(如繁殖性狀)、度量費用昂貴(如抗病性)、表型值在發育早期難以測定(如瘦肉率)和限性性狀,就常采用分子標記輔助選擇法進行育種。 目前用于繁殖性狀的分子標記輔助選擇基因有,促卵泡素β 亞基因(FSHβ)、轉鐵蛋白(TF)、雌激素受體基因(ESR 基因)、血清白蛋白(PO)等。促卵泡素β 亞基因和雌激素受體基因是控制豬產仔數和活仔數的主效基因, 我們可以充分利用他們來提高豬的產仔數和活仔數。 對于轉鐵蛋白,1998 年劉三鳳等人計算了TFA、TFB、TFC 的因頻率與21 個中國豬種的產仔數、活仔數等繁殖性狀的相關系數。 研究表明,TFC 的基因頻率與繁殖性狀呈現高度相關即TFC的基因頻率越高,繁殖性能越好。 與胴體性狀有關的基因有激素敏感脂肪酶基因(HSL 基因)、脂蛋白酶基因(LPL 基因)、肥胖基因(OB 基因)等。 肉質性狀的標記輔助選擇的基因有豬的氟烷基因(Hal)、脂肪組織脂肪酸結合蛋白基因(A-FABP)等。 生長激素融合基因(MT-GH 基因)、胰島素樣生長因子I(IGH1 基因)、PIC公司注冊的專利基因(PIT1)等是豬生長性狀的標記輔助選擇基因。
3.2.2“超級豬”計劃
英國學者Webb 提出應用系統工程生產“超級豬”計劃,計劃目標是每頭母豬年提供商品豬32 頭,100 日齡達100kg 體重,胴體瘦肉率66%以上,母豬年產瘦肉量1400kg。我國可以引進外國優質資源,利用分子育種技術和常規育種技術,培育中國“超級豬”,并培育出專門化父系和專門化母系來孕育出更多的后代[4]。
隨著高新技術的迅猛發展, 分子生物學技術在豬育種中的應用前景十分廣闊, 將為我們提供一種遺傳改良的新手段。 當然,一些外在的因素我們仍是不能忽略,飼料的選擇和畜舍的衛生情況等。
在今后,遺傳理論定會有新的突破,我們期待著豬育種新時代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