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平
(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正藍旗上都鎮畜牧工作站 514000)
羊肉是大眾喜愛的食物,近年來隨著羊肉市場需求量的增大,有力促進了養羊業的快速發展。 與此同時,各種常見疫病也隨之出現,極大影響到養羊戶的經濟效益。 其中,羊口瘡病為常見的一種疫病, 即俗稱的羊傳染性膿包病, 盡管此病死亡率不高,但會影響到羊的正常生長發育,給養羊戶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 為此,有必要加強對羊口瘡病的診斷與綜合防范管理。
羊口瘡病毒是此病的致病原,傳染性極強,能夠在外部環境存活一年,若在低溫干燥的環境中甚至可存活15 年以上[1]。 此病流行無季節性特點,但常在春秋季出現。
2.1 外源因素感染 從外地購入種羊的過程中未對其進行嚴格檢疫,容易將帶毒羊或已感染病羊引入。 另外,在購入種羊時未采取嚴格的消毒措施,導致帶毒種羊污染了養羊場的環境,進而使口瘡病暴發。
2.2 接觸感染 若羊圈內有帶毒羊或病羊,一旦與健康羊群接觸就會導致疫病流行。 一般來說,這是因為養殖戶未進行有效地隔離處理造成的。 病羊的皮毛、黏液、尸體以及被其污染的水源、飼料、用具、草場等均存在羊口瘡病毒,而這種病毒適應性與抵抗力極強,因而使得該病在羊群內流行迅速。
3.1 唇型 口唇部為重點感染部位,感染初期病羊的口唇處可見小紅斑點,呈散發狀,隨后會逐步轉為丘疹與結節,發展為水皰或膿包,待破潰后就會生成硬痂。
3.2 蹄型 這類羊口瘡病以綿羊最易染病。 病羊的蹄叉、蹄冠及附近皮膚都會形成膿包與水皰,一旦破潰就會形成潰瘍。 因此,病羊常表現出跛行、長時間臥地的癥狀。
3.3 外陰型 這類羊口瘡病并不多見,患病母羊就會產生膿性或黏性的陰道分泌物,在陰唇周圍有不少潰瘍形成,而乳頭周圍可見膿包、結痂、爛斑。 患病公羊的表現是陰莖上存在潰瘍與小膿包,陰鞘腫脹[2]。
4.1 初步診斷 根據病羊的臨床癥狀、羊口瘡病的流行特點以及發病機理可進行初步診斷。
4.2 血清學檢查 采集病羊血清,通過血清學檢測技術進行診斷。其中,主要技術涉及到間接ELISA 試驗、瓊脂擴散試驗、補體結合試驗。
4.3 病原學檢查 無菌采集相關病變組織的細胞, 開展細胞培養,借助顯微鏡分析病毒細胞的具體形態。 通常將細胞培養5代以后就能發現泡狀化。
一旦發現養殖場內存在口瘡病的病羊就應馬上采取隔離措施,然后對全部圈舍、場地、工具進行全面徹底地消毒,消毒劑可選用干石灰粉或3%氫氧化鈉。 根據相關規定將病羊采食后剩下的飼草或接觸過的飼草都需統一進行焚燒。 選擇柔軟、易消化、營養豐富的飼料作為病羊飼料,同時,提供清潔飲水。 選用1%的高錳酸鉀溶液對母羊乳房進行擦拭消毒, 防止羔羊吃奶時引起直接感染。
針對病羊在口腔、舌面等部位的潰瘍,一般選用10%生理鹽水反復多次沖洗, 待干凈后涂抹醋酸, 或涂抹含少量碳的龍膽紫,并給予抗病毒類藥物,采用肌肉注射。 針對癥狀較為嚴重的病羊可選擇抗菌素與相關清熱解毒藥物進行肌肉注射, 防止引起繼發感染。 針對病羊蹄部存在病變的,一般可選用5%~10%福爾馬林溶液,將患蹄浸泡在溶液中,之后在患蹄上涂抹土霉素軟膏或者3%龍膽紫溶液,一日一次[3]。 此外,可運用中藥來進行治療,效果顯著,方劑為青黛散,藥物組成為白礬、呋喃西林、大黃各1g,冰片、青黛、蘇打粉各3g,薄荷6g,磺胺10g。將藥物研磨成為粉末狀,再加入適量蜂蜜調和,然后將藥膏涂抹在患部,一日2次,持續治療2~3d。
對于羊口瘡病應以日常預防為主,做好平日的防范管理。首先,要遵循自繁自養的飼養原則,一定要從外部引種時必須嚴禁從疫區購買羊只, 對購入的新羊在入場前必須根據相關要求隔離14~21d 左右,并做好檢疫工作,并對羊的蹄部進行多次徹底地消毒處理。 其次,不能選擇帶刺的飼草作為飼料,也不能將羊群放在有刺植物的草場內活動。 在平日必須確保圈舍環境干凈衛生干燥,可鋪上清潔、柔軟的墊草。 同時,可在飼料中適當添加一些食鹽,防止羊只口腔黏膜受損。 定期對養羊場進行徹底消毒處理。 最后,參照有關免疫流程嚴格接種羊口瘡弱毒疫苗,以有效防范此疫病。 在接種過程中必須在陰暗的地方配置疫苗,將適量生理鹽水加入每頭份疫苗內,然后搖晃均勻后方可注射。 從羊的口腔黏膜內進行注射,0.2mL/只, 待注射部位產生透明發亮的小水泡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