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恩明,張永明
(1.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高鎮獸醫站 719199;2.陜西省榆林市橫山區黨岔獸醫站 719199)
春季飼草青黃不接,羊在冬季已消耗了很多營養,身體瘦弱、體能下降,母羊懷孕期間飼料營養搭配不合理導致母羊體質較差,在母羊產羔高峰期,臨床多見羔羊佝僂病。 發育不良、拉稀或痢疾, 造成羔羊成活率低下, 給養羊業發展帶來極大經濟損失。
本病是羔羊鈣、磷代謝障礙引起骨組織疏松發育不良的一種非炎性疾病。
1.1 病因 維生素D 嚴重缺乏是引起羔羊發病的重要因素。如母羊產前后消化障礙、營養不良、缺乏陽光照射、體膘不好,奶水少或奶水質量較差,斷奶后飼料單一羔羊得不到充足高蛋白、維生素、VD 以致鈣磷代謝嚴重失衡。 有時也因懷孕母羊和哺乳期母羊飼料中鈣磷含量不足、 比例不當等和甲狀旁腺及胸腺的機能障礙,影響了鈣的代謝。
1.2 診斷 臨床輕者表現生長遲緩,眼睛異嗜、喜臥、起立緩慢,跛行,行走搖擺,四肢負重困難。 注意與蹄部、腿部外傷區別。
1.3 癥狀 佝僂病主要發生在羔羊身上,是一種營養不良病癥。輕者表現生長遲緩,異嗜;喜臥,臥地起立緩慢,跛行。患病的羔羊精神沉郁、食欲不振、困倦、無法站立,重者腹瀉、呼吸困難、行走搖擺,膝、腕關節疼痛、腫脹,腿骨彎曲,站立姿勢畸形,羔羊正常活動和生長發育緩慢。
1.4 防治 加強飼養管理,養殖場要設有陽光充足紫外線直照的活動場地,讓羔羊多曬太陽享受陽光浴,個體養殖戶圈舍陽光照射好或拴在避風陽光處以延長太陽光照。
加強懷孕母羊、哺乳母羊飼養管理,科學搭配日糧中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礦物質、維生素、青綠飼料比例,并給予充足清潔的飲水, 有條件的可在下午6~7 點給哺乳母羊飲稍溫熱的黑豆或大豆、玉米茬等精料水,保證夜間羔羊有充足奶水吃。
藥物治療:重癥病羊及時給與治療,可靜注10%葡萄糖酸鈣溶液5~10mL 或維生素AD 注射液3mL 一次肌注,連用3d;一次口服精制魚肝油5mL,3d 后再服一次。 飼料加添適量優質魚粉。
羔羊痢疾是致病微生物侵害2 月齡內羔羊導致的一種急性、熱性、敗血性地方性流行疾病,特征是出現劇烈的下痢和毒血癥,常致羔羊大批死亡。
2.1 病原 引起羔羊痢疾的病原微生物種類較多,B 型魏氏梭菌、大腸桿菌、沙門氏菌、輪狀病毒等,臨床多見的主要是B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毒血癥等。
2.2 流行病學 流行特點呈季節性流行,多發于產羔高峰期,主要侵害產后3~8d 的羔羊, 本土羔羊抗病力強發病率死亡率低,雜交改良品種特別是高代雜交品種羔羊最易發病,且死亡率高。
2.3 傳播因素 帶菌、毒的病羔,特別是糞便內含有大量病原菌、毒污染了圈舍、食槽和周圍環境。 羔羊哺乳饑飽不均勻、營養不良、體弱抗病力差、氣候多變,圈舍潮濕,是誘發本病的主要因素。
2.4 傳播途徑 主要是經消化道、臍帶和外傷等途徑而感染。陳舊母羊產房消毒殺菌不徹底存在大量病原微生物經臍帶傷口感染羔羊,沾染到哺乳母羊乳頭上,羔羊哺乳時經消化道進入體內。
2.5 癥狀 根據臨床癥狀表現可分為敗血性和胃腸型兩類。
2.5.1 敗血型: 多見于一周齡內的羔羊, 體溫升髙到41℃~42℃精神沉郁,不吃奶或少吃奶,劇烈腹瀉、小腸潰瘍、呼吸淺表、口吐白沬、被毛粗亂,糞便帶血,可視黏膜出血、眼瞼水腫,臥地不起,虛脫出現神經癥狀,角弓反張、死亡率達90%以上。
2.5.2 胃腸型: 多見于5~8 周齡的羔羊, 體溫升高至40℃~41℃,精神沉郁,眼結膜充血,持續性腹瀉,排出灰白色、黃色、淡綠色稀水樣帶黏液惡臭糞便,肛門失禁,迅速消瘦,脫水,眼球下陷。
2.6 防治 堅持防重于治原則,加強懷孕母羊飼養管理,保持圈舍干燥、清潔衛生,做好臍帶消毒,羔羊出生后哺好初乳。
2.6.1 預防:在有流行病史地區懷孕母羊用羔羊痢疾甲醛菌苗在分娩前20d 和分娩前10d 兩次預防注射, 也可用羊三聯苗或羊五聯苗預防,初生羔羊通過吃初乳獲得被動免疫,有效預防羔羊痢疾。
2.6.2 治療:對癥下藥和強心、補液、健胃、解毒、止痛等輔助性治療方法。
用0.5%環丙沙星注射液每千克體重用0.5㎎肌注, 每日一次,連用3d;或慶大霉素注射液一日2 次肌注;磺胺類藥物、鞣酸蛋、小蘇打適量混合服用,有一定的效果。
總之,春季是養殖場羊最難度過的季節,做好羊群的日常飼養管理,加強妊娠期和哺乳母羊的飼養管理極為重要,多喂給一些干苜蓿、胡蘿卜、青綠多汁的飼料,并按需要量添加食鹽、骨粉、各種微量元素等。 更要注意羔羊早晚各補一次煮熟的黑豆或黃豆精料、胡蘿卜絲等加強營養,促使羔羊正常生長發育,保證養羊業健康發展獲得更大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