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玉梅 金建寧
(寧夏醫科大學總醫院,寧夏銀川750004)
胃腸功能紊亂是指除外機械性原因之后胃腸道排空功能仍未恢復及其引起的一系列癥狀,如腹痛、腹脹、排便及排氣不暢等。急性闌尾炎是兒童最常見的急腹癥,由于小兒闌尾的特殊生理特點,早期即可發展為復雜性闌尾炎,除可能出現粘連性腸梗阻、切口感染等并發癥,還容易出現胃腸功能紊亂。針對小兒復雜性闌尾炎術后出現的胃腸功能紊亂,自2013年至今,筆者團隊與我院小兒外科合作,運用中醫藥對患兒進行干預治療,取得了良好效果,體現了中醫辨證治療的優勢,并根據臨床觀察總結出常見證型,現介紹如下。
病因病機:這類患兒多偏胖,平素喜食肥甘厚膩、煎炸炙煿之品,久則內生濕熱,多有便秘或大便不暢的表現。結合小兒為純陽之體的生理特點,感受外邪后易從陽化熱,濕熱阻滯胃腸,氣機不通,化腐成膿,發為本病。手術刺激后,腸道平衡被打破,氣機阻滯進一步加重,出現胃腸功能紊亂。
臨床表現:腹痛,腹脹,惡心嘔吐,口干,無自主排便、排氣,或外用開塞露后解少量稀便,無腸鳴或腸鳴少。舌紅或暗紅、舌苔白膩偏干或黃膩,脈滑或滑數。
治法方藥:燥濕健脾清熱、理氣通腑,使濕熱得去、氣機得通,脾胃升降功能恢復正常,方用自擬通腑湯。本方由平胃散加減而來,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有燥濕健脾、理氣和胃功效,自擬通腑湯在平胃散的基礎上加炒枳實、炒枳殼、木香、萊菔子等理氣通腑,加大血藤、敗醬草清熱解毒,加雞內金、炒神曲消食和胃。藥物組成:炒蒼術10 g、生白術10 g、炒枳實6 g、炒枳殼12 g、木香10 g、厚樸6 g、青皮6 g、陳皮12 g、砂仁10 g(后下)、萊菔子20 g、雞內金20 g、炒神曲10 g、大血藤15 g、敗醬草15 g、生甘草6 g。針對部分患兒外用開塞露后仍無排便的,炒枳實、厚樸可加量至10~12 g,生白術可加量至20 g,以加強理氣通腑之力。小兒臟腑嬌嫩,體質較弱,所以,我們選擇運用燥濕健脾、理氣之品,使腑氣得通,而不是用大黃、檳榔、虎杖等瀉下攻積。
案1.馬某某,女,3歲。2015年9月22日初診。
患兒“腹痛5 d”。我院急診科腹部B超檢查提示:闌尾炎、腹腔少量積液,遂收住入院,診斷為化膿性闌尾炎并穿孔、急性腹膜炎,當日急診行“剖腹探查闌尾切除+腸粘連松解+腹腔引流術”。翌日仍訴腹痛,無腹脹,時有惡心,無明顯嘔吐,無發熱,外用開塞露后解少量糊狀便,排氣少,舌暗紅、苔薄白膩,脈滑數。辨證:脾胃蘊熱。治法:燥濕健脾清熱,理氣通腑。方用自擬通腑湯加減。處方:
炒蒼術10 g,生白術15 g,炒枳實6 g,炒枳殼12 g,木香10 g,厚樸6 g,青皮6 g,陳皮12 g,砂仁10 g(后下),萊菔子20 g,雞內金20 g,炒神曲10 g,大血藤15 g,敗醬草15 g,延胡索10 g,生甘草6 g。4劑,水煎,2日1劑,早晚分服。
服用4劑后患者腹痛明顯減輕,未再出現惡心,正常進食,自主排便、每日1~2次,排氣正常。
按:該案為化膿性闌尾炎并穿孔術后出現胃腸功能紊亂,中醫辨證為脾胃蘊熱證,方用自擬通腑湯加減。方中蒼白術同用,燥濕健脾;炒枳實、枳殼同用,再加青皮破氣除痞消積,萊菔子降氣消食除脹,厚樸下氣除滿,陳皮、木香理氣;砂仁化濕醒脾,雞內金、炒神曲消食化積,大血藤、敗醬草清熱解毒。全方共奏燥濕健脾理氣、清熱解毒通腑之功。因患兒訴腹痛明顯,故方中加延胡索理氣活血止痛,因患兒年齡尚小,故1劑藥分2日服用。
病因病機:這類患兒多偏瘦,或有先天稟賦不足,加之后天失養,平素喜食寒涼或者飲食不節,久則傷及脾胃,脾胃運化失常,內生濕邪,多有動則汗出、易便溏等表現。濕邪內阻,脾胃升降失常,腑氣不通,發為腹痛,手術后脾氣更傷,濕阻氣滯進一步加重,出現胃腸功能紊亂。
臨床表現:精神不佳,腹脹,腹痛綿綿、動則加劇,惡心嘔吐,無自主排便、排氣,或外用開塞露后解少量稀便,無腸鳴或腸鳴少。舌暗淡或淡紅、舌苔白膩或水滑,脈緩或濡緩。
治法方藥:燥濕健脾、理氣和胃通腑,使脾運得健,濕邪得去,脾胃氣機升降功能恢復正常,方用四君子湯加味。藥物組成:黨參10 g,炒白術10 g,生白術10 g,茯苓15 g,枳殼6 g,木香6 g,砂仁6 g(后下),陳皮12 g,姜半夏10 g,萊菔子12 g,雞內金20 g,炒神曲10 g,白芷10 g,炙甘草6 g。
案2.張某某,男,9歲。2016年3月27日初診。
患兒主因“腹痛3 d”于我院急診,腹部B超檢查提示闌尾炎可能,小兒外科會診后收住院,行“腹腔鏡下闌尾切除術”,術后病理診斷為急性壞疽性闌尾炎。現患兒術后第2天,訴腹脹、腹痛,隱痛為主,無惡心嘔吐,無發熱,外用開塞露后解稀便、量少,無排氣,舌暗淡、舌苔白膩,脈濡緩。辨證:脾虛濕阻。治法:燥濕健脾,理氣和胃通腑。方用四君子湯加味。處方:
黨參10 g,炒白術10 g,生白術10 g,茯苓15 g,炒枳殼6 g,木香6 g,砂仁6 g(后下),陳皮12 g,姜半夏10 g,萊菔子12 g,雞內金20 g,神曲10 g,白芷10 g,炙甘草6 g。5劑,水煎,日1劑,早晚分服。
服用5劑后患者腹脹、腹痛減輕,正常進食,自主排便、每日1次,自主排氣。
按:該案為壞疽性闌尾炎術后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屬中醫學“腹痛”范疇。結合患兒癥狀、舌、脈,中醫辨證為脾虛濕阻證,方用四君子湯加味。方中黨參健脾補氣,生、炒白術同用,再加茯苓以健脾燥濕,炒枳殼、木香理氣除痞,砂仁化濕醒脾,陳皮、姜半夏燥濕健脾、理氣和胃降逆,萊菔子消食除脹,雞內金、炒神曲消積,白芷燥濕和胃。全方共奏燥濕健脾、理氣和胃通腑之功。遵循六腑以通為順的原則,方中僅用黨參、炒白術以健脾補氣,在健脾的同時加用大隊理氣藥以理氣通腑,防止過用補益藥物而閉門留寇,加重氣滯。
病因病機:這類患兒病情重,病程長,手術創傷大,住院天數較長。多因后天過食寒涼,或者飲食不節,久則傷及脾胃,脾虛運化水濕失職,濕阻中焦,感受外邪后失治誤治,邪氣入里化熱,與濕相合,濕熱內阻,脾胃氣機升降失常,不能推陳納新,久則化腐成膿。手術后脾胃氣機升降功能進一步被打亂,氣滯更盛,出現胃腸功能紊亂。
臨床表現:腹痛,腹脹,多數患兒發熱,惡心嘔吐,口干,排便次數多、稀便、量少,無排氣或排氣少。舌暗淡或淡紅、舌苔白膩偏干或中根部略黃膩,脈滑或滑數,術后B超多可見腸間隙積膿。
治法方藥:燥濕健脾、理氣排膿通腑,脾運得健,濕熱得去,膿液祛除,氣機得通,方以透膿散加減。藥物組成:黃芪20 g,當歸10 g,穿山甲6 g,皂角刺10 g,白芷10 g,生白術15 g,連翹10 g,大血藤15 g,陳皮10 g,姜半夏10 g,木香6 g,砂仁6 g(后下),雞內金20 g,茯苓15 g,炙甘草6 g。
案3.任某某,男,10歲。2018年10月29日初診。
患兒“腹痛伴發熱4 d”。10 d前因化膿性闌尾炎于某醫院行闌尾切除術,術后腹痛并于4 d前開始發熱。急診完善腹部B超檢查提示膀胱直腸陷凹大片低回聲區、下腹部系膜網膜腫脹、腸間隙可見粘連,考慮積膿,遂收住院。現患兒訴腹痛,腹脹、下腹部墜脹感,發熱,體溫最高至39.1 ℃,無寒戰,口干,無惡心嘔吐,解稀便、量少、每日2~3次,排氣少,舌暗淡、舌苔薄黃膩,脈滑。辨證:脾虛熱腐成膿。治法:燥濕健脾,理氣排膿通腑。方用透膿散加減。處方:
黃芪20 g,當歸10 g,穿山甲6 g,皂角刺10 g,白芷10 g,生白術15 g,連翹10 g,大血藤15 g,陳皮10 g,姜半夏10 g,木香6 g,砂仁6 g,雞內金20 g,茯苓15 g,炙甘草6 g。5劑,水煎,日1劑,分2服。
服用5劑后患者腹痛、腹脹減輕,無發熱,大便次數恢復每日1~2次、成形便,排氣尚可。復查腹部B超:闌尾炎術后,腸間隙少量粘連。
按:該案為化膿性闌尾炎術后出現胃腸功能紊亂,并且出現腸間隙積膿,屬中醫學“腹痛”范疇,結合患兒癥狀、舌、脈,中醫辨證為脾虛熱腐成膿,方用透膿散加減。方中黃芪健脾益氣、托毒生??;當歸和血;穿山甲、皂角刺、白芷祛腐散結排膿;大血藤、連翹清熱解毒;生白術、茯苓健脾利濕;陳皮、姜半夏燥濕健脾理氣、和胃降逆;木香、砂仁理氣醒脾;雞內金消食化積。全方共奏燥濕健脾理氣、解毒排膿通腑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