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中醫藥》雜志編輯部同志:
您們好!
我是貴刊的一名老讀者,今年已經88歲了。退休前擔任江蘇省歌舞劇院聲樂教員兼獨唱演員,是國家一級演員,曾任江蘇省音樂家協會理事、聲樂表演委員會委員,是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我17歲參軍,1952年隨部隊文工團赴朝鮮,在 戰地任獨唱演員,獲得朝鮮政府頒發的軍功章,停戰后由組織保送中央樂團聲樂訓練班學習,之后在中央音樂學院進修,1961年調入江蘇省歌舞劇院。
我是一名中醫愛好者,訂閱貴刊多年,也自學了《黃帝內經》等多部中醫著作。在聲樂執教的過程中,我將中醫經絡氣血循環的理念引入聲樂教學,走出一條聲樂教學的創新之路,用經絡原理,揭示人體內的唱歌物質運動規律。
中醫學博大精深,其整體觀給了我很大的啟示。我認為,在聲樂演唱中,人就是一部樂器,聲帶是發聲源,氣管與喉頭之間兩片纖維聲膜(簧片)受氣息沖擊振動發出聲音。“行腔”就是讓聲波進入相關聯的腔體,產生共鳴,形成唱歌固有的軌道,練習時不可只知局部(喉部)而不知腔體之間的整體關系,不可不知其內在相輔相成的轉化關系,這與中醫學的“整體觀”不謀而合。
《黃帝內經》清晰地描述了人體的解剖結構及全身經絡的運行情況。經絡是中醫基礎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絡遍布全身。中醫認為人的生命與氣血密切相關,氣為血之帥,血為氣之母,氣血失和,百病由生,而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治療疾病當疏通經絡。氣血是生命之源,也是唱歌的動力源,而聲波作用于“人體”又可以起到促進氣血循環的作用。
明白了這些道理,讓我對運用經絡理念指導聲樂教學信心倍增。但是理論要付諸實踐,實踐才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理論有了,如何在聲樂教學中運用?我又探索出幫助歌唱練習的數個關鍵穴位:關元、氣海、膻中、人迎、印堂、后頂。
關元穴、氣海穴的位置在“下丹田”,又稱為生氣源泉、呼吸之門,屬任脈。美聲唱法重要原則“在氣息支撐下唱歌”“用氣息托住聲音”也是指這部位。膻中穴位置在“中丹田”,屬任脈,是經絡主干道的重要樞紐,唱歌呼吸必經之道。唱歌時用意念似一枚銀針刺入該穴位,唱高音時“銀針”刺入深層,氣息直接進入關元、氣海,就像泵一樣,將空氣按到底層,氣壓升高,聲音才有穿透力,氣壓力度應適合發音的需要。人迎穴屬足陽明胃經,唱歌時似用兩枚銀針刺入該穴位,不論音高低、節奏快慢,銀針不能松動,可以徹底解決唱歌中難以駕馭的漏氣問題,使喉頭穩定,氣息平穩下到丹田,獲得上下通暢、明亮的聲音。印堂穴位置在“上丹田”,美聲唱法稱之為面罩(masque)。后頂穴在正中線上,用意念似一枚銀針刺入該穴位后,咽壁豎起,聲音推送前上方對準面罩獲得豐滿優美泛音,這叫循絡感傳或經絡傳導。準確用好以上穴位,可得到音質優美、暢通的歌唱呼吸軌道。
用科學的方法,運用中醫經絡原理,調動體內氣血循環,唱歌自始至終保持一個對抗穩定平衡的空氣柱,經絡暢通,高音燦爛、震撼,并擁有具有金屬色彩的音質,這就是掌握唱歌呼吸運動規律的奇妙效果。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為本單位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聲樂骨干,他們在我院原創歌劇中擔任主角,在國家級聲樂比賽中頻頻獲獎,甚至享譽國際舞臺。
如今我已年至耄耋,看著案頭的《江蘇中醫藥》雜志,像看著一位摯友。這位摯友引領著我從愛好到有所領悟,再從有所領悟到付諸實踐,最后獲益匪淺。中醫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我為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五千年燦爛文化感到無比的驕傲,也衷心希望貴刊能繼續把中醫藥傳承好、發展好。
祝愿《江蘇中醫藥》雜志越辦越好!

2020年10月20日
編者的話:
讀罷李老師的來信,感佩她對藝術的認真鉆研,對教學的探索創新,以及對吸收各種知識的孜孜不倦。她以海納百川的精神,兼收并蓄,融會貫通,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她誨人不倦,桃李滿天下。而她又本著對中醫的無比熱愛,深入研究,將中醫理念“跨界”運用于聲樂教學。可見,中醫學作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已不僅體現在治愈疾病與健康養生,還潤物細無聲地融入其他領域。
今年是抗美援朝70周年,遙想當年,20歲的李老師用她激昂的歌聲鼓勵著浴血奮戰的勇士們,他們是祖國最可愛的人。本刊節選李老師來信中的部分內容,以此向參與過抗美援朝的軍人們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