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瑩瑩 魏 剛 金桂蘭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3;2.江蘇省中醫院,江蘇南京210029)
指導:金 實
天皰瘡是一種自身免疫性皮膚病,以身起大小不等的水皰、發無定處、癢痛難耐為主要特征[1],屬中醫學“天皰瘡”“火赤瘡”范疇[2]。本病綿長反復,治愈困難且預后不佳,臨床頗為棘手。金實教授為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工作指導老師、江蘇省名中醫,從醫50余載,學驗俱豐。現擇其辨治嚴重天皰瘡驗案1則,介紹如下。
鄧某,女,60歲,退休職工。2018年8月6日初診。
主訴:天皰瘡反復發作8年余。現病史:患者8年前開始周身遍發紅色斑塊皰疹,糜破、瘙癢、滲水、疼痛。尤以胸背四肢皮膚糜破擠壓疼痛為著,患病后幾乎無法入睡,僅能勉強伏案休息,痛苦不堪,遍尋皮膚院所專科,使用各種中西藥物內服、外用,治療效果均不明顯。初期服用甲潑尼龍每日12片,使用半年后逐漸減量,近3年每日2片半,并加環磷酰胺(CTX)治療,但周身水皰仍不斷出現,難以愈合,近2個月病情加重。刻診:周身遍發紅色斑塊及皰疹,滲水、糜破、瘙癢,疼痛不已,日夜不寧。面部浮腫,乏力疲軟,納可,大便1~2日一行。舌質紅有裂紋、苔薄膩微黃,脈細弦。西醫診斷:天皰瘡;中醫診斷:火赤瘡。辨證:血熱風盛,濕熱纏綿。治法:化濕清熱,行血祛風。以當歸拈痛湯加減。處方:
當歸10 g,防風15 g,白芷12 g,澤瀉25 g,蒼術10 g,白術10 g,茵陳15 g,炒黃芩15 g,苦參12 g,黃柏10 g,蒺藜15 g,荊芥15 g,烏梢蛇30 g,車前草20 g,連翹15 g,生甘草5 g。14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服藥期間囑患者忌辛辣腥膻、肥甘厚膩之品。
遵首診治法,用首診方加減治療半年后,皮膚糜爛滲水減輕,已能入睡1 h,精力略有改善。
2019年3月16日診:皮膚潰破處多有紅斑,瘙癢疼痛仍較明顯。舌紅有裂紋、苔薄膩微黃,脈細弦滑。首診方去白芷、白術、蒺藜、荊芥、車前草、連翹,加知母10 g、生石膏30 g(先煎)、玄參15g、丹皮10 g、赤芍15 g、白鮮皮12 g、地膚子(包煎)10 g,28劑。
另予外用方,組成:生大黃30 g,蒺藜40 g,明礬10 g,冰片10 g。水煎濕敷患處。
4月22日診:遍體皮膚破潰、滲水糜爛、紅斑疼痛均已十去四五,面部、后背糜爛滲水改善尤為突出,氣短乏力明顯好轉,夜晚能睡3~5 h,但夜臥欠實,納可,二便調。舌紅、苔薄膩微黃,脈細。遂以3月16日方去蒼術、茵陳、知母、赤芍、烏梢蛇,加黃連8 g、制大黃5 g、生地30 g、蒺藜15 g、梔子10 g、薄荷10 g(后下)、炒酸棗仁30 g,14劑。外用方同上。
此后以4月22日診方為主鞏固治療,隨癥加減,隨訪至今,皮膚破潰滲水疼痛消失,面部皮膚已大致復常,夜寐5~6 h。頑疾漸漸向愈。
歷代醫家認為天皰瘡多為濕熱毒邪為患。《醫宗金鑒·外科心法要訣》云:“初起小如芡實,大如棋子,燎漿水皰,色赤者為火赤瘡;若頂白根赤,名天皰瘡。俱延及遍身,焮熱疼痛,未破不堅,皰破毒水,津爛不臭。”患者來金師處就診前,長期使用以激素為主的西藥及清熱涼血、祛風止癢為主要治法的中藥進行治療,然皰疹紅斑、糜爛滲水8年未能緩解。
本案治療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金師認為患者目前以糜爛滲水為主要癥狀,濕遏熱伏為病機重點,首當以化濕清熱為治,方選當歸拈痛湯加減。當歸拈痛湯出自金代張元素所著《醫學啟源》,由當歸、防風、蒼術、白術、羌活、升麻、葛根、人參、甘草、苦參、黃芩、知母、茵陳、豬苓、澤瀉組成,原“治濕熱為病,肢節煩痛,肩背沉重,胸膈不利,遍身酸疼,下注于脛,腫痛不可忍”,金師常用于治療濕熱為患的皮膚病。患者以邪實為主,故當歸拈痛湯方中去升麻、葛根、人參等升發、補益藥物,羌活性溫燥,改用荊芥,祛風止癢效果更好。處方中當歸行血祛風、和絡止癢,合“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苦參、連翹、黃芩、黃柏清化濕熱;蒼術、白術、茵陳、澤瀉、車前草燥濕利濕;荊芥、防風、白芷、蒺藜、烏梢蛇等祛風勝濕。苦參能“療惡瘡”,現代藥理研究認為苦參堿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及免疫調節等作用[3];連翹清心火,解瘡毒,為“瘡家圣藥”;車前草清利濕熱,藥理研究發現該藥有抗菌消炎作用,對皮膚瘡毒有效。金師認為苦參、連翹、車前草三味合用治療糜爛滲水、瘡瘍濕疹效果顯著。祛風止癢藥物中,除臨床常用的荊芥、防風、白芷、蒺藜等藥物外,金師重用烏梢蛇,祛風除濕、通絡止癢,善治皮毛、肌肉諸疾,本品乃皮膚頑癥良藥。
第二階段患者經中藥調治半年后,糜爛滲水有所減輕,然遍體紅斑仍較嚴重,金師認為肌肉屬陽明,此時陽明伏熱蒸騰,氣血熱毒不清,在原法基礎上加入化斑湯加減。化斑湯出自《溫病條辨》,由石膏、知母、生甘草、玄參、犀角等藥組成,主治溫病發斑。在首診方基礎上加入石膏、知母清陽明經熱,治發斑根源;犀角已被禁用,改用丹皮、赤芍,配合玄參清熱涼血、活血化斑;白鮮皮清熱燥濕、祛風解毒,地膚子清熱利濕、祛風止癢,金師常將此兩味藥用于濕熱型皮膚糜爛、滲水、濕疹等。配合外用方濕敷,清熱斂濕、祛風止癢。2019年3月16日治療后皮膚紅斑疼痛改善明顯加快。
第三階段病情逐步改善,體質恢復良好,然紅斑皰疹減而未盡,故在2019年3月16日診療基礎上加重泄熱祛邪之力,仿防風通圣散之意。藥用防風、薄荷疏風,使邪從外出;黃連、生地、梔子清熱涼血,使熱自內清;大黃清熱瀉火,使熱從下瀉;炒酸棗仁安神養心。此方外發散風毒,內清熱涼血,下通腑泄熱,使邪有出處,治療效果更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