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奕含 馬華安 馬 俊
(1.南京中醫藥大學,江蘇南京210029;2.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江蘇南京210029)
指導:陳國豐
喉源性咳嗽是指以陣發性咳嗽、咽癢即咳、咳時不爽、連續不息,甚呈痙攣性,咳痰少而黏或無痰干咳為臨床特點的疾病。因狂咳刺激,咽部檢查可見咽峽或聲帶輕度充血,胸部X線檢查一般無異常。病程常遷延,有幾月到幾年不等[1]。國醫大師干祖望教授首次提出喉源性咳嗽病名,本病屬中醫學“慢喉痹”“咳嗽”范疇,相當于現代醫學的咳嗽高敏綜合征,病程持續8周以上的慢性咳嗽,會導致患者生活質量下降,且可引發如咽喉痛、胸痛、尿失禁等并發癥,還可引起患者精神緊張,甚至引起不同程度焦慮或抑郁[2]。西醫使用鎮咳藥、抗生素、抗過敏藥對該疾病進行治療,臨床效果欠佳。
陳國豐教授是國醫大師干祖望教授學術思想繼承人,對喉源性咳嗽的治療有其獨到的見解,自擬“加味三拗方”治療喉源性咳嗽,療效較好,現介紹如下。
方劑組成:生麻黃3 g,炙麻黃3 g,防風10 g,荊芥炭10 g,辛夷6 g,白芷6 g,苦杏仁10 g,桔梗6 g,紫蘇子10 g,厚樸花6 g,牛蒡子10 g,酒地龍10 g,蟬蛻6 g,桑白皮10 g,浙貝母10 g,甘草3 g。每日1劑,水煎,日服2次。
功能:宣肺散邪,祛風止咳。
主治:喉源性咳嗽。常有外感病史,癥見咽癢不適伴刺激性咳嗽、咳時不爽、連續不息,不咯痰或偶有少量白黏痰,咽部檢查可見咽黏膜稍充血,舌淡紅苔薄白,脈細。
臨證加減: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明顯,納谷不馨,大便偏溏為脾虛,加炒白術15 g、砂仁5 g;咽后壁黏膜慢性充血,咽側索肥厚,咽部有灼熱感乃腎陰不足,加知母10 g、黃柏6 g、熟地黃10 g;若咽黏膜干燥,血管紋明顯,口渴喜飲為陰液不足,加沙參10 g、玉竹10 g、天花粉10 g;動輒汗出,易感風寒為衛表不固,加黃芪15 g,同時減少生麻黃用量。
療程:2周為1個療程,連續口服2~3個療程。
李某,女,47歲。2019年12月20日初診。
主訴:咽癢不適伴刺激性咳嗽2月余。患者2月前有外感病史,先后自行服用川貝枇杷膏、蒲地藍口服液。癥狀消失后出現陣發性咽癢致咳嗽頻作,自服用甘草含片、強力枇杷露等止咳藥后未見明顯好轉,遂至陳師門診就診。患者既往有過敏性鼻炎病史。刻下:咽癢間作,頻繁清嗓,偶咯白痰,平素汗多,納寐可,二便調。舌淡紅、苔薄白,脈細。查體示:咽黏膜輕度充血,咽側索稍腫脹,咽后壁可見淋巴濾泡增生,未見鼻涕倒流。輔檢:血常規及胸部X線檢查均未見異常。西醫診斷:咳嗽;中醫診斷:喉源性咳嗽(風邪犯肺證)。治以宣肺散邪,祛風止咳。方用加味三拗方加味。處方:
生麻黃3 g,炙麻黃3 g,防風10 g,荊芥炭10 g,辛夷6 g,白芷6 g,苦杏仁10 g,桔梗6 g,紫蘇子10 g,厚樸花6 g,牛蒡子10 g,酒地龍10 g,蟬蛻6 g,桑白皮10 g,浙貝母10 g,黃芪15 g,炒白術15 g,癟桃干10 g,煅牡蠣30 g(先煎),甘草3 g。14劑,每日1劑,水煎分早晚2次服。
囑患者勿食辛辣,避免油煙氣味刺激,避開寵物花草等過敏源刺激。
2020年1月3日復診:7劑藥后,陣發性咳嗽即明顯減輕,但仍感輕度咽癢,繼服余下的7劑后,咽癢不適基本消失。近日便溏,去炙麻黃,加茯苓15 g、陳皮6 g,繼服14劑鞏固之。
按:患者以咽癢不適伴刺激性咳嗽為主,外感風寒引起,平素汗多,伴舌淡紅、苔薄白,脈細。辨證為邪困肺經,衛表不固。首應宣肺祛風,亦不可發汗太過,方中生、炙麻黃各取3 g,并用癟桃干及煅牡蠣收斂衛表,合用玉屏風散,祛風解表同時固護衛表,防止因復感風邪再發,療效顯著。
陳師將本病的病因歸為“邪困肺經”,以咽部奇癢作咳為特點,《外科正宗》云:“無風不作癢”,故該邪主要為風邪。《醫旨緒余》云:“喉主出納……喉嚨通于肺……”,病位雖不適在喉,實在肺。
失治為疾病的反復發作埋下夙根,《證治匯補·咳嗽門》云:“外感風寒,概應溫散,不知久則傳里,變為郁咳。”喉咳患者在疾病發病前常有外感病史,其中有一部分患者在外感疾病發生初期,未予重視拖延診治,或因期自愈未予治療,后唯留咳嗽時作時休,此乃失治。部分患者選擇重糖止咳劑以期速效,《經方實驗錄》云:“甘膩之物,甘增中滿,膩能戀邪”,自服該類藥后,咳嗽或得短暫緩解,但重糖甘膩之味卻使風邪留戀難除,另有部分則因外感風寒,卻錯服辛涼之品,使得風寒之邪由表進一步入里,此乃誤治。
陳師“加味三拗方”以三拗湯(出自《太平惠民和劑局方》)為基礎加味而成,其中麻黃為君,味苦性溫,入肺經,發汗解表、宣肺止咳。《本草通玄》中載麻黃“輕可去實,為發表第一藥……雖可汗之癥,亦當察病之輕重,人之虛實,不得多服”,陳師在該方中將生、炙麻黃等比配伍,生炙麻黃均有發汗作用,生麻黃重于宣肺發汗,炙麻黃重于止咳平喘而發汗之力減緩。若患者素體虛仍重用麻黃,汗出太過,腠理大開,易招致虛邪賊風,疾病反復,因此虛體之人,減生麻黃量至3~5 g,稍加炙麻黃;外感風邪多在衛表,清·張秉成《本草便讀》謂荊芥“炒黑能入血分,故又能宣血中之風”,荊芥炭宣血中之風,以祛藏于深處的伏邪;防風祛風解表;白芷、辛夷發散風寒;浙貝母、桑白皮祛痰止咳;蟬蛻、牛蒡子疏風利咽;地龍解痙止咳;苦杏仁、紫蘇子與厚樸花降氣止咳,與麻黃、桔梗宣肺之品共用,使肺氣升降得利;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配伍嚴謹,升降氣機,具宣肺祛風、化痰止咳之功,故獲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