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敏 張建偉
(1.山東中醫藥大學,山東濟南250011;2.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山東濟南250011)
吳謙(1689—1748),清代宮廷御醫,字六吉,安徽歙縣人。其作為總修官主編的《醫宗金鑒》,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中醫學統編教材,書中匯集前人理論精華,分科論治,簡明實用,易于理解,對后世臨床辨證用藥產生了重要影響。
崩漏是指經血非時暴下不止或淋瀝不盡,該病易纏綿反復,影響婦女生活質量及身心健康。《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以下簡稱《要訣》)為該書之婦產科專篇,書中單列崩漏一門,治方15首,其辨證用藥對臨床頗有指導意義。現將《要訣》對崩漏病的論治探析如下。
《要訣》認為崩漏病因繁多,病機復雜,虛實夾雜,涉及多臟,但其發生與虛、熱、瘀相關,病理機制以脾腎虧虛為本,瘀熱為標,臨證需詳審病因病機,然后采取相應的治法。
1.1 養陰清熱,止血調經 血熱崩漏分虛實兩類,實者為陽勝血熱,虛者為陰虛血熱。吳氏認為血熱崩漏實以陰虛為本,多與肝、腎二臟有關。女子以肝為先天,肝屬木,主藏血,易升易動;腎為先天之本,為水火之臟,主封藏,若腎陰虧損,水不涵木,致肝火偏亢,熱傷沖任,可成崩漏之疾。《要訣》中用荊芩四物湯和知柏四物湯治療虛熱型崩漏,以達到養陰清熱、止血調經的目的。上述兩方,既有共性,也有區別。共性是兩方均以四物湯為原方進行加味,《要訣》言“婦人血病主四物,歸芎白芍熟地黃”,清·柯琴曰:“當歸甘溫和血,川芎辛溫活血,芍藥酸寒斂血,地黃甘平補血”,四藥相伍,補中有行,補調結合,使補血不滯血,行血不傷血。從藥物分析上來看,兩方又有區別。荊芩四物湯在四物湯基礎上加荊芥穗、黃芩,荊芥穗為荊芥之花穗,炒用可升發血中之郁熱;黃芩瀉實火,可治崩中下血。諸藥配伍,補精血,清血熱,經水故自調。知柏四物湯是在四物湯基礎上加知母、黃柏,與荊芩四物湯功效相似,均可養血清熱,但其滋陰養血功效更勝一籌。古書言知母佐黃柏,有金水相生之義,非為降火,實能助水,去熱而陰不傷。知母滋陰潤燥,滋水化源,黃柏瀉熱除蒸,制命門虛火,二藥相伍,補腎水清火熱,去火可保陰。這也提示后世學者,雖兩方都可治療虛熱型崩漏,但在細節上亦有區別,臨證需仔細斟酌。
1.2 活血化瘀,止血調經 唐容川在《血證論》中指出:“女子胞中之血,每月一換,除舊生新,舊血即瘀血,此血不去,便阻化機。”無論是氣滯致瘀、因虛致瘀、亦或是血寒血熱致瘀,均可阻滯氣機,影響血脈運行,使血溢脈外,血不循常道,引起崩漏。但崩漏日久,不可單用補益氣血之劑,以犯“虛虛實實”之戒,更易使血瘀更甚,所以要緊抓致病之根本,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則,達到“澄源”的目的。《要訣》中用琥珀散來治療血瘀作痛之崩漏。方中三棱入血分,莪術入氣分,二藥相伍,氣血兼治,活血化瘀、行氣止痛、化積消塊力彰;當歸、芍藥、劉寄奴、丹皮養血、活血、清血,使血行暢而不留瘀,血熱清而不妄行;前人謂延胡索“行血中氣滯,氣中血滯,專治一身上下諸痛”;肉桂、熟地大補肝腎,溫經止痛。方中養血藥少,行氣活血藥多,意在去瘀生新,遂大益于婦人也。
1.3 健脾益氣,補腎生精 虛者而致崩漏主要為脾腎虧虛。脾腎功能失職與因虛致崩密切相關。“經水出諸腎”,月經的產生以腎為先導,女子腎氣足,天癸充盈,沖任二脈通盛,月事以時下。若腎氣不足,精血匱乏,沖任不充,可能會導致崩漏之疾,故常采用補腎調經之法。“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周易》),脾主運化,主統血,為后天水谷精微生化之源,受盛化物,脾功能正常,胞宮方可滿盈,經血按時而下,故常采用健脾益氣生血法,正如《景岳全書·婦人規》所言“調經之要,貴在補脾胃以資氣血之源,養腎氣以安血之室”。臨證可根據患者的出血傾向、貧血程度以及伴隨癥狀,治療時分別選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調補氣血。若崩漏日久,易致氣血兩虧,可在調補氣血的基礎上加以升提中氣之藥味組成方劑,使陽生陰長,如補中益氣湯,一則補氣健脾,使后天生化有源;一則升提中氣,恢復中焦升降之功能,使溢外之血止。另外,補益之品常滋膩礙胃,久可化為郁熱,可在補益劑基礎上兼些許清熱、開胃之品以疏導,如益胃升陽湯中用黃芩、神曲,使補中兼清,補而不膩。
崩漏屬于急癥,出血量多勢急時,首先止血治其標,塞流以防厥脫,《要訣》言“崩血不已防滑脫,地榆苦酒煎止崩”,《本草綱目》也指出地榆醋煎服具有止崩之效。地榆,味苦性寒,收澀止血,專治下焦血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將地榆視為“明月寶珠”,現代相關研究表明[1],其根莖中含有大量的鞣質等化學成分,對更年期功能性子宮出血有明顯的止血作用;地榆加苦酒(醋)煎服,取其酸澀之性,直入厥陰經,散邪斂正,發揮止血“塞流”之功,藥簡力專。葛氏等[2]用本方治療更年期功血125例,治愈113例,療效顯著可見。故在臨床上治療崩漏急癥,可先服用本方以塞流止血,而后澄源求于本。
3.1 四物為主,靈活加減 《要訣》引用治療崩漏病處方共計15首,其中以四物湯為基礎的加減方劑共計7首,包括膠艾四物湯、知柏四物湯、荊芩四物湯、四物湯、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占46.67%。吳氏臨證時注意結合患者的具體證候以變換方中藥味:如血熱者,熟地改生地,以增強清熱涼血之功;血瘀者,改白芍為赤芍,以增強活血化瘀之力,或是合用其他方藥以適應更多的兼證。如崩漏艱澀難行者,加桃仁、紅花成桃紅四物湯以破血行氣;崩漏日久,氣血虧虛者,可四物湯合四君子成八珍湯以補氣養血;崩漏出血量多者,加阿膠、艾葉成膠艾四物湯以養血止血。
3.2 煎服有法,顧護脾胃 《要訣》引用治療崩漏病處方共計15首,其中方后注明加姜棗同煎的方劑有5首,注明加生姜煎服的有1首。《本草綱目》言:“棗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為脾經血分藥也”,可補脾胃,益氣血;生姜則可降逆止嘔。二藥同用,大棗可緩和生姜辛散之性,生姜可防止大棗補氣過壅之弊,誠如《醫方捷徑》言“生姜,味辛……佐大棗有厚腸益”。如治療崩漏日久血虛較甚者,方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人參養榮湯,一則因崩漏日久傷及脾胃,加姜、棗同煎以顧護脾胃,使之氣血生化有源,縮短疾病向愈時間;二則上述三方為大補之劑,煎服加用姜、棗可防滋膩之品礙于脾胃,使補而不滯。同時《要訣》在崩漏病的服用方法上以“食前服”多見,一則空腹服藥,有利于藥力直達下焦;二則空腹時脾胃未納水谷、運精微,此時服藥可減輕脾胃負擔。[3]
3.3 巧用苦酒,增強藥效 苦酒,俗稱醋,酸苦性溫,有散瘀止血、解毒殺蟲的功效,如《本草綱目》中所言“醋治諸瘡腫積塊,心腹疼痛……取其酸收之意,而又有散瘀、解毒之功”。《要訣》言“殺血心痛失笑散”“地榆苦酒煎止崩”。失笑散為蒲黃和五靈脂兩味藥物組成,以醋調制后煎,食前熱服,治療血崩心腹疼痛劇烈。此處用醋調制,意義有三:一則取其散瘀止痛之功效,二則助諸藥力,三則五靈脂為鼠類的干燥糞便,氣味腥臭,味苦,醋可矯味矯臭。地榆用苦酒煎制,露一宿,次早溫服,立止,不但引藥入肝經,且能增強地榆收澀止血之效。
綜觀《婦科心法要訣》全篇,吳氏治療崩漏時遵循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的治療大法,根據導致崩漏的不同病因,分別采用養陰清熱、活血化瘀、健脾補腎具體治則;且臨證時注意結合患者的具體證候以變換方中藥味;并注重煎服方法,顧護脾胃;同時巧用苦酒煎藥,分別增強了失笑散和地榆苦酒煎止痛、止血的療效。當代醫家在臨床工作中可潛心體會,靈活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