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蔚 吳智兵 楊 敏 劉 迅 呂保江 彭麗君
(1.深圳市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樂城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廣東深圳518115;2.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廣東廣州510405;3.深圳市龍崗區第三人民醫院怡錦社區健康服務中心,廣東深圳518115)
桂枝湯出自東漢·張仲景的《傷寒論》,被后世譽為“群方之首”。桂枝湯原方的組成藥物及用量為:桂枝三兩(去皮)、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炙)、生姜三兩(切)、大棗十二枚(擘)。服后須以熱稀粥助藥力,溫覆以令周身微微汗出。原著中未明述方解,成無己[1]在《注解傷寒論》中提到:桂枝湯乃辛甘之劑,可以發散風邪;《醫宗金鑒》關于桂枝湯方的方解為:名曰桂枝湯者,君以桂枝也,桂枝辛溫,辛能發散,溫通衛陽。芍藥酸寒,酸能收斂,寒走營陰。桂枝君芍藥,是于發汗中寓斂汗之旨。芍藥臣桂枝,是于和營中有調衛之功。生姜之辛,佐桂枝以解表。大棗之甘,佐芍藥以和中。甘草甘平,有安內攘外之能,用以和中氣,調和表里及諸藥。以桂芍之相須,姜棗之相得,借甘草之調和,陽表陰里,氣衛血營,并行而不悖,是剛柔相濟,以相和也[2]。高等教育中醫藥類“十三五”規劃教材《方劑學》把桂枝湯歸類為解表劑,功用解肌發表,調和營衛[3]。后代醫家根據桂枝湯所治之疾及臨床應用心得將其歸為三大類:汗劑、和劑、補劑。持汗劑觀點的代表醫家如成無己、張介賓,認為桂枝湯乃辛甘發散之劑;持和劑觀點的代表醫家如王子接,認為桂枝湯為和方之祖,可調和表里陰陽;持補劑觀點的代表醫家如柯琴、吳謙,用其治虛勞、盜汗等疾?,F將桂枝湯復方及單藥的現代藥理作用研究概況介紹如下。
有研究表明,桂枝湯復方整體具有體溫雙向調節、胃腸運動雙向調節、抗炎、抗菌、抗病毒、鎮痛、鎮靜、促汗腺分泌、降血糖血壓、保護心臟等作用[4]。
1.1 體溫雙向調節作用 有研究表明,桂枝湯通過影響下丘腦前列腺素E2(PGE2)的含量實現體溫雙向調節作用。富杭育等[5]通過實驗證明桂枝湯能使酵母發熱模型大鼠體溫下降,同時使安定痛低體溫模型大鼠體溫升高,對于體溫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實驗發現桂枝湯能使發熱模型大鼠下丘腦與血漿中的PGE2含量下降,同時使低體溫模型大鼠下丘腦與血漿中的PGE2含量升高。該實驗結果表明了桂枝湯對體溫的調節作用可能與PGE2作用有關。譚余慶等[6]研究發現,桂枝湯有效部位A(Fr.A)對注射酵母所致發熱大鼠有降低體溫作用,同時使大鼠下丘腦內升高的PGE2含量降低;對注射安定痛所致低體溫大鼠有升高體溫作用,同時使下丘腦內降低的PGE2含量升高,表明桂枝湯具有體溫雙向調節作用,并且可以影響PGE2的含量。齊云等[7]的實驗研究亦表明桂枝湯通過影響大鼠PGE2的含量達到體溫雙向調節的目的。
另外,齊云等[8-9]的研究發現桂枝湯可使發熱大鼠下丘腦中腺苷酸環化酶(AC)的活性降低,同時降低發熱大鼠下丘腦中異常升高的環磷酸腺苷(cAMP)含量;又能使低體溫大鼠下丘腦中AC的活性增強,同時增加異常減少的cAMP含量,表明了桂枝湯可能通過影響下丘腦中AC的活性來改變cAMP的含量進而實現體溫雙向調節。隨著該團隊的深入研究,霍海如等[10]發現桂枝湯可通過影響中樞神經遞質5羥色胺(5-HT)的水平起到體溫雙向調節作用,影響中樞神經遞質去甲腎上腺素(NE)、多巴胺(DA)的含量從而起到解熱作用;桂枝湯對體溫雙向調節作用還可能與改變下丘腦組織中相關蛋白的含量有關[11-12]。
1.2 汗腺分泌作用 富杭育等[13]通過觀察大鼠足趾部汗腺分泌汗點數發現,桂枝湯能增強正常大鼠的汗液分泌,具有促進發汗的作用;對感染流感病毒后汗腺分泌進行性受抑的小鼠有增強發汗、并使之維持正常水平的作用;對注射阿托品后汗腺分泌受到抑制的大鼠亦有增強發汗作用;對肌注安痛定后汗腺分泌亢進的大鼠有抑制發汗、并使之降低至正常水平的作用。該實驗表明桂枝湯對大鼠汗腺分泌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李春香等[14]通過比較桂枝單藥與桂枝湯復方對大鼠的發汗作用,結果發現,桂枝單藥對大鼠足趾部的汗腺分泌作用明顯優于桂枝湯復方。
1.3 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 賀玉琢等[15]研究發現,桂枝湯不僅具有抗炎作用,還具有抑制毛細血管滲出作用。馬悅穎等[16]通過動物實驗,發現從桂枝湯有效部位A(Fr.A)分離出的桂皮醛具有抗炎、解熱、鎮痛的作用,并猜測其為桂枝湯治療多種發熱性和炎癥性疾病的藥理學基礎。王曉燕[17]用桂枝與白芍水煎液灌胃動物,發現能夠明顯降低雞蛋清致大鼠足跖腫脹率,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耳腫脹癥狀,抗炎消腫效果明顯。桂枝湯可通過抑制關節液中炎性細胞因子白細胞介素-1β(IL-1β)、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的活性,降低PGE2的含量,發揮防治佐劑性關節炎的作用[18]。
相關研究表明,桂枝湯對金黃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甲型鏈球菌、枯草桿菌、變形桿菌、綠膿桿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當甘草的用藥劑量加倍后效果最佳[19],但未指明桂枝湯抗菌作用的具體機制。大鼠實驗模型表明,桂枝湯水提液對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純皰疹病毒Ⅰ、Ⅱ型(HSV-Ⅰ,Ⅱ)等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0]。此研究雖未明確桂枝湯具體作用物質和作用機制,但從桂枝-生姜藥對的超臨界二氧化碳(CO2)萃取物可直接滅活甲型H1N1流感病毒(主要成分為桂皮醛、6-姜酚等揮發油類成分)的研究得到啟發[21],推測桂枝湯抗病毒作用也可能與此類物質有關。陳瑩蓉等[22]對桂枝湯類方化學成分含量研究表明,桂枝湯中提取的桂皮醛、芍藥苷、香豆素、原兒茶酸、甘草酸等均具備抗炎、抗菌、抗病毒作用。
1.4 降血壓、降血糖作用 秦彩玲等[23]發現桂枝湯經化學分離提取所得A部分(Fr.A)和E部分(Fr.E)能明顯降低自發性高血壓大鼠(SHR)血壓,B部分(Fr.B)能明顯升高復方降壓片致低血壓大鼠血壓,說明了桂枝湯對大鼠血壓的雙向調節作用。另外,霍海如等[24]發現桂枝湯對自發性高血壓伴高體溫復合病理狀態的大鼠具有降低血壓和解熱的作用,認為其作用機制與影響血管活性腸肽(VIP)含量有關。通過進一步研究桂枝湯降壓作用機制表明,桂枝湯全方及有效部位E(Fr.E)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主動脈中內皮素(ET)的升高有降低作用,有效部位E(Fr.E)對自發性高血壓大鼠下丘腦中神經降壓素(NT)含量的下降有升高作用[25]。
李靜華等[26]實驗表明,桂枝湯水煎液對四氧嘧啶所致的糖尿病小鼠模型有降糖作用,其中煎煮時間240 min組的降糖作用效果最強。另外,藥理實驗證實,桂枝湯發揮降糖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是桂皮醛[27]。王松耀[28]通過臨床試驗觀察發現桂枝湯加減對糖尿病心臟自主神經病變患者有降低血糖水平的作用。
1.5 胃腸運動雙向調節、心臟保護作用 譚余慶等[29]研究表明,桂枝湯對小鼠胃腸運動具有雙向調節作用:桂枝湯既能促進受阿托品抑制小鼠的胃腸運動,亦能拮抗受新斯的明興奮小鼠的胃腸運動。該團隊做了進一步的實驗研究,結果表明:桂枝湯對小鼠胃腸運動的雙向調節作用可能與調節中樞下丘腦、血液、胃腸局部組織的胃動素、胃泌素、P物質、生長抑素及血管活性腸肽(VIP)的含量有關[30-33]。另外,該團隊發現桂枝湯有效部位B(Fr.B)可影響下丘腦及胃腸局部組織中cAMP的含量和蛋白激酶的活性,從而對胃腸運動產生雙向調節的作用[34]。
焦宏等[35]通過動物研究表明,桂枝湯對高脂血癥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缺血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其作用機制與改善高脂血癥大鼠脂代謝紊亂有關。進一步研究表明,桂枝湯可通過清除高脂血癥心肌缺血大鼠體內過多自由基,阻止脂質過氧化損傷,減輕機體的應激反應,進而打斷急性冠脈事件發生的炎癥啟動環節,起到對心血管系統的保護作用[36]。薛本凡[37]通過臨床觀察發現,桂枝湯加味能夠明顯改善患者冠心病心絞痛癥狀。
桂枝湯是中醫學的經典名方,被廣泛應用于臨床,現代不僅研究其復方的整體作用,也對其藥物組成的各味單藥做了化學成分及藥理活性方面的研究。
2.1 桂枝 桂枝作為桂枝湯的“君藥”,性溫,味辛、甘,具有解肌發表、溫通經脈、助陽化氣的功效,主治風寒表證、寒濕痹痛、四肢厥冷、經閉痛經等?,F代藥理研究表明,桂枝含桂皮醇、桂皮醛等揮發性油類及以桂皮酸為主的有機酸等化學成分,具有解熱、鎮痛、抑菌、抗病毒、擴血管、抗氧化、利尿等作用[38-40]。韓愛霞等[41]研究表明,桂枝水煎劑在體外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綠膿桿菌、變形桿菌、甲型鏈球菌、乙型鏈球菌。茍玲等[42]實驗研究表明桂枝揮發油含藥血清對體外甲型流感病毒的增殖具有顯著抑制作用,并且對病毒有直接殺滅作用,可以減輕病毒對細胞的攻擊性。桂枝的解熱、鎮痛、抑菌、抗病毒作用與中醫學認為其具有解肌發表的功效認識一致,是桂枝湯復方發揮體溫雙向調節、抗炎、抗菌、抗病毒、鎮痛作用的重要組成藥物,也是中醫學應用桂枝湯治療頭痛、發熱、惡風等風寒表虛證的緣由。
2.2 芍藥 芍藥作為桂枝湯的“臣藥”,性微寒,味苦、酸,具有養血柔肝、緩急止痛、斂陰止汗的功效,主治月經不調、頭痛眩暈、脅痛腹痛、自汗盜汗等?,F代藥理研究表明,芍藥主要含芍藥總苷,具有鎮痛、抗腫瘤、抗氧化、抗炎、抗抑郁等作用[43]。有實驗表明,芍藥提取物對離體回腸具有減少蠕動的作用,表明其具有解痙的功效[44]。另外,晁二濤等[45]實驗研究表明,芍藥的鎮痛、抗炎作用,加強了桂枝湯復方治療風寒表虛證的功效,故為“臣藥”。另外,芍藥的免疫調節和補血作用可能是桂枝湯復方具有調和營衛功效的主要藥物功效來源。
2.3 生姜 生姜作為桂枝湯的“佐藥”,性溫,味辛,具有解表散寒、溫中止嘔、化痰止咳等功效,主治風寒感冒、胃寒嘔吐、寒痰咳嗽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生姜含單萜類揮發油、姜辣素、二苯基庚烷等化學成分,具有抗氧化、降血糖血脂、抗炎抑菌、抗腫瘤、鎮靜止嘔等作用[46]。陳昆南等[47]研究表明,生姜醇提物可明顯抑制由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在體外、體內都有較強的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說明生姜在抗血栓形成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生姜的抗炎抑菌作用,可以加強桂枝湯復方的抗炎、抗菌作用,與中醫學中認為桂枝湯中生姜佐桂枝以助其解肌散邪的認識一致。另外,生姜抗氧化、降血糖血脂、止嘔等作用,也是桂枝湯復方可以作為“和劑”使用的原因之一。
2.4 大棗 大棗作為桂枝湯的“佐藥”,性溫,味甘,具有補脾益氣、養心安神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食少便溏、倦怠乏力、心悸失眠、婦人臟躁、營衛不和等?,F代藥理研究表明,大棗含多糖、蛋白質、氨基酸、生物堿、皂苷、環磷酸腺苷等化學成分,具有護肝、抗氧化、抗炎、抗腫瘤、抗過敏、增強免疫等作用[48]。梁靜等[49]通過用萃取-醇沉淀法提取大棗多糖證實了大棗多糖具有顯著清除超氧自由基、羥基自由基、過氧化氫的作用。池愛平等[50]通過小鼠游泳實驗表明木棗多糖JP2可能通過提高機體糖原儲備、維持血糖恒定及降低運動時血乳酸的堆積來延長運動時間,具有抗運動疲勞的作用。大棗抗氧化、增強免疫的作用,與芍藥一樣,也是桂枝湯復方具有調和營衛功效的主要藥物功效來源之一,與中醫學認為桂枝湯中大棗佐芍藥以和中的認識一致。另外,大棗的抗炎作用在桂枝湯發揮抗炎作用方面也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5 炙甘草 炙甘草作為桂枝湯的“使藥”,性平,味甘,具有補脾益氣、解毒、潤肺、祛痰止咳、緩急止痛、調和諸藥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悸氣短、咳嗽痰多、四肢攣急疼痛、癰腫瘡毒等。現代藥理研究表明,甘草主要含甘草皂苷類、甘草黃酮類、甘草多糖類等化學成分,具有抗炎殺菌、抗病毒、抗腫瘤、抗氧化、抗心肌缺血、抗動脈粥樣硬化、抗抑郁、增強免疫等作用[51]。潘瓊等[52]通過動物實驗研究表明,甘草中的甘草甜素有顯著的抗炎鎮痛作用。甘草還具有保肝護肝的作用,劉秀英等[53]實驗研究表明,甘草甜素可減輕大鼠肝細胞腫脹、壞死及病變程度,另外,馬濤等[54]研究也表明甘草提取物對大鼠的肝損傷具有保護作用。甘草既有抗炎殺菌、抗病毒的作用,也有抗氧化、增強免疫的作用,因此,甘草既能加強桂枝湯復方解肌發表的作用,也可以加強桂枝湯復方調和營衛的作用,合桂枝扶衛、合芍藥助營,兼調和表里陰陽,在桂枝湯中起到佐使之用。
桂枝湯出自東漢醫圣張仲景的《傷寒論》,其組方雖只有桂枝、芍藥、生姜、大棗、甘草5味藥,用途卻極為廣泛,前賢根據不同的情況將其靈活運用于內、外、婦、兒各科。現代藥理研究表明桂枝湯具有體溫雙向調節、胃腸運動雙向調節、抗炎、抗菌、抗病毒、促汗腺分泌、降血糖血壓、保護心臟等作用,與古代醫家將其作為“汗劑”“和劑”“補劑”運用相符合。如“汗劑”相對應其促汗腺分泌、體溫雙向調節等作用,桂枝湯治療發熱、惡風寒的表證時有可能也發揮了其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和劑”相對應體溫雙向調節、胃腸運動雙向調節、降血糖血壓等作用;“補劑”相對應保護心臟的作用。桂枝湯在臨床的應用范圍非常廣泛,也有明確的療效,如使用桂枝湯治療蕁麻疹,現代藥理也表明芍藥苷具有免疫調節作用,故可通過相關實驗研究桂枝湯在抗過敏或免疫調節方面的作用機制,進一步挖掘桂枝湯在抗過敏或免疫調節等方面的現代藥理作用。另外,也可以通過對桂枝湯中的單藥或其復方的提取物進行更深一步的化學成分分析,進一步挖掘桂枝湯的作用功效,擴大桂枝湯的臨床應用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