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振揚 張國峰
(遼寧科技大學 遼寧鞍山 114051)
城市空間格局演進和產業結構轉型極大地推動了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景觀空間作為文化創意產業園的重要組成部分,現存文化創意產業園景觀空間普遍存在相互關聯度差、游覽互動體驗少等問題。“敘事”雖常用于文學和藝術等領域,但它同樣適用于景觀設計,將其貫穿于景觀空間的各個場所,方能自然而然地引發新故事情節。
文化創意產業園演進和特征定義:
“文化創意產業園”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載體。“文化創意產業”從根本上講是由“文化產業”和“創意產業”兩者交互、疊加形成。“文化產業”是為了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考慮更多的是精神屬性[1]。而“創意產業”是對“文化產業”的傳承與發揚,強調的是創造屬性,以創意階層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推動新興理念和經濟實踐[2]。“文化創意產業”則是源于文化元素的創意和創新,通過技術化、產業化的過程,達到符合現代人群和市場需求的新型產業模式。“文化創意產業園”則是由“文化創意產業”形成產業集群效應,具備多種文化內容和空間概念的一個創新性勞動密集的歷史文化氣息濃郁、創意氛圍強烈的空間場所[3]。
通過對相關文獻和案例研究后,筆者將“文化創意產業園”的特征總結如下:
(1)以地域特色文化背景為基準:依附于當地特色文化和歷史背景,方能營造別具一格色的文化創意空間氛圍。
(2)以宜居宜游宜業空間為條件:適合創意階層工作生活、適合游客觀光體驗休閑、適合新興產業優化升級,是推動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先決條件。
(3)以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為途徑:通過文化產業融合、創意生產研發、產品策劃展覽、進行文化消費為有效發展途徑。
(4)以推動創意經濟發展為目標:以文化構空間,以空間引人群,以人群促產業,以產業促經濟。
在國外20世紀80年代,英國著名景觀設計師杰米·普靈頓(Jamie Purinton)和馬修·波泰格(Matthew Potteiger)將敘事理論引入景觀設計,突破了景觀設計僅限于視覺空間的格局,將景觀的詮釋置于一個更加寬廣的視角,通過結合景觀、敘事的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景觀空間得以重塑[4]。
國內相關研究則起步較晚。蓋也(2016)以景觀空間理論與景觀敘事理論為基礎,針對特定案例進行分析景觀空間敘事性元素和構建敘事場景的有效途徑,進而歸納出景觀空間敘事的方法與策略,并在當代景觀設計中進行研究與應用[5]。
已有研究多數是敘事理論簡單地運用到景觀設計中去,空間載體多為古典園林、景觀公園等,將其運用到文化創意產業園景觀空間中的設計研究幾乎沒有。筆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園景觀空間敘事性研究需要基于文化創意產業園本身的文化特質形成敘事的基本框架,再通過景觀空間有效地傳達給受眾。在進行敘事性設計的開端,設計者可根據自身的意圖由內及外進行“輸出型”景觀情節敘事編排,而受眾則是由外及內進行“輸入型”領悟場所空間文化,讓景觀依附于空間場景。以文化創意產業園為研究主體,在探討其景觀敘事性的同時,引入空間的概念,勢必會為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園的建設和發展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文化創意產業園景觀空間進行敘事性編排時,應堅持“空間功能優先”的景觀敘事性設計準則,即景觀空間功能為首且布局得當。坦克庫·重慶當代藝術中心(2006),改造的初衷旨在打造一個“沒有硝煙的藝術戰場”,是為打造一個具有多元化、統一性的藝術交流綜合平臺[6]。它所展現的功能需求自然而然就是回顧歷史、創意研發、藝術交流等。園內敘事主情節以蘇式T105坦克展開,四周布置植物軟景點綴,增強景觀游覽的趣味性,其余空間則為受眾交流休憩而用。建筑外立面則保留原墻磚,并進行涂鴉創作,烘托藝術氛圍。顯然,要想打造一個極和諧、濃氛圍的文化創意產業園,首先還是要先服務于空間功能需求。
將敘事的設計手法運用到景觀空間中,以闡述故事的方式來反復強調參與者對于場所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才能引發新的故事情節,其前提是要尊重空間原有文化內涵。需在整體上保護原有場所文化的連貫性,且在局部上通過節點敘事渲染濃厚的情境氛圍。
成都西村文化創意產業園(西村大院),是由單位集體居住大院改造而成。將文化氛圍作為發展基礎,通過彰顯特色文化和文化創意理念,旨在園區營造濃厚的文化藝術氛圍[7]。西村展現的正是悠久的的農耕文化和院壩文化,采用“滿院竹”作為成都平原農耕文化的典型植物代表,充分向人們展現了農耕的時代記憶。在園區中部,由竹林圍繞形成露天院壩景觀空間,仿佛是傳統川西人在餐后閑暇之余,集聚在一起消磨時光、交流互動的場景再現。
不同的文化創意產業園會產生各類不同的敘事符號,但相關空間、時間維度的敘事符號卻需吻合文化創意產業園景觀敘事主題。通過主題與分支路線(各類敘事組成)的相互碰撞,形成景觀空間敘事設計核心。只有形成特定的景觀敘事主題,才能使受眾更好地感受設計者想要講述的故事,從而引發新的故事情節。
成都“東郊記憶”文化創意產業園,作為蘇聯援建的紅光電子廠是保留最完整的舊工業廠區,并于2011改造成為“音樂”主題文化創意產業園[8]。除了將原來廢棄的機器設備改造極具視覺沖擊力的景觀小品外,同時以運用現代材質打的極具動感和節奏的音樂景觀小品以及重現過去電子廠工作場景的情景雕塑作為節點敘事符號,構成敘事的分支路線,共同營造整個園區“音樂”主題景觀情境氛圍。既使人們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工業文化,同時也能滿足現代人對東郊記憶未來音樂文化的精神訴求。
文化創意產業園作為一個提供交流互動、創意設計的場所。在景觀敘事編排時,應從人與景觀空間產生的行為、心理互動出發,設定合適的景觀空間游覽線路。首先,根據敘事的時間序列將景觀空間與建筑場所相融合,其次,確定各個分散節點“情節”的相互交融性,并布局吸引受眾駐足互動的景觀小品。將這些靈動的景觀節點以不同方式、不同系列排列起來,組織成一串具有連續內涵意義的場景,即增強景觀空間的連續感和體驗感,進而引發受眾產生情感共鳴。
在文化創意產業園景觀空間進行敘事編排時,在原有景觀空間內融入適合現代人交流、游覽的新型景觀空間。宏觀來講,就是在不破壞原有景觀空間故事情節的同時,增添新的故事節點。微觀來講,就是將過去的景觀歷史、人文更恰當地植入現代人的心理、行為活動,使其再生。將過去的場所文化內涵變成自然而然的東西,讓文化創意產業園通過敘事將景觀空間與受眾更好地交織在一起。
“起承轉合”是藝術創作中的常見寫作手法,亦作敘事的一種講述手法。文化創意產業園的景觀空間同樣可用此方式進行敘事布局。“起”是園區景觀空間敘事的開首與先導,將敘事的主要形式開端定格在將受眾引入意想表達的情境氛圍,用主題元素在入口景觀形象墻打造藝術涂鴉、形象LOGO等,鋪墊后續的景觀場景和并營造氛圍;“承”則是上接敘事性開端,下接景觀空間敘事性高潮階段。此處適宜設置互動性景觀小品,激發受眾的自主性和增強的受眾體驗感。“轉”作為景觀空間的敘事主體,要使受眾的游覽意向轉向主要情節,自發地吸收主體的“高潮”情節。“合”作為收尾,可打造休閑景觀,讓受眾在此回味想象,引發再次游覽的沖動。
在文化創意產業園景觀空間敘事情節展開的伊始,若在景觀空間的某處布局能讓受眾以全局的視野去感受整個園區景觀敘事的來龍去脈。在高處打造一處體驗式景觀,并在其游覽路線過程中,安排展示園區景觀空間敘事的主要情節。在完成全局體驗后,受眾會產生不同的心理活動,以不同的主觀性游覽線路進入園區,可為受眾自主進入最吸引自己的景觀空間助力,同時也起到了人群分流的作用。
深入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園景觀空間敘事,必定會為其景觀設計注入新鮮的血液。敘事性的介入使得整個園區景觀空間走向整體化和本土化,打造“差異性”使其從眾多文化創意產業園中脫穎而出。如何在文化創意產業園大量興建的情況下,深入研究其景觀空間敘事性,使其經久不衰,是景觀設計師們未來的目標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