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霞,田 梅,張 蕾,左曉磊,趙興鑫
(石家莊市畜產品質量監測中心 050000)
食品質量安全關乎人民的生命安全,對社會的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近些年我國的畜牧產業發展迅速,在規模和技術上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養殖效益顯著提高。 但在行業快速發展的同時由于動物疫病、獸藥殘留、違禁藥品使用等多種因素增加了畜產品不安全的風險,如“三鹿奶粉”、“瘦肉精”事件。 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畜產品質量保障工作的訴求也日益增加。 開展畜產品養殖供給側改革,強化政府部門對畜產品安全的監管,不斷提升畜產品綜合效益和國內外競爭力是當前的工作重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產品成為人們食品結構的主體。 由于養殖行業準入門檻低,短期獲益高,吸引了大量人員投身畜產品養殖行業,出現一大批小規模養殖。 養殖農戶受自身文化程度限制,對畜產品安全相關法律和標準缺乏了解,一味貪多求快,科學養殖意識不強,無法從源頭確保畜產品的質量。 畜禽養殖中的主要投入品包括獸藥和飼料添加劑。 在疾病治療過程中,養殖戶不按規定劑量、范圍合理使用獸藥,甚至為了追求治療效果大劑量使用青霉素類抗菌藥和激素類藥物。 這樣直接對動物產生毒副作用, 提高細菌耐藥性, 還會在人食用后引起毒害。 不執行休藥期規定,用藥期間收獲的畜產品仍上市買賣,這也是造成藥物殘留超標的重要原因。 在選擇和購買飼料時,農戶出于節約成本的考慮購買三無飼料, 三無飼料的配方和用料均為次等,有些還添加了非食用性添加劑。
在飼料生產銷售過程中, 一些不法商家過分追求高額利潤,超量添加農藥來促進動物快速生長,從而導致飼料中的農藥殘留問層出不窮,主要包括有機氯農藥、有機磷農藥等,可隨食品、 飼料進入人和動物體內, 危害人體健康和降低家畜的生產性。
動物食用霉變或受污染的飼料直接影響其產出品質量,人食用殘留霉菌毒素的肉乳蛋等會引發霉菌病。 經檢測發現引起飼料霉變的霉菌主要有黃曲霉菌、禾谷鐮刀菌等,進食曲霉素后對人體的肝、心、腦等器官均產生嚴重損害,引發中毒。
畜產品摻雜造假現象在各地屢禁不止, 常見的有假奶粉、注水肉、加工病害畜禽、公母豬肉冒充商品豬肉等。
畜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在畜禽加工、運輸、銷售過程中也十分常見。 我國很多地區的屠宰場受到場地設施設備的限制,動物防疫條件不達標,從業人員操作不規范,加工后產生的廢棄物未經處理直接排放而引起污染。 另外畜產品在運輸過程中最常采用的是敞開式運輸,肉品容易被外界不潔環境污染。 一些養殖戶為了延長畜產品保質期,違規使用漂白粉,添加過量色素、防腐劑等。
現階段我國省級和部分市級監測部門加大科研經費的投入,重視檢測人員的培養,配備液相氣相質譜儀等精密儀器,檢測能力得到社會各界認可。 而市、縣級畜產品監測部門規模小,儀器設備配比不足且利用率偏低。 檢測設備落后加之工作人員的專業技術水平的限制, 不能準確檢測出畜產品體內化學物質及藥物殘留量,一些不合格畜產品趁機進入市場,擾亂正常的運行機制。 遇到緊急大批量的檢測任務, 不能及時有效的得出結果。
畜產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規有待完善,現行法律如《動物防疫法》、《食品安全法》等均涉及畜禽養殖規定,但缺乏明確的詳細的規定,導致在實施畜禽監管時缺乏相應的法律支撐。 當出現非法經營現象時, 現行體系下違法成本較低, 不足以警示從業者。 另外畜產品質量監管存在缺位,主要表現有:一是食品安全以分段管理、協同管理體制為主,造成畜產品質量監管領域出現職能交叉或者監管空白;二是畜產品質量監管工作強度較大,基層監管隊伍的人員配備不足,檢測能力也參差不齊,跟蹤管理不到位。
管理者應結合當地實際養殖情況, 通過多樣化的方式將食品安全的理念灌輸到人們的思維中, 提升生產者和商家對于畜產品安全的責任感,強化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 不斷優化和改進之前的宣傳方式,充分利用線上和線下的方式定期開展“畜產品質量安全”講堂,以實際案例向大眾進行宣傳,做到養殖知識、加工工藝和法律法規的科普工作。 企業應充分利用當地科技扶持政策,注重技術創新,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為養殖戶提供科學有效地指導, 在安全的范圍內盡肯能減少畜產品的藥物殘留。
要嚴格按照《動物防疫條件審查辦法》的規定建設規模養殖場,對原建不符合條件的規模養殖場、養殖小區進行改造,加強規范化管理。 畜產品在從農場到餐桌的過程中,因加工和流通環節的質量監控尤為重要,建立畜產品質量安全溯源制度,做到每一個環節可追溯。 一是以動物免疫標識管理為主體,對規范化生產廠家建立數據庫實施監管,確保問題產品可追溯;二是對動物個體或群體進行標識,記錄其從飼養、屠宰、儲藏運輸、加工到銷售的全過程,對出現問題的環節能夠準確定位并追溯。
動物疫病的檢疫工作中,完善基層監管隊伍建設十分重要。加強縣市級獸藥飼料、畜產品安全檢測技術培訓,引進專業技術人才,優化人員配置。 現階段縣級以下檢測機構主要負責篩查和快速檢測,市級以上主要是以高精度定量檢測,定期開展檢測部門之間的技術交流,比如科技特派員項目一幫一指導。 根據服務內容與需求量,優化檢驗機構的資源配置;適度增加基層畜產品檢測機構的資金投入,改善基層檢測機構的軟硬件設施。
為保證畜產品質量, 市場監督管理部門要嚴格落實監管職責,對違法行為和不合格環境一經發現,進行查封和整改。 為保證采購畜產品的來源合法, 在社區、 畜產品交易市場等進行宣傳,督促餐飲行業實施索證索票制度,采用定期和不定期的形式進行抽檢。
提高相關執法部門的監測預警能力和應急處理能力同樣重要。 各地區基于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可操作性的畜產品質量安全應急方案,如制定肉蛋奶、飼料、和獸藥等實施方案。 探索建立應急物資儲備制度。 適時開展應急演練,不斷增強應急處置能力。伴隨經濟全球化發展, 提升我國畜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刻不容緩。 管理部門需充分發揮信息化的優勢,建立健全畜產品監管體系。 檢測機構應重視人員的培養,加強檢測能力。 在各方共同能力下,讓居民吃上安全放心的畜產品,推動我國畜產品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