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金聚 郭金華
慢性胃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它是多種因素引起的慢性胃黏膜炎癥性疾病,其發病率在消化系統疾病中處于首位[1],尤其是現代社會,隨著人們生活壓力的增大、飲食結構的變化,慢性胃炎的發病率日趨上升,有研究[2]指出慢性胃炎的檢出率占胃鏡檢查者中的90%左右。在臨床上依據悉尼新分類系統,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將慢性胃炎分為慢性淺表性性胃炎、慢性萎縮性胃炎和特殊類型胃炎,其病因除Hp感染外,尚與膽汁反流、藥物和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臨床上主要表現胃脘脹滿或疼痛,納差,泛酸、燒心等,西醫治療主要是抗Hp及對癥治療,短期治療效果尚可,但其癥狀易反復發作,經久難愈。中醫學通過辨證論治的方法治療慢性胃炎,在改善其臨床癥狀方面有獨特優勢,筆者2017 年2月—2018 年2月,采用三仁湯加味治療濕熱中阻型慢性胃炎60例,效果顯著,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將120例慢性胃炎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 60 例,其中男21例,女39例; 年齡(45.6±12.5)歲;病程(6.42±1.28)年。對照組60例,其中男18例,女42例;年齡(54.3±13.8)歲;病程(6.38±1.32)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符合西醫慢性胃炎的診斷標準(主要依據胃鏡和活組織檢查)[3]:內鏡下表現為黏膜的充血水腫,或伴糜爛、隆起、出血、粗大皺襞或膽汁反流等。中醫辨證標準:參照《中醫辨證學》[4]濕熱中阻證的辨證標準,具體如下:胃脘脹滿或疼痛;納呆;泛酸、燒心;大便不暢;口干不欲飲,口黏;舌質紅或淡紅、苔黃膩、脈濡緩。
1.3 排除標準①有嗜酒史;②有消化道潰瘍或胃癌病史;③有肝、膽、胰等疾病病史;④有糖尿病、腎臟病、結締組織病等病史;⑤治療期間服用非甾體類抗炎藥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慢性淺表性胃炎,給予雷貝拉唑腸溶膠囊(廠家:濟川藥業集團有限公司;批號:1805045;規格:20 mg/片),每次20 mg,每日1次,口服;慢性萎縮性胃炎,給予乳酸菌素片(廠家:廣東五洲藥業有限公司;批號:1504208;規格:0.2 g/片),每次40 mg,每日3次。治療組:三仁湯加味(藥物組成: 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蔻仁10 g,竹葉10 g,厚樸10 g,通草6 g,滑石30 g,清半夏10 g,佩蘭15 g,甘草6 g。泛酸、燒心重者,加浙貝母10 g,煅瓦楞子30 g) 口服,每次200 ml,每日2次,口服。2組療程均為4周。
1.5 觀察指標臨床癥狀:①胃脘脹滿;②胃脘疼痛;③納呆;④泛酸、燒心。對治療前后2組的臨床癥狀進行評分,根據臨床癥狀的輕重程度,按照無、輕、中、重分別記為0、1、2、3分。并記錄2組在治療過程中出現的不良反應。
1.6 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的療效評定標準,采用尼莫地平法計算。療效指數(%)=[(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臨床緩解: 服藥后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療效指數%≥95%) ; 顯效: 服藥后癥狀和體征明顯改善(70%≤療效指數<95%);有效: 服藥后癥狀和體征有改善(30%≤療效指數<70%) ;無效: 服藥后,癥狀和體征無明顯減輕或加重者(療效指數<30%)。

2.1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為96.7%,高于對照組總有效率73.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治療后,2組患者在胃脘脹滿、胃脘疼痛、納差、泛酸燒心等方面的積分均較治療前降低,2組對比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對比 (例,
2.3 不良反應及處理2組在治療過程中均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2.4 典型醫案患者李某,女,63 歲,退休工人。患者于2018 年2 月 13 日以“胃脘隱痛4個月”為主訴就診。患者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癥見: 神志清,精神差,胃脘脹痛,進食后明顯加重,泛酸、燒心,乏力懶動,口干苦不欲飲,睡眠差,入睡困難,且易醒,大便不暢,有排不凈感,小便色黃,舌質紅,苔黃厚膩,脈濡。胃鏡提示: 慢性非萎縮性胃炎伴膽汁反流。中醫診斷:胃脘痛,辨證濕熱中阻型; 西醫診斷:慢性胃炎。治療給予三仁湯加味(杏仁10 g,生薏苡仁30 g,白蔻仁10 g,竹葉10 g,厚樸10 g,通草6 g,滑石30 g,清半夏10 g,陳皮15 g,佩蘭15 g,延胡索10 g,川楝子6 g,甘草6 g,浙貝母10 g,煅瓦楞子30 g),1周后患者胃脘疼痛明顯減輕,泛酸、燒心緩解,但進食稍多仍覺胃脘脹滿不適。守上方去浙貝母、瓦楞子,加炒麥芽10 g,炒山楂10 g,炒萊菔子10 g。7服,胃脘疼痛緩解,脹滿亦明顯減輕,繼服7劑,鞏固療效。
慢性胃炎屬中醫“胃脘痛”“痞滿”等病的范疇,情志失調,木郁土壅,脾失健運;或貪食生冷阻遏陽氣;或過食肥甘厚味均可導致痰濕內生,痰濕蘊結日久,則蒸而化熱,正如《溫熱經緯》云:“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而對濕熱證的治療既不可過用寒涼以防助濕,又不可過用溫燥以防助熱,治當清化濕熱。三仁湯為清化濕熱的經典方劑,該方出自吳鞠通的《溫病條辨》,全方由杏仁、白蔻仁、薏苡仁、半夏、厚樸、滑石、通草、竹葉組成,方中杏仁上開肺氣以宣上焦,開水之上源,有“提壺揭蓋”之意,有學者認為杏仁用大量可“疏利開通,破塞降逆而緩胃痛”。白蔻仁、半夏、厚樸苦辛燥濕以暢中焦,運脾胃;薏苡仁、滑石、通草、竹葉可滲利小焦,使濕邪隨小便而除,《本草經解》曰:“脾濕困,則胃中津液不行……滑石入膀胱利小便,則濕去脾健”; 單兆偉教授認為[6]薏苡仁甘、淡,善利腸胃濕邪。全方共奏宣暢三焦、清熱化濕之功。洪海州等[7]亦通過臨床觀察發現,加味三仁湯可顯著提高Hp根除率,提高臨床療效。現代藥理研究認為杏仁[8]的主要成分為苦杏仁苷,可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胃蛋白酶活性,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且可促進糜爛黏膜的修復。白蔻仁[9]可增強胃腸的蠕動。張明發等[10]通過動物實驗發現薏苡仁中的薏苡素對動物慢性炎癥有一定的緩解作用。程弘夏等[11]發現厚樸和姜厚樸均能增強實驗小鼠的胃腸動力,降低潰瘍發生率。
本研究表明,三仁湯加味治療濕熱中阻型慢性胃炎,能明顯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無明顯不良反應,經濟效廉,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