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娟 郭阿霞 趙 艷
消渴癥為中醫傳統醫學中病名,指臨床表現為多飲、多尿、多食,且有消瘦、疲乏、尿甜主要特征的病癥,與現代醫學中糖尿病的臨床表現基本一致[1]。中醫學認為,消渴的主要病機為陰津虧損、五臟虛損、陰津虧損,久病可致血脈淤堵、陰損及陽、痰濁內生、水濕潴留、脾腎虛損,并見中風、肺癆、水腫、耳聾、雀目、痹癥、痿病等病征,可辨證分型為熱盛津傷型、胃熱熾盛型、氣陰虧虛型、腎陰虧虛型及陰陽兩虛型[2]。中醫治療消渴病多采用辨證論治、標本兼治、攻補兼施、綜合治療等,并有中藥、針灸、按摩、中醫護理等治療方法,黃連降糖方為處方制劑,有清熱生津與降糖止渴之效[3]?;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扅S連降糖方治療熱盛津傷型消渴病的藥理學研究?,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1月—2018年10月于我院接受治療的78例熱盛津傷型消渴病患者,隨機分為2組,各39例。對照組中男22例,女17例;年齡38~67歲,平均年齡(53.21±10.06)歲;病程3~7年,平均(5.36±1.01)年。觀察組中男20例,女19例;年齡41~68歲,平均年齡(53.15±10.17)歲;病程4~7年,平均(5.29±0.94)年。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醫內科學》[4]中熱盛津傷型消渴病診斷標準,主癥為口舌干燥、口渴多飲、尿頻量多,次癥為煩熱多汗,舌邊尖紅,苔薄黃,脈洪數;②對本研究藥物無過敏反應。排除標準:①合并消渴病并發癥且病情嚴重者;②嚴重器官衰竭者;③精神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2組均給予基礎抗血糖治療,觀察組加用黃連降糖方,組方:黃連20 g,山藥、生地黃、麥冬各30 g,丹參10 g。加水浸泡30 min左右,加水600 ml,藥材浸潤后,小火煎煮30 min,取藥液400 ml均分為2份,早晚服用,1劑/d。2組均治療8周。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血糖、血脂指標,使用BS-4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邁瑞公司)檢測早期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總膽固醇、三酰甘油。②比較2組中醫證候積分,依據《中醫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以多食易饑、口渴喜飲、小便頻多、心煩多汗為癥狀,共4項,無癥狀計0分,輕度癥狀計1分,中度癥狀計2分,重度癥狀計3分。

2.1 血糖、血脂指標治療前,2組血糖、血脂指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總膽固醇及三酰甘油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中醫證候積分治療前,2組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多食易饑、口渴喜飲、小便頻多、心煩多汗的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血糖、血脂指標比較 (例,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 (例,
熱盛津傷型消渴病病機為燥熱偏盛、陰津虧耗,且易陰虛為本,易燥熱為標,二者之間互為因果,陰津愈傷,則燥熱愈盛,而燥熱愈盛使陰津更耗。消渴之初,病在肺衛,燥熱傷肺,則氣化不行,致營氣不足且津液枯耗,而津液失于滋布,令胃熱燥盛,即謂之熱盛津傷,故大便堅且渴欲飲水;亦可致腎失滋潤之源,脾失轉輸,飲水雖多,水液直趨于下,見小便頻數,以肺、胃、腎數發,虛而失養所致消渴之病[5]。目前臨床上雖以化學藥物降糖效用較好,但從長遠看,予以對應證型的中藥方劑治療糖尿病具有更好的遠期療效[6]。因此,需尋找一種具有較好藥理學作用的方劑尤為重要。
黃連降糖方以黃連為君藥,山藥、生地黃、麥冬為臣藥,以牡丹皮、大黃為佐使藥,可適用于熱盛津傷型消渴病[7]。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總膽固醇、三酰甘油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多食易饑、口渴喜飲、小便頻多、心煩多汗的證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表明黃連降糖方可降低熱盛津傷型消渴病患者血糖、血脂,并改善多食易饑等臨床癥狀。分析其原因為,黃連降糖方中黃連具清熱燥濕之效,可泄濕火、中平肝胃,主要成分為生物堿類,其中小檗堿可提高胰島素敏感性及肝糖原含量,改善糖耐量異常,其他堿類物質如黃連堿、藥根堿、巴馬汀等,被稱為“降糖生物堿”,可起到改善高血糖的作用;山藥具有滋腎益精、潤滑、滋潤的作用,其成分黏蛋白可保持血管彈性,多巴胺可擴張血管并改善血液循環;生地黃中寡糖類成分可減少糖異生,聚糖類成分可改善胰島素抵抗,多糖能提高機體自我調控血糖能力;麥冬益胃生津清熱,其成分多糖可調節機體免疫,促進血管內皮恢復,減少糖尿病微血管并發癥;牡丹皮、大黃可排毒泄濁中和藥性,大黃中大黃酸可改善腎功能并調節血脂及血糖[8]。
綜上所述,黃連降糖方可降低患者血糖、血脂,并改善中醫證候,促使患者獲益,具有一定臨床推廣以及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