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麗
濕疹是因多種因素引發的皮膚炎癥反應,致病因素較復雜,包括系統性疾病、免疫功能異常、過敏原等,臨床多表現為紅斑腫脹、結痂、丘皰疹、苔癬樣變、滲出、丘疹等,患者常感到瘙癢難耐,且有嚴重滲出傾向。該類患者若未接受有效治療,可發展為慢性濕疹,病情反復,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中醫學將濕疹分為三型,統稱為“濕瘡”,因脾胃濕熱,加之外受風邪形成,濕熱結合可致濕氣難化,因此濕熱浸淫型濕疹的治療效果一直欠佳[1]。當歸拈痛湯出自《醫學啟源》,主治濕熱相搏,外受風邪,腳膝生瘡等證候,具有清熱利濕、疏風止痛的功效,凡是因風濕熱內蘊,或者風濕化熱導致的疾病,均可靈活用藥治療[2]。為探究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濕熱浸淫型濕疹的療效,本研究選取部分符合條件的濕疹患者,行此治療方案,觀察其臨床療效。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6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濕熱浸淫型濕疹患者86例,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每組43例。觀察組中男24例,女19例;年齡17~61歲,平均年齡(36.12±10.68)歲;病程3~18 d,平均病程(7.25±2.06)d。對照組中男22例,女21例;年齡20~56歲,平均年齡(37.85±9.25)歲;病程4~21d,平均病程(7.97±2.38)d。2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中國濕疹診療指南(2011)》[3]西醫診斷標準,急性期出現紅斑,在水腫基礎上存在粟粒一般體積的丘疹、水皰或丘皰疹,滲出糜爛,中心區域較嚴重,呈向周圍蔓延趨勢,外周散有丘疹或丘皰疹,無明顯界限。亞急性期的紅腫和滲出可減輕,糜爛面可結痂,然后脫屑。而慢性濕疹主要呈現出肥厚粗糙,苔蘚樣變,可伴有色素改變,通常皮疹分布對稱,易反復,瘙癢甚至劇癢。②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醫診斷標準,主癥:發病急,病程短,皮膚損壞基底呈潮紅狀,多出現水皰、密集型丘疹和丘皰疹,持續性瘙癢灼熱,抓破后可滲液流汁水、糜爛并結痂,皮膚破損邊界不清晰,中心區域較嚴重,外周散布丘疹、丘皰疹或(和)紅斑;次癥:身熱不揚,尿短赤,大便干結,心煩口渴,脈滑或數,舌紅,舌苔薄白或黃。符合主癥并符合2項以上次癥者可診斷。③16歲≤年齡<65歲。④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情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治療前4周未經任何治療;②孕婦、哺乳期女性;③存在溝通理解障礙者;④合并其他嚴重疾病者;⑤對本研究所用藥物過敏者;⑥依從性較低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給予氯雷他定片(北京雙鷺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30208,10 mg)治療,10 mg/次,1次/d,經口吞服。觀察組給予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基礎藥方:當歸15 g,羌活10 g,豬苓10 g,茵陳15 g,白術10 g,苦參10 g,葛根10 g,知母10 g,黃芩10 g,澤瀉10 g,茯苓10 g,蒼術10 g,升麻10 g,防風10 g,黨參15 g,甘草6 g。流水滲液患者,加用藿香10 g,砂仁6 g和佩蘭10 g;皮疹焮紅,熱像突出患者,加用生地黃30 g,牡丹皮和赤芍各10 g;瘙癢強烈患者,加用拳參和徐長卿各10 g,丹參15 g;中部發疹患者,加用生石膏20 g和牡丹皮10 g;上部發疹患者,加用連翹和金銀花各10 g;下部發疹患者,加用川牛膝和獨活各10 g;便溏患者,加用炒薏苡仁30 g,山藥30 g。水煎取汁,溫服,1劑/d,早晚2次服用。2組治療時間均為2個月。
1.4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根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評定治療效果,濕疹完全消退,臨床癥狀消失為痊愈;皮損基本消退,臨床癥狀明顯減輕為顯效;皮損部分消退,臨床癥狀改善為有效;皮損輕微消退或無消退跡象,臨床癥狀無減輕甚至出現惡化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②不良反應。統計2組患者治療期間的腹痛、過敏等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35%)明顯高于對照組(79.0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不良反應2組患者治療期間經血尿常規、肝腎功能檢查均未出現明顯異常,且無其他不良反應。
濕疹是一種發病率較高的皮膚病,其發病機制主要是內外因素綜合作用,引起的真皮淺層和表皮炎癥,在中醫中屬于“濕瘡”“浸淫瘡”的范疇。中醫學認為濕疹多因先天稟賦不耐,后期缺乏調養,飲食失節,脾胃損傷,情志不遂,導致脾失健運,蘊久化熱以及濕濁內停,而腠理不密,外感風熱濕邪,里外相搏,于腠理積聚,最終浸淫皮膚,發濕瘡[6]。濕為本,熱為標,發作急劇必挾風邪,因此治療濕熱浸淫型濕疹應著重于清熱除濕及祛風止癢。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治療期間均未發生不良反應。表明當歸拈痛湯加減治療效果明顯優于西藥治療。原因在于西醫治療是對癥治療,可迅速緩解濕疹癥狀,緩解和減輕其病情發作,卻無法有效除濕,觸及根本。相關研究同樣表明,西藥內服治療濕熱浸淫型濕疹,療效并不理想,且病情易反復,增加患者痛苦。而當歸拈痛湯可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瘡瘍和痹痛,藥方中當歸可起到養血活血的作用;黃芩具有清熱燥濕功效;羌活則可祛風勝濕,以上為君藥[7]。苦參和蒼術均有除濕作用,與黃芩合用可從內除濕;茵陳起清熱利尿之效,澤瀉、豬苓可利水滲濕氣,3種藥物促使濕經小便出,以上5種藥物為臣藥。防風、葛根及升麻搭配羌活可起到祛風除濕的作用;黨參可益氣,與當歸一起可調養氣血,止風邪;白術輔黨參具有益氣健脾、固中土的功效;知母可清熱養陰,抑制羌活、防風、白術和蒼術之燥,以上六種藥物均為佐。甘草與參、術共同起到益氣健脾,調和諸藥的作用。以上藥物聯用,可達到祛風、清熱、活血通絡、除濕、消風止癢的目的,且可根據患者濕疹具體情況加減藥物,加強治療效果[8]。此外,從安全角度而言,本研究中當歸拈痛湯并未對患者肝腎功能產生明顯影響,且無其他不良反應,因此用藥安全有保障。
綜上所述,對濕熱浸淫型濕疹患者采用當歸拈痛湯治療,可有效減少皮損,改善臨床癥狀,且安全性較高,臨床療效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