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穎 和瑞欣 潘 冉
中風屬臨床多發疾患之一,近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及生活方式的改變,中風患病率明顯增高,已成為老年人致殘主要因素之一。相關文獻顯示,76%左右的中風患者會遺留不同程度肢體障礙,其中以偏癱最為多見[1]。以往臨床上多采取西藥治療,但整體臨床效果欠佳。減重步行訓練應用于中風后偏癱患者,能有效增強整體和大關節協調能力[2]。而針灸治療亦屬治療癱瘓類疾病常用方法之一,中風后偏癱患者早期由于肌張力較低,屬弛緩期;約3周后伴隨肌張力逐漸增高,轉為痙攣期[3]。肌張力分期針刺法能良好把握弛緩期與痙攣期各自特點,因癥施治,繼而顯著加快患者神經功能及肢體功能恢復。本研究選取我院中風后偏癱患者123例(2017年3月—2019年2月),目的是探究肌張力分期針刺法聯合減重步行訓練對中風后偏癱患者NIHSS評分及生活質量的影響?,F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經醫院倫理協會批準,選取我院中風后偏癱患者123例(2017年3月—2019年2月),按治療方案不同分組,觀察組62例,其中男36例,女26例;年齡45~87歲,平均年齡(65.28±7.56)歲。對照組61例,其中男37例,女24例;年齡46~88歲,平均年齡(65.92±8.04)歲。2組臨床資料差異不明顯(P>0.05)。
1.2 診斷標準中風后偏癱的診斷參照《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4]中的相關標準判定。所有病例均經頭顱 CT 或頭顱 MRI 證實,確診為中風引起的偏癱。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均被臨床診斷為中風后偏癱;②患者或家屬簽訂知曉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發作患者;②中風反復發作患者;③合并腎、肝功能嚴重異?;颊?;④合并腦寄生蟲病、腦腫瘤、腦外傷、腦干梗死患者;⑤合并精神性疾病、癡呆及嚴重認知障礙患者;⑥急性期病情尚未穩定或病情危重患者。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2組均接受營養支持、控制血壓及脫水降顱壓等基礎性對癥治療。對照組:采取減重步行訓練治療,將減重儀固定帶系于腰臀部,且減重儀歸零,緩慢升高懸吊架,直到減輕體質量50%為止;平板初始速度設定為0.05 m/s,治療中及時糾正其錯誤姿態,且良好控制踝關節及膝關節,以預防膝支撐不足或膝過伸;依據步行能力適當調節平板速度,每次訓練0.5 h,1次/d,每周治療5 d。觀察組:采取肌張力分期針刺法聯合減重步行訓練治療:(1)減重步行訓練治療方法同對照組。(2)肌張力分期針刺法:①痙攣期:以太陽經、手足少陽經穴為主,穴位選取丘墟、申脈、懸鐘、承山、陽陵泉、環跳、后溪、陽池、外關、天井、肩髎;以毫針(50 mm×0.35 mm)直刺丘墟、申脈、懸鐘20~35 mm,且施提插捻轉補法;直刺承山、陽陵泉、環跳、后溪、陽池、外關、天井20~35 mm,且施平瀉平補法;直刺肩髎40~45 mm,且施平瀉平補法,每穴留針45 min,每日治療1次。②弛緩期:采取手足陽明經穴刺法及醒腦開竅法,穴位選取解溪、上巨虛、足三里、梁丘、合谷、手三里、曲池、肩髃、水溝;以毫針(50 mm×0.35 mm)直刺解溪、上巨虛、足三里、合谷、手三里、曲池20~35 mm,且施平瀉平補法;直刺梁丘30~35 mm,直刺肩髃40~45 mm,且施提插捻轉瀉法;對水溝采取雀啄刺法,每日治療1次。2組均連續治療4周。
1.4.2 觀察指標①治療前后以卒中量表(NIHSS)評定2組神經功能,分值越低表示功能越好。②治療前后以生活質量評定表(WHOQOL-100)評定2組生活質量,分值越高表示質量越好。

2.1 NIHSS評分治療前2組NIHSS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2組NIHSS評分明顯下降,且觀察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 (例,
2.2 WHOQOL-100評分治療前2組WHOQOL-100評分差異不明顯(P>0.05),治療后2組WHOQOL-100評分明顯增高,且觀察組WHOQOL-100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WHOQOL-100評分比較 (例,
中風后偏癱患者臨床多表現為運動模式異常、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文獻指出,中樞神經系統于功能及結構上具有代償能力,康復訓練有助于中風后偏癱患者神經功能恢復及改善[5]。
中風后偏癱患者由于患肢肌張力異常、主動控制能力減弱,步行時多依賴于健肢負重,久之可導致步態不協調。以往多采取平行杠、助行器及拐杖等輔助器材進行康復訓練,但上述器材在分擔患者下肢負重同時,卻不能有效糾正其異常步態。減重步行訓練能通過懸吊裝置減輕上身體質量對下肢負荷,同時可有效結合運動平板,促使產生有節律重復性步行活動,繼而顯著增強患肢步行能力。另外,減重步行訓練還可顯著減輕行走時雙下肢及髖部負重,改善下肢關節活動范圍,減小下肢相關肌群收縮負荷,繼而有效改善下肢肌張力,提升步行速度,抑制足內翻、下垂等異常步態[5]。減重步行訓練還可促進拮抗肌協同收縮,加快踝關節肌肉恢復,提高下肢運動能力。中風后偏癱患者能通過減重步行訓練,改善下肢承重肌,促進大腦皮質功能重組,恢復其對運動控制功能。
于學平等[6]研究報道,中風偏癱患者采取肌張力分期針刺治療,能顯著提升神經功能,總有效率高達93.30%。弛緩期多于中風后偏癱發生后前2周,患者多表現為頭昏嗜睡、神志恍惚,而肌張力分期針刺法能對水溝穴采取雀啄刺法,起到開竅醒腦作用;可對梁丘采取瀉插提轉捻法,從而起到活絡通經作用;可直刺解溪、上巨溪、足三里、合谷、手三里、曲池等穴,上述穴位多屬多血多氣之經穴,通過針刺可有效起到通絡、活氣等作用,同時采取平瀉平補法,可有效避免刺激量過大,而影響患者耐受能力。伴隨病程延長,中風后偏癱患者多于發病3周后轉為痙攣期,而肌張力分期針刺法可對足少陽經及足太陽經穴行針刺,繼而顯著增加下肢拮抗肌、屈肌張力,減輕痙攣程度。本研究可知,治療后觀察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低(P<0.05)??梢娭酗L后偏癱患者采取肌張力分期針刺法聯合減重步行訓練治療,能提升神經功能。本研究亦發現,觀察組WHOQOL-100評分較對照組高(P<0.05)。提示中風后偏癱患者采取肌張力分期針刺法聯合減重步行訓練治療,能提升生活質量。
綜上,中風后偏癱患者采取肌張力分期針刺法聯合減重步行訓練治療,能提升神經功能及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