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志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主要是指糖尿病患者下肢遠端外周血管和局部神經病變,從而引發行走艱難、肢體溫度偏低、足部血液循環不良,若干預不及時,可累及各級神經和血管,引發壞疽、潰瘍、肢端疼痛,是導致患者死亡、致殘的主要原因[1]。早期常運用清除氧自由基、營養神經、改善微循環、控制血糖等藥物對癥治療,雖可改善臨床癥狀,但整體效果不佳。為了達到治標治本功效,目前臨床學者開始推廣中醫技術,分析往期報道,以針刺聯合中藥熏洗治療效果最為顯著,能夠發揮通絡止痛、活血化瘀、舒筋活血等功效,進一步控制感染,緩解病癥,獲取滿意治療效果[2]。而本研究對濕熱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運用不同治療措施,如下文報道。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5年7月—2018年6月收治的100例濕熱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采用數據庫隨機分組式,2組各50例。觀察組平均年齡(52.78±8.97)歲;平均病程(8.67±1.24)年;性別:男性29例,女性21例。對照組平均年齡(52.53±8.84)歲;平均病程(8.23±1.67)年;性別:男性29例,女性21例。2組資料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①患者經足部彩超檢查,可發現粥樣斑塊形成或內膜增厚,血流量減少,足背動脈內徑寬度減少;②周圍神經傳導速度檢測變慢,踝動脈/肱動脈比值<0.9;③患者存在皮膚蒼白、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皮膚發涼、麻木、肢端供血不足、刺痛。中醫診斷標準:①主癥:足部感覺遲鈍或喪失、皮膚紫暗、肢端麻木或疼痛;②次癥:脈搏正常或減弱、雙足行走無力、活動后足部麻木或疼痛、乏力、嗜睡;③舌脈:沉細澀、脈沉細弱,舌質暗或有瘀斑。
1.3 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大動脈炎、雷諾病等其他肢體缺血性疾病患者;②排除合并糖尿病酮癥患者;③排除嚴重傳染性疾病患者;④排除對本次試驗藥物過敏患者;⑤排除不配合本次研究患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西醫治療,包括阿司匹林(國藥準字H20063589;山西新寶源制藥有限公司)治療:每日2次,每次口服50 mg,將2 ml山莨菪堿(國藥準字H23033564;哈藥集團三精制藥股份有限公司)+12U胰島素(國藥準字H22023928;吉林省輝南輝發制藥股份有限公司)+5 ml生理鹽水調和,并敷于創面,每日換藥2次,連續治療30 d。觀察組采用針刺聯合中藥熏洗治療,針刺治療方式:主穴:膈俞、太溪、解溪、合谷、足三里等,使用的毫針來自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提供,規格為0.20 mm×40 mm,每日1次,每次針刺20 min。中藥熏洗方法:中藥組方:路路通15 g,五倍子15 g,苦參15 g,蛇床子10 g,黃芩20 g,黃柏20 g,大黃30 g。每日2次,每次熏洗30 min,均連續治療30 d。
1.5 觀察指標對比2組中醫證候積分、感覺神經速度、腓總神經速度、正中神經速度、總有效率。中醫證候積分[3]:包含疼痛、麻木、無力、皮膚紫紅等癥狀,5~6分為重度癥狀;3~4分為中度癥狀,1~2分為輕度癥狀,0分為無癥狀,分數越高,代表患者當前癥狀越嚴重。臨床療效:顯效[4]:患者肢體感覺正常,步履活動自如,各項癥狀均消失;有效:足部無力感、麻木感、疼痛感明顯減輕,能夠隨意活動,且不受限制;無效:患者各項癥狀無任何改善,甚至發展成壞疽。神經傳導速度:由日本光電工業株式會社產品提供肌電圖誘發電位儀(型號為MEB-9200K),分別檢測2組患者感覺神經速度、腓總神經速度、正中神經速度。
1.6 統計學方法選擇SPSS 21.0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比較觀察組疼痛、麻木、無力、皮膚紫紅等中醫癥候積分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例,
2.2 2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比較觀察組感覺神經速度、腓總神經速度、正中神經速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神經傳導速度對比 (例,
2.3 2組患者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總有效率對比 (例,%)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發生率呈上升趨勢,隨著疾病進展,容易誘發糖尿病足[5],除此之外,糖尿病足發生原因與高血壓、高糖蛋白、高血糖、高血脂、代謝紊亂等各種損傷、神經病變、微血管病變有關,在發病早期可表現為局部壓力增加、關節活動受限、周圍血管病變、自主神經病變、感覺運動病變,若治療不及時,可引發微循環障礙,進而出現壞疽、潰瘍,為了控制病情惡化,目前常運用常規西醫治療,雖可改善臨床癥狀,控制感染,但整體效果不佳[6]。
從中醫角度分析,糖尿病足可因為濕熱蘊結脾胃、外感濕熱之邪、脾虛生濕化熱導致濕熱下注于下肢,濕熱之邪阻滯氣機,氣滯則血瘀,最終留瘀為患[7]。而通過針灸治療,能夠達到治標治本功效,其中膈俞屬于足太陽膀胱經,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絡等作用;太溪是人體腧穴之一,具有疏通局部氣血、通絡、益精填髓、滋補腎陰等優勢;解溪具有調暢氣血、調理脾胃等作用;合谷、足三里具有通氣血等功效;共同針刺,可達到祛瘀止痛、活血通絡等功效[8]。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針刺能夠加快新陳代謝,增大血液灌注量,改善局部血液流動,獲取一定治療效果[9]。中藥熏洗方含有路路通、五倍子、苦參、蛇床子、黃芩、黃柏、大黃等藥材,其中路路通具有祛風除濕止痛、舒筋活絡、祛瘀活血等功效;苦參、五倍子、蛇床子具有清熱利濕等功效;大黃具有行瘀血、瀉熱毒等功效;諸藥合用,可達到行氣活血、祛瘀止痛、消腫散結等作用。從現代藥理學角度分析,中藥熏洗能夠利于患肢功能恢復,減輕膚色晦暗、腫脹疼痛、肢體涼麻木等癥狀,促進藥物透皮吸收率,加速血流,擴張血管,獲取滿意治療效果[10]。分析本次結果,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對照組,感覺神經速度、腓總神經速度、正中神經速度優于對照組,由此說明,針刺聯合中藥熏洗治療能夠促進機體恢復,緩解肢體無力感和疼痛感,獲取滿意治療效果。
總而言之,針刺聯合中藥熏洗能夠促進病變愈合,改善神經傳導速度,緩解各項癥狀,用于濕熱血瘀型糖尿病足患者中效果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