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珈寧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病癥,發病率高,其發生與多方面因素有關,如喂養方式、遺傳、種族、圍產因素以及出生體質量等。近些年,根據很多臨床資料顯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逐年升高,成為影響新生兒身心健康的一大疾病[1]。因此,一旦確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應該盡快對癥進行有效治療,以免造成嚴重后果。本研究選擇2018年2月—2019年8月我院接收的200例患兒且分成2組進行比較,觀察評價中藥藥浴配合穴位按摩干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療效。現將方案總結報道詳細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年2月—2019年8月我院接收的200例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采用隨機分組法平均分成2組,每組100例。對照組100例中,包括:男患兒58例,女患兒42例;胎齡37+1~41+3周,平均胎齡(38.94±0.32)周;日齡2~14 d,平均日齡(9.25±1.02)d;出生體質量2.7~3.8 kg,平均體質量(3.21±0.18) kg。研究組100例中,包括:男患兒55例,女患兒45例;胎齡37+2~41+2周,平均胎齡(39.41±0.24)周;日齡1~17 d,平均日齡(9.51±1.08)d;出生體質量3.0~3.9 kg,平均體質量(3.28±0.21) kg。2組患兒基本資料無統計學差異(P>0.05)。
1.2 納入標準①出生時,體質量≥2500 g,Apgar評分7~10分;②新生兒外觀無畸形,母親身體健康,否認乙肝病史,肝功能檢測顯示正常;③足月新生兒出生24 h內,膽紅素濃度超過103 μmol/L,出生72 h內,膽紅素濃度超過220 μmol/L,且表現為未結合膽紅素升高,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④中醫辨證分析,屬于濕熱熏蒸型胎黃,臨床上,以目黃、身黃為顯著特征,黃色鮮明,且哭聲響亮,伴有小便黃、舌紅苔黃等表現,或者伴有發熱癥狀;⑤患兒家長對本次研究知情且愿意參與研究,簽署同意書。
1.3 排除標準①不愿參與本次研究者;②母親或者新生兒乙肝表面抗原(HBSAg)呈陽性者,肝功能檢測顯示異常;③母親RH(-)血型,患兒表現為先天性溶血性黃疸,或新生兒嚴重ABO溶血;④伴有梗阻性黃疸或者是實質性占位所致的黃疸表現;⑤早產兒、低體質量兒。
1.4 方法
1.4.1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兒給予藍光照射治療。藍光光療,將新生兒裸體放在光療箱中,遮光眼罩遮蓋雙眼,避光紙尿褲遮蓋會陰部。光療箱選擇雙面,波長設定425~475 nm藍光,每天照射10 h。研究組患兒在藍光照射的基礎上加中藥藥浴+穴位按摩干預,藍光照射操作同前。①中藥藥浴,即茵陳蒿湯加味,中藥組方包括茵陳30 g,梔子20 g,丹參15 g,柴胡15 g,大黃10 g,生甘草6 g,中藥放在煎藥桶中,添加水6000 ml,浸泡30 min,大火煮沸后,文火煎煮30 min,用雙層紗布將渣滓過濾掉,濾液5000 ml左右。新生兒吃奶后1 h左右,開始藥浴,室溫調節26~28 ℃,選擇新生兒專用盆,中藥濾液溫度在40~45 ℃時,將其倒入新生兒浴盆中,在新生兒的臍部貼上專用的防水臍貼,頸部套上游泳圈,慢慢放入浴盆中。頭頸部露出液面,藥液量需要浸沒新生兒的軀干,浸泡時間15~30 min,每天2次。穴位按摩,選擇穴位包括中脘、天樞、內關、足三里以及肝俞、脾俞、膽俞。以選定的穴位為準,手指輕輕著力,環形有節律地揉按,每穴100次。腹部穴位按摩時,一只手將患兒的背部托住,另一只手操作。背部穴位按摩時,一手將患兒季肋部托住,另一手按摩操作。
1.4.2 觀察指標評價療效,比較膽紅素水平,且統計不良反應。 膽紅素水平:選用OLYMPUS-AU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在治療前與治療后分別檢測2組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同時,應用寧波戴維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提供的JH20-1C經皮黃疸儀,檢測經皮膽紅素水平。
1.4.3 療效判斷標準評價臨床療效:①治愈:6 d后,患兒精神狀態好,而且皮膚與鞏膜的黃染癥狀完全消退,血清總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無不良反應;②有效,6 d后,患兒精神狀態有所好轉,皮膚與鞏膜黃染基本消退,足月兒的血清總膽紅素水平低于205 μmol/L,經皮膽紅素指數低于204 μmol/L;③無效,臨床癥狀及特征并無明顯變化,甚至加重[2]。
1.4.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分析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予以t檢驗,計數資料予以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臨床療效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χ2=5.673,P=0.017)。見表1。

表1 2組患兒臨床療效比較 (%)
2.2 膽紅素水平治療前2組患兒的血清總膽紅素與經皮膽紅素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研究組兩項指標均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
2.3 不良反應研究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有統計學差異(χ2=4.687,P=0.030)。見表3。

表2 2組患兒治療前后膽紅素水平比較 (例,

表3 2組患兒的不良反應比較 (例,%)
新生兒由于肝細胞攝取膽紅素的能力較低,肝細胞結合以及排泄膽紅素能力不足,加上腸-肝循環時,重吸收大量膽紅素,而且糞便排泄量較少,很容易引起血清膽紅素濃度升高,出現黃疸。對于我國而言,正常足月新生兒生理性黃疸峰值約為(204±55) μmol/L,血清總膽紅素峰值>220.5 μmol/L的新生兒約占34.4%,高于西方國家[3]。新生兒血漿白蛋白含量較低,血腦屏障功能低下,一旦發生高膽紅素血癥,非結合膽紅素進入腦部,可能誘發膽紅素腦病,嚴重時,可留下不可逆性神經系統后遺癥[4]。現如今,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發生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新生兒健康成長。因此,一旦確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我們建議盡早進行有效治療,以免造成嚴重后果。以往,關于該病一般采取藍光療法或口服藥物治療。由于現代中醫學不斷發展,在該病治療中逐漸得到廣泛應用。
中醫認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屬于“胎黃”范疇,由于母體素蘊濕熱之毒,遺于胎兒,濕熱蘊結肝經日久,氣血瘀阻,脾運不健,肝失疏泄,膽汁外溢,表現出皮膚面目發黃狀態,日久則氣滯血瘀。中藥藥浴選擇茵陳蒿湯加味,方中包括茵陳、梔子、大黃、生甘草以及柴胡、丹參等,各自功效不同:茵陳,清利濕熱,利膽退黃;梔子,具有清熱利濕、涼血解毒之功效;丹參可祛瘀血,且活血通經;柴胡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大黃主要作用在于瀉下攻積、清熱瀉火,且能活血祛瘀、涼血解毒;甘草,清熱解毒,且可緩和藥性。諸藥合用,共奏疏肝利膽、利濕退黃之功效[5]。除此之外,中醫學強調人體體表特定部位與內臟器官系統間的密切關系,采取手法按摩方式,刺激特定穴位,調節機體生理與病理狀態。本研究中選擇中脘、天樞、內關、足三里以及肝俞、脾俞、膽俞。其中,中脘穴和胃健脾,降逆利水;天樞穴調中和胃,理氣健脾;內關穴主要在于和胃降逆;足三里可健脾益胃,扶助正氣,且可化生氣血;肝俞、膽俞主要作用在于疏肝利膽;脾俞則能夠健脾和胃與利濕升清。穴位按摩中,配合以上穴位,平衡陰陽,疏通經絡,扶正祛邪,且可達到行氣活血的目的,促進患兒排便,增加食乳量。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血清總膽紅素與經皮膽紅素及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
綜上所述,中藥藥浴配合穴位按摩干預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確切,操作簡單,經濟方便,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值得在臨床中推廣以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