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順陽 王建業
高血壓的是中老年群體常見的一種慢性疾病,其癥狀主要表現為體循環動脈血壓升高,血壓長期處于較高狀態,是引發其他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隨著我國人口結構趨于老齡化,高血壓的患者群體有逐步擴大的趨勢,因此,治療和控制高血壓不僅是醫學上的問題,也是一個社會問題[1]。高血壓目前尚無治愈手段,西醫治療高血壓,采用口服降壓藥的方式,主要以控制和穩定血壓為主,但是有報道指出,長期服用降壓藥,會導致機體的耐藥性,從而影響降壓效果[2]。近年來有研究人員將中藥湯劑引入治療高血壓中,作為輔助治療高血壓的手段取得了較為理想的結果[3]。瘀血內阻證屬中醫病證名,是高血壓的常見并發癥,指年老色衰后,患者氣血運行遲緩,氣滯血瘀。在本次研究中,選取我院收治的116例原發性高血壓瘀血內阻證患者,分別采用西醫常規治療和西醫聯合中醫治療的方式,結果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7月—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16例原發性高血壓瘀血內阻證患者,按照隨機分組的要求,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8例。其中,對照組男30例,女28例;年齡41~78歲,平均(58.36±7.58)歲;病程1~14年,平均(6.82±3.22)年;BMI指數21~30 kg/m2,平均(25.36±3.41) kg/m2;合并冠心病25例、糖尿病19例、高脂血癥31例。觀察組中男31例,女27例;年齡40~79歲,平均(58.68±7.82)歲;病程1~12年,平均(6.45±3.21)年;BMI指數21~29 kg/m2,平均(25.24±3.33) kg/m2;合并冠心病26例、糖尿病20例、高脂血癥30例。2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程、BMI、合并癥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符合《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修訂版》[4]中關于高血壓的臨床診斷和國家藥監局發布《證候類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5]中關于瘀血內阻證的相關診斷標準;患者同意參與本次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肝腎功能嚴重不全者;合并惡性腫瘤者;對本次研究藥物過敏者;繼發性高血壓;免疫功能障礙者。
1.3 治療方法2組患者均進行西醫常規治療,包括應用馬來酸依那普利(SHYNDEC,馬來酸依那普利片 5 mg×16片,上海現代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1937)口服,起始劑量5~10 mg,分1~2次服用。根據血壓調整劑量,通常為10~20 mg,每日最大劑量不超過40 mg,以及苯磺酸氯地平(施慧達,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 2.5 mg×14片,施慧達藥業集團吉林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83)口服,10~20 mg/次,1次/d。上述藥物的使用,均需依據患者血壓情況具體調整。觀察組患者在西藥常規治療的基礎上,增加中藥治療,本次應用自擬行氣化瘀的中藥,藥方為:熟地黃、鉤藤、當歸各15 g,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桔梗、牛膝、枳殼、甘草各10 g。加水1 L,煎至約250 ml,分早晚2次服用,1劑/d,觀察治療8周。
1.4 觀察標準觀察對比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觀察對比2組患者的Hcy、25(OH)D指標治療前后變化情況。觀察對比2組患者生活質量,使用SF-36生活質量量表判定[7],主要參考患者的社會功能、生理機能、體能影響、體能功能、軀體疼痛、整體健康、感情狀態、生命活力判定,得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
1.5 療效判定標準原發性高血壓瘀血內阻證臨床治療效果參考《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6]中中醫證候積分制定,涉及瘀血內阻證的癥狀評分有手足麻木、頭痛如刺、眩暈耳鳴、脈弦澀、胸悶心悸、舌質暗,每項分值0、2、4、6分,分值越高,臨床癥狀越嚴重。將患者的癥狀改善分為顯效、有效、無效,顯效:中醫證候積分降低≥70%,臨床癥狀顯著改善;有效:中醫證候積分降低30%~70%,臨床癥狀有所改善;無效:未達到上述判定。總有效率=(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2.1 2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的臨床癥狀中醫證候積分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臨床癥狀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觀察組患者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例,

續表1 2組患者中醫證候積分對比 (例,

表2 2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cy、25(OH)D指標對比治療前2組患者的Hcy、25(OH)D無明顯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的Hcy指標降低較對照組更為明顯,而觀察組患者的25(OH)D指標則上升更為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2.3 2組患者生活質量觀察組患者的生活質量在各個方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的Hcy、25(OH)D指標對比 (例,

表4 2組患者生活質量SF-36量表評分對比 (例,
原發性高血壓中醫辨證屬“頭痛”“眩暈”的范疇,中醫認為,高血壓的發病主要由勞欲過度、氣血不調、情志不暢共同作用所引發,導致五臟功能失衡,氣血紊亂,長久以往致瘀血內阻,內結于心,引發高血壓。臨床上,西醫治療高血壓主要采用藥物治療的手段,應用β受體阻滯劑、利尿降壓藥以及鈣-拮抗劑等藥物對患者進行治療,上述藥物在治療高血壓中,能夠對患者的血壓進行降低和穩定,但是在長期的用藥中,許多患者出現不良反應,導致遠期的高血壓并發癥疾病風險增大。因此,為取得更為理想的治療效果,有研究人員引入中藥湯劑對原發性高血壓進行治療,并取得較為理想的治療效果。
我國古代中醫對高血壓就有一定的研究,在《血證論·瘀血中》[8]有關于高血壓癥狀的記載:“既有瘀血,便有瘀血之證,醫者按證治之,無庸畏阻,瘀血攻心,心痛頭暈,神氣昏迷”,表明了高血壓對心血管的影響,會導致患者胸痛、頭暈,甚至引發患者的眩暈昏迷。因而,中醫治療高血壓并發血瘀內阻證可從化瘀血、行氣方面考慮,本研究從行氣化瘀著手,自擬中湯方劑治療,以熟地黃、鉤藤、當歸三味為君藥,具有舒血活絡、養陰補腎的功效,其中熟地黃屬補益藥,有滋陰補陽的功效,鉤藤則有息風定驚,行氣通血的功效,合當歸潤肺通便、補血活血的功效能夠幫助高血壓患者行氣通血,降低動脈血壓,臣藥桃仁、紅花、赤芍、川芎、桔梗、牛膝、枳殼能夠寬胸理氣、通脈散結、活血化瘀、開竅止痛,輔以甘草調和,能夠達到標本兼治的功效。在本次研究中,應用上述藥方加減輔助治療高血壓,使患者的血壓控制更為理想,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患者癥狀改善更為明顯,中醫證候積分顯著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同時,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的方式,還能夠改善患者的Hcy、25(OH)D指標,與西醫常規治療對比,差異顯著(P<0.05),Hcy是一種含硫氨基酸,高水平的Hcy是誘發各種心血管疾病的高度危險因素,Hcy能夠促進氧自由基的合成,使血管壁和內皮細胞受損,引發動脈血管硬化,最終導致冠心病等疾病的發生,25(OH)D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能夠促進鈣磷代謝,維持機體的細胞生長和發育,其水平降低,可增大腫瘤疾病、免疫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改善患者機體的Hcy、25(OH)D指標,能夠顯著降低高血壓誘發并發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同時,穩定地控制患者血壓,使患者的癥狀得到緩解和改善,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本研究中高血壓患者的生活質量顯著改善,對比西醫常規治療,差異顯著(P<0.05)。
綜上所述,應用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治療原發性高血壓,能夠取得較為理想的結果,中藥主行氣通血,西藥主降壓穩壓,兩兩結合,使治療效果提升,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