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霞 呂炆璐 樊 燕 周向光
近年來,心腦血管類疾病的患病人數逐年增多,不僅患病率與致殘率較高,且具有病情易復發特點。而相關研究資料指出,通過對血糖、血脂、血壓以及吸煙行為等方面進行干預,可將患者患病25年內病死率下降至50%[1]。中醫學認為,冠心病屬“真心痛”“胸痹心痛”及“胸痹”等范疇,認為該病的發生主要與脈絡瘀阻有關[2]。對冠心病實施中醫藥治療存在一定優勢,但現有研究的切入點多為中藥內治法,有關外治結合護理干預的研究較少。有研究提出,通過干預危險因素及運動訓練能夠使冠心病5年內病死率控制在25%~46%,使用中醫護理手段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冠心病患者病情[3]。本研究將中藥熏蒸聯合中醫護理干預手段用于血瘀質冠心病,分析其對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6年1月—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血瘀質冠心病患者60例,通過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均30例。其中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42~77歲,平均(56.14±10.38)歲;心絞痛分級:Ⅰ級19例,Ⅱ級11例。觀察組中男18例,女12例;年齡43~77歲,平均(56.09±10.41)歲;心絞痛分級:Ⅰ級20例,Ⅱ級10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對比。
1.2 病例選擇標準
1.2.1 診斷標準西醫診斷參考《內科學》[4]中冠心病診斷標準,中醫診斷參考《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5],證型為陽虛血瘀證,患者主癥為胸悶、胸痛;次癥為心悸、肢冷畏寒、倦怠乏力、氣短、腰膝酸軟及自汗。
1.2.2 納入標準符合中醫體質分類血瘀質,不兼并其他體質類型;心功能NYHA分級為Ⅰ、Ⅱ級;符合冠心病診斷標準;患者年齡超過18歲;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3 排除標準合并其他嚴重肝腎功能障礙;伴有其他臟器惡性病變;有手術史、介入治療史等;有藥物過敏史;存在肢體功能障礙與認知障礙;存在嚴重皮膚疾病與潰瘍情況;中途退出者。
1.3 方法對照組開展常規冠心病二級防治及中醫護理干預,其中冠心病二級預防護理即對患者的用藥、運動、飲食、情志以及吸煙、飲酒等進行干預,同時提供出院指導,強調健康飲食、運動習慣及堅持用藥、戒煙限酒的重要性,按時隨訪。中醫護理干預內容:①辨證施護:密切觀察胸痛、胸悶癥狀發生部位與性質,指導患者絕對臥床休息,對于心悸與氣短癥狀,需密切觀察患者血壓、心率、呼吸頻率與脈搏等情況,對便秘患者介紹便秘潛在危害與規律排便的益處,告知其多喝水、多食果蔬,有失眠癥狀患者分析失眠發生原因,室內酌情播放輕音樂,為患者提供合理的中醫外治干預。②生活起居護理:發病初期絕對臥床休息,減少人員探視,禁止室內及周圍產生噪音,保證患者有足夠的休息和睡眠時間,以減少氣血的耗傷,爾后酌情逐漸增加活動量,以利氣血通暢,保持室內空氣清新,溫濕度適宜,指導患者根據氣候變化相適應的增減衣物,注意防寒保暖。③飲食干預:血瘀質冠心病患者飲食的總體原則是清淡、易消化、低鹽、低脂、低碳水化合物、優質蛋白、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少食多餐,避免過飽或暴飲暴食。根據中醫辨證論治理論,應用中醫藥膳,囑血瘀體質者多吃桑椹、山楂、羊肉、豬肉、葡萄酒、黃酒、醋、紅糖等養血、活血行氣的食物,以促進身體血液循環,疏通氣血瘀滯。④情志護理:針對患者不良情志多予以溝通、交流,穩定患者情緒,避免刺激,借助音樂療法、患者間相互溝通等移情易性法,緩解患者負面情緒。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護理基礎上聯合應用中藥熏蒸。中藥熏蒸具體內容:對患者予以活血舒筋藥方熏蒸,藥方組成包括當歸20 g,赤芍藥、木瓜、防風、姜黃、制乳香、制沒藥各10 g,松節、伸筋草、海桐皮、積雪草、路路通、羌活及牛膝各15 g。加水煎煮后取500 ml湯汁,置于熏蒸床水槽內進行熏蒸,每次30 min,可根據患者的耐受度適當控制熏蒸時間。
1.4 觀察指標①以簡明健康狀況量表(SF-36)[6]評估2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生活質量,量表共包含8項內容,評分越高生活質量越高。②干預前、干預3個月,用西雅圖心絞痛量表[7]分量表評估心絞痛發作情況、疾病認知評分,其中心絞痛發作評分為12分,疾病認知程度15分,最終結果換算為百分制,評分越高則該分項結果越優。③觀察2組干預前、干預3個月時體質量指數(BMI)、血壓、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空腹血糖值(FBG)。

2.1 生活質量、心絞痛發作情況與疾病認知評分2組干預前SF-36、心絞痛發作情況以及疾病認知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對照組,觀察組干預后SF-36、心絞痛發作情況以及疾病認知評分均較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干預前后生活質量、心絞痛發作情況與疾病認知評分對比 (例,
2.2 BMI指數2組干預前BMI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干預后BMI指數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干預前后BMI指數對比 (例,
2.3 血壓、LDL-C、FBG水平2組干預前收縮壓、舒張壓、LDL-C、FBG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2組干預后舒張壓、LDL-C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相較對照組,觀察組干預后收縮壓、FBG水平較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受國民整體生活水平升高與環境因素的影響,肥胖與超重人群增多,同時也增加了冠心病患病幾率[9]。對于冠心病,西醫觀點認為其發病機制是因心肌氧耗與供氧之間的平衡被破壞導致,而中醫學認為,該病主要是心脈阻滯以及氣血不暢造成心失所養引起[10]。故在中醫干預過程中需注重個體化原則,同時考慮整體化優勢,提供辨證施護。

表3 2組患者干預前后血壓、LDL-C、FBG水平對比 (例,
中醫學認為,血瘀質是由先天形成,并在后天發展下定型,而患者后天飲食、久病及損傷等因素均可能導致血瘀體質形成。《素問·痹論》提到:“病久入深,營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同時《靈樞·賊風》中關于血瘀體質亦有提及:“若有所墮墜,惡血在內而不去”[11]。而中醫治療血瘀質病癥,注重整體。血瘀體質的形成是因機體內淤血阻礙血運,影響運行,而血瘀質冠心病是指內腑部存在血淤,導致出血、疼痛等癥狀出現,或導致經脈瘀阻不通,最終造成冠心病心絞痛或胸悶等癥狀發生[12]。中醫熏蒸療法是一種借助皮膚生理特性實現治療的方法,皮膚作為人體一大器官,除了能夠保護機體、抵御外界侵襲以外,還具備吸收滲透、內分泌、排泄與感覺功能。中藥熏蒸則通過皮膚角質層的滲透及真皮運轉后經血液循環達到治療的作用。從中醫理論角度出發,熏蒸療法通過穴位滲透、經絡疏通等方式,有效調節陰陽平衡[13]。同時熏蒸時的溫度有助于促進藥物吸收,毛細血管充分舒張,有效排出體內邪毒,在扶本固元的同時,達到驅邪外達的效果。本研究通過運用中藥熏蒸結合中醫護理干預,結果顯示,相較對照組,觀察組干預后SF-36、心絞痛發作情況及疾病認知評分均較高,收縮壓、FBG水平較低,提示采用中藥熏蒸結合中醫護理干預可減輕心絞痛發作頻率,提升患者對疾病的認知,促進機體功能恢復,在降血壓、血脂的同時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護理干預過程中采取辨證施護,依據患者實際需求提供針對性干預,針對患者存在的癥狀提供有效解決方案[14]。且護理中通過中醫特色飲食指導、情志護理等措施,達到益氣活血、補中益氣以及溫陽通脈效果[15]。
綜上所述,運用中藥熏蒸與中醫護理干預可有效提高血瘀質冠心病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心絞痛癥狀,增強患者對疾病的認知,改善機體功能,調節血壓、血脂、血糖水平,臨床應用價值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