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惠芳 凌玲 楊超敏

內容摘要:歐美國家將語料難度稱為“易讀性研究”。語料難度體現在教材上就是教材的課文難度。教材是知識的載體和語言學習的基礎。教材的編寫應遵循客觀認知規律,針對標稱對象的語言水平,并在難度上做到循序漸進。
關鍵詞:語料難度 針對性 教學建議
教材是非常重要的教學資源和學習媒介。周雪林(1996)認為,“教材既是貫徹實施教學大綱的關鍵之一,又是教師組織教學活動的依據和學生學習的中心”。雖然市面上的漢語教材種類繁多,但想找到一本難度適合的教材并非易事。鑒于部分老師在選材時多依靠主觀感覺,缺乏一套科學有效的方案來檢測一本教材的難易度。
目前,對外漢語學界對于語料難度的研究相對有限,但是隨著學者們不斷地研究和探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本人在張寧志、張璐、李燕和張英偉、楊金余、郭泠等前人研究的基礎上采用五要素定量分析法,即通過平均句長、平均非常用詞、平均生詞量、平均語言點和語速這五個方面對《懂不懂》進行定量分析,并通過數據統計分析來評估《懂不懂》這本國別教材的針對性。
一.語料難度的定量分析
(一)平均句長
在前人研究過程中,平均句長一直是一個必不可少的語料難度參考值。在統計過程中,本文將能夠獨立表達完整意思、可以在中間停頓下來的句子視為“句子單位”。統計結果為:11.90。張寧志(2000)認為,“入門漢語教材的平均句長<10:初級漢語教材的平均句長為10-16.7;中高級漢語教材的平均句長>16.7”,由此可知:漢語教材《懂不懂》平均句長為11.90,符合初級教材的標準。
(二)平均生詞量
詞匯是學習漢語的基礎,漢語教材中每課詞匯的數量和難易度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初學者的學習效果。本文統計生詞的范圍是:教材正文中的生詞表、圖片提示部分的生詞及補充課文中的詞匯。統計結果為:15.57。張璐、彭艷麗(2013)認為,“我們按百字計算的話,對外漢語課文的合適生詞量應該為2.67個,最高不要超過4.67個”。楊金余(2008)認為,“高級漢語教材的平均百字非常用詞為12.92”。由此可知:《懂不懂》的平均百字生詞量均超過前人研究成果的最高值,不符合初級漢語教材的標準。
(三)平均非常用詞
生詞的重要性不僅表現在數量上,也體現在其難度等級上。所以,在同等生詞量的前提下,既要遵循“i+1”原則,又要把握好生詞內部的等級難度。文本參考《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1992)(簡稱《等級大綱》)、《HSK詞匯大綱8822詞》(簡稱《詞匯大綱》)作為劃分詞匯等級的依據和標準。本文將《懂不懂》出現在《詞匯大綱》甲乙等級中的詞匯視為“常用詞”,超出乙級的詞匯視為“非常用詞”。本次統計范圍包含十二篇課文中的生詞及其補充詞匯兩部分(注:重復出現算一個)。統計結果為:4.49。張寧志(2000)認為,“中級漢語教材平均每百字非常用詞數最低為5.6,最高為11.3”。張璐、彭艷麗(2013)認為,“中級漢語教材平均百字非常用詞數最低為5.6,最高為10”。對此,學界并未給出確切的衡量標準,但我們不妨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把初級漢語教材的平均非常用詞數最高值定在5.6。由此可知:《懂不懂》全書的平均百字非常用詞為4.49,符合初級漢語教材標準。
(四)平均語言點數
語法點數量越多對學習者的積極性影響就越大。漢語教材中每一課的語法點數量應該控制在一定范圍內,且平穩增加,切忌忽多忽少。平均語言點數是指每百字中語言點出現的數量(注:重復的語言點項目算一個),本文依據《國際漢語課程通用大綱》(2010)中的語法項目進行統計。統計結果為:0.59。張璐、彭艷麗(2013)認為,“理想的語法項目數量應該為0.67個,最高為1個”。由此可知:《懂不懂》平均百字語言點數為0.59,基本符合平均百字語言點數的衡量標準。
(五)平均語速
語速作為語料難度的衡量標準之一,最初是郭泠(2011)提出,此后也被廣泛地運用到各類中高級視聽說教材研究中,但鮮見于初級漢語教材。語速對初學者而言非常重要,過快的語速會影響其積極性,故本文也將語速作為五要素之一,納入初級漢語教材語料難度進行統計。本文關于語速的界定為:普通對話或者敘述情況下的話語速度。則統計結果為:148.41字/分。《漢語水平等級標準》(1996)“初等一級:160字/分;初等二級180字/分”。由此可知:《懂不懂》的語速為148.41字/分,符合初級漢語語速的標準。
(六)語料難度系數
通過前文定量分析得出平均句長、平均生詞量、平均非常用詞、平均語法、平均語速數值后,我們該如何獲得語言層面的綜合難度系數呢?如果將五要素進行簡單相加得出《懂不懂》的總難度系數值為35.02。那么,僅從數值表面判斷語料難度,我們可知:《懂不懂》的語料難度達到高級漢語教材標準,這與其自身設定的“初級漢語教材”不符。
但是,張寧志(2000)也指出,“要得到一篇文章的綜合難度系數,必須考慮到影響文章難度的諸多因素及其各自的權重比例。要得到這個比例既可以通過限時閱讀等測量方法對留學生進行測試,然后統計學生在各個變量上出現錯誤的情況,通過多元線性回歸的方法建立一個針對漢語文本的易讀性公式;也可以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取得學生和老師對各變量重要性的主觀感受,從而得出相對符合實際的諸因素的權重。最好是把二者結合起來,綜合得出難度系數”。因此本文采用第二種方法,對本校進修班初級漢語水平的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發放85份問卷,回收50份有效問卷),并計算出各影響因素的權重。五要素權重統計結果(精確到小數點后三位)為:平均句長為0.167,平均生詞量為0.174,平均非常用詞為0.207,平均語法點為0.223,平均語速(CD)為0.229。因此,結合權重對原數據再次統計,則統計結果如下:
關于漢語教材難度系數的衡量標準,前人也做了一定的研究,例如:張寧志在統計29本教材之后認為,“難度系數<20的定為初級教材,難度系數介于20-30之間的定為中級教材,難度系數>30的定為高級教材”。若以“難度系數<20的定為初級教材”,那么通過簡單相加得到的難度系數為35.02,則與教材自身的難度設定相矛盾。而運用權重來計算語料難度系數為6.323[=0.167*平均句長+0.174*平均生詞量+0.207*平均非常用詞+0.223*平均語法點+0.229*平均語速(CD)]。由此可知:《懂不懂》的語料難度系數為6.323,完全符合初級漢語教材的標準。
二.從語料難度角度評估國別教材《懂不懂》的針對性
所謂國別教材,即針對不同國家而編寫的漢語教材。李祿興、王瑞指出,“‘國別化的說法并不局限于嚴格意義的國家,它可以泛國別化;并且不主張每個主權國家都要編寫自己的漢語教材,只有當通用性教材無法滿足當地漢語教學時才需要編寫國別化教材”。國別化除了中介語言上的區別,更多的是體現在思維、文化上與當地屬性特征相融合。當然這個融合并不是完全融合,而是在以漢語、漢文化為主體情況下選擇性地融入當地的人文風土、體現當地人的思維習慣,從而推動漢語的長遠發展。結合前文研究結果可知《懂不懂》總難度系數值為6.323,這與《懂不懂》自身設置的“初級漢語教材”完全相符。由此可知:《懂不懂》具有較強針對性。
三.總結和展望
本文嘗試從語料難度角度來評估國別教材針對性,以期獲取一個更科學、合理的結果。在研究過程中嘗試結合權重來統計語料難度,事實證明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適用性。
目前,關于國別教材針對性的研究少之又少,也沒有現成的研究成果。但在全球漢語熱的今天,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本領域的重要性,進而關注到國別教材的針對性問題,以及如何評估國別教材的針對性。本文僅在本領域做初步探索,望更多專家學者關注并研究此領域,提高國別教材的針對性,使其更能滿足當地需求,從而有效地推動漢語全球化發展。
參考文獻
[1]國家漢語水平考試委員會辦公室考試中心.漢語水平詞匯與漢字等級大綱(修訂本)[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1.
[2]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開始中心.國際漢語課程通用大綱[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0.
[3]李燕,張英偉.《博雅漢語》語料難度的定量分析——兼談影響語料難度的因素和題材的選擇[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10(1):40-43.
[項目基金]本課題系廣西外國語學院2018年校級教學改革立項項目的成果(項目編號:2018XJ67)
(作者單位:廣西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