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軍霞
創新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核心,早已成為我國基礎教育的主旋律,并得到廣泛深入的發展。那么在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培養活躍的創新思維
創新思維就是對已知的事物或未知的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其中,對未知的事物進行前所未有的思考,是探索性的,也是創造性的;而對已知事物的思考,則是將最熟悉或已認識到的問題從新的角度、新的途徑進行重新思考。當前所進行的新課程改革作為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為創新教育的實施提供了廣闊的平臺。
徹底改革陳舊的教學方法,形成創新教學課堂氛圍,是落實素質教育、培養創新型人才的關鍵。“要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教師要改變單一“講授法”、“灌輸法”為主的教學模式,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切實提高教學質量。要讓學生感受、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和思維創新習慣,培養學生崇尚真理、追求進步的品質和探索、創新的能力。
堅持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成功的教學所必須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興趣是推動學生認知話動的巨大推動力。學生有了學習興趣,學習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享受,一種愉快的經驗。培養學生“好問”、“好思”的習慣,則是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有效形式。求知欲望是想象力的起點,創新活動的特點在于探索與創造,沒有好奇心就沒有創新,在強烈的求知欲望引導下,教師要善于培養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和自我表現欲望。須知,這正是發展創新思維不可缺少的非智力因素。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獨立性,想方設法樹立學生的自信心,鼓勵學生敢于標新立異,逐步削弱學生對教師的依賴心理,將學生的求知欲望引向創造之路。
二.營造愉悅的課堂氣氛
營造愉悅的課堂氣氛,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氣候”和“土壤”。以“升學率”為教育目標的應試教育,使得教師和學生都處于高度繁張和機械的知識傳授中,很難形成創新意識,它嚴重阻礙了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在素質教育中,應轉變過去提倡的教師“教”和學生“學”并重的模式,實現由“教”向“學”的過渡,創造適宜于學生主動參與、主動學習的課堂氣氛,從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和寬松的教學環境。
三.確立鼓勵為主的評價原則
自由民主的環境氛圍往往容易產生靈感,但在教學過程中,多年來“一卷定終身”的考試評價模式深深地影響著教學的一切活動,所以教師喜歡用標準答案去評判學生的回答,學生們也怕自己的答案與老師的不吻合而遭到學生的嘲笑,因而不敢提出自己的見解。久而久之,學生懶于思考,課堂上一片沉默,交流談不上,創新精神更談不上。因此,對學生的回答不要批評指責,應盡量減少對學生思維的限制。同時,不斷加以引導,逐步使學生敢想會想,使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和諧、民主的氛圍中生根發芽。
四.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創設一個良好的思維情境,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學中應打破“教師講,學生聽”的常規教學,變“傳授”為“探究”,充分展示知識形成的過程,促使學生一開始就進人創新思維狀態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發現問題,總結規律。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多方位觀察,多角度思考,廣泛聯想,培養學生敏銳的觀察力和活潑的思維。同時,要求學生進行反思和延伸,鼓勵學生展開求異和富有創造性的想象,訓練學生的創新思維。
五.塑造良好的心理品質
良好的心理品質是發展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的基礎。積極的求異性、敏銳的觀察力、創造性的想象、獨特的知識結構以及活躍的靈感構成了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可以說,良好的心理品質是整個創新活動的關鍵,是創新能力的核心。
要發展學生豐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發散性思維的心理基礎,是創新思維的心理要素。對于學生來說,想象力是在感知記憶的基礎上,對已有的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組合,創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我們的教師就是要敢于對學生的“異想天開”推波助瀾,就是要鼓勵、贊揚、引導他們敢于想他人之未想,敢于做他人之未做。要使廣大學生活躍起來,勇于創新。同時,要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良好的自我意識就是學生自我觀察、自我體驗、自我分析和自我制約并用來調節和支配其活動和行為的能力,它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有了良好的自我意識,就能充滿信心地進行創造,發揮巨大的創新潛力。
(作者單位:甘肅省通渭縣文廟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