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肇文
特色建設,是學校文化不斷傳承的紐帶。辦學特色是學校長期形成的學校文化內涵的積淀,是一所學校賴以生存和可持續發展的生命線。這種積淀的不斷提煉,便促進了特色學校的建設與形成。
一.正確理解校園文化的內涵是抓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前提
校園文化是學校內涵發展的重要體現,是以校園為主陣地,以教師、學生為主體,以校園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是校園中所有成員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及其這種創造的形成過程,是一種無形的、巨大的教育力量,也是學校教育成功的重要基礎,對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美化校園環境是抓好校園文化建設的基礎物質
文化的建設及管理直接地反映出學校的辦學水平。校園文化建設應從以創建優美校園為主要內容的物質文化入手,優化育人環境。而在物質文化建設中,主要要體現出“四性”,即科學性,整體規劃,合理布局;教育性,滲透思想教育的成份,寓德育于物質文化建設中;藝術性,精心設計,嚴密組織,使內容與形式完美結合,富有藝術意味,給人一種美的享受;經濟性,物質文化建設要有藝術性并具時代感,但卻不可一味追求時髦、高檔、漂亮,應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校制宜,要考慮經濟、實用。在校園環境建設中要做|到“四化”,即綠化、美化、凈化靜化。校園美化不應局限在校園整體布局、教學樓等建筑群的室內外裝修及教字設施的更新凍置等純粹的物質文化層面上,更應側重通過對校園環境的點綴來體現出全校師生的共同思想共同情感、共同的審美觀等精神文化上,如板報形式的創新,辦公室、教室的個性化布置,名人畫像、名人名言、藝術作品的選擇懸掛等。
三.加強制度文化建設,強化管理機制,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保證
制度是校園文化建設初級階段的產物,是為了達到無意境界而采取的一一種有意識手段,是為了保障學校教育的有章、有序和有效。學校應遵循教育規律,依據教育方針和教育法規,建立和健全各種規章制度。在制度的建立過程中,應充分發揚民主,經過師生充分醞釀和討論,最后再以條文的形式定下來。學校的規章制度要體現三個特點:一是全,規章制度應該是全方位的,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二是細,內容具體明確,操作性強;三是嚴,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因為制度的執行有一個強制執行、認同執行和自覺遵守的過程,可以說制度的執行力越強,制度文化環境的影響力就越深越遠。
四.加強課余文化建設,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這是校園文化建設的載體
根據學生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和創造欲強的特點,精心組織多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社區服務活動,努力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之余盡情釋放潛能,展示特長,實現自我發展。學校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要遵循自主性、實踐性、愉悅性、發展性教育性的原則,鞏固和發展校本實踐活動小組。活動形式要豐富多彩,吸引全校師生一起參與。既要有思想性和知識性的,又要有娛樂性和實踐性的,還有必要設置全校性的學校傳統活動,如三月學雷鋒活動、五一勞動節、國慶紅歌比賽等等。活動要兼顧教育與情趣、知識與娛樂、活動與休閑的關系,努力讓學生根據天資所好揚長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樂,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創造條件,讓學生自已組織,主動參與,寓教于樂。
五.加強輿論文化建設,形成優良校風,這是抓好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
集體是一個熔爐,能把生鐵煉成鋼,也可能是個染及缸,給尚未成熟的小學生以不良影響。學生在集體中思想行為容易受到集體輿論的制約和同化,因此學校要重視校園輿論文化建設首先要加強德育工作,注重養成教育,通過升旗儀式、隊日活動、主題班會,組織學生認真學習法規制度、道德修養等內容,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其次要加強愛校教育,培養母校意識。通過舉辦豐富多彩的集體活動提高學校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使學生自然生發出強烈的榮譽感、自豪感,從而產生凝聚力,形成學校精神;再要強化學校的“三風"建設,即領導的作風、教師的教風、學生的學風。學校領導要加強修養,提高自身素質,在學校各項工作中帶好頭;教師要確立正確的學生觀、人才觀教育觀、質量觀,逐步形成以“愛生、敬業”為核心的師德規范,努力倡導愛生、敬業、嚴謹的良好教風;要教育學生樹立打好基礎、報效祖國的崇高志向,逐步形成勤奮刻苦、善思創新的優良學風,進而強化“校興我榮,校衰我恥”思想。
[本論文系“白銀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課題《打造特色學校加強校園文化建設的探究》(課題立項號:BY【2019】G498)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甘肅省會寧縣四房吳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