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惠忠
散文的特點
散文是一種內容豐富、取材廣泛、篇幅短小、形式靈活、文情并茂的文學樣式。具體而言,它有以下幾個特點:
1.題材廣泛。周立波在《散文特寫選·序言》中說:“舉凡國際國內的大事,社會家庭的細胞,掀天之浪,一物之微,自己的一段經歷,一絲感觸,一撮悲歡,一星冥想;往日的凄惶,今朝的歡快,都可以移于紙上,貢獻讀者。”這段話比較全面地揭示了散文題材廣泛、內容多樣的特點。
2.形散神聚。“形散”是指散文取材自由,行文不拘成法,往往時斷時續,時而勾勒描繪,時而倒敘聯想,時而感情迸發,時而侃侃議論;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人情倫理,這段寫甲地,那段卻寫乙地,似乎散漫無章。“神聚”是指散文的意旨集中,線索明晰。散文材料零散,筆法靈便,卻散而不亂,這是因為有“意”,即主題將“形散”的材料組織為統一的整體,把人、景、物與情聯結在一起,使其脈絡分明,結構嚴謹。
3.短小精悍。散文一般篇幅短小,結構并不十分復雜,但又有選材精要、立意深邃、言簡意賅的特點。“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一句,十分形象地概括了這一特點。
散文的寫作要求
一、蘊含詩意。散文與小說比較,更接近于詩。散文要寫出詩意,首先要善于從生活中發現具有詩意的題材,這要靠作者到生活中去尋覓。散文的題材可以說是發現生活和感受生活的交融,是生活中的事、景、物與主觀感受的融合與碰撞,是產生強烈感情活動的某種事物引起的聯想。其次,要在獲取題材的基礎上創設富有韻味的意境。散文的意境是指作者將真摯的情感融入獨特的形象之中所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與藝術形象的有機統一。散文意境的靈魂在于立意。創造優美的意境要善于從平凡的事物中提煉、發掘出客觀事物的內涵,要調動多種藝術手段創造形象,構成畫面,同時要對形象融注真情,以情感物,移情入境。比如賈平凹的《月跡》,描述了三幅富有詩意的畫面——農家孩子屋中盼月、庭中望月和河岸尋月,在寧靜、恬美的畫面中表現出孩子們純潔、天真而富于幻想的情趣,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熱烈憧憬與向往。文章將如畫之景、景中之人和深邃的意、純真的情融為一體,創造出詩意盎然的境界。
二、情真文美。情真文美是指散文要抒發真情,講究文采。散文是主情的文體,不論是記人敘事,還是繪景狀物,都要求作者在真切感受的基礎上經過提煉、凝聚而傾注胸臆。比如巴金在《懷念蕭珊》中哀悼浩劫歲月中死去的妻子:
我記起了《家》里面覺新說過的一句話:“好像玨死了,也是一個不祥的鬼。”四十七年前我寫這句話的時候,怎么想得到我是在寫自己!我沒有流眼淚,可是我覺得有無數鋒利的指甲在搔我的心。我站在死者遺體旁邊,望著那張慘白色的臉,那兩片咽下千言萬語的嘴唇,我咬緊牙齒,在心里喚著死者的名字。
這段文字如訴如泣,傾注了作者的真摯情感。散文的抒情要求真摯動人,同時,這種感情應當是健康向上的,應當有益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散文特別講究文采,講究美。“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散文的美出于自然、樸實和明白的表達,而不是堆砌辭藻、雕章琢句;散文要在自然中透情韻。散文的語言常常是把主觀抒寫與客觀描述融合起來,語言中蘊含著濃厚的情感色彩,看似普遍、平常的描寫,一經點染,靜止的事物就充滿了情趣。例如冰心在《往事》中有這樣的敘述:
鄉愁麻痹到全身,我掠著頭發,發上掠到了鄉愁;我捏著指尖,指上捏著了鄉愁。是實實在在的軀殼上感著的苦痛,不是靈魂上浮泛流動的悲哀!
文段于自然的敘說中滲透著強烈的思鄉之情。散文的詞語要講究變化,具有節奏感,長短交錯的句式、偶句奇句的運用都能造成抑揚有致的抒情節奏,構成和諧的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