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路
對于什么是現代慈善觀念,慈善如何融入日常生活,如何妥當地表達善意而不傷害別人的尊嚴,很多人還不懂得如何做,說明相關的教育還很不夠。所以從引導學生健康成長、積極了解融入社會的角度看,對孩子進行慈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
國外的許多中小學,考試成績并不是評估學生素質的唯一標準,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參與公益活動的表現,也會被計入其綜合素質評價。我們學校的慈善教育,應該把概念擴展到更大的“公益”層面,培養學生關愛他人、服務社會的意識,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和志愿活動,把孩子培養成合格的現代公民。
教育是慈善事業發展的根本,我國現行教育缺乏對于慈善的關注。以教育促發展,推進慈善事業的進步是必然選擇。慈善事業發展的根本在教育。
慈善教育不僅是培養學生的同情心和愛心,以及相應的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通過學生的這個教育經歷,賦予學生一套關于慈善的知識及對慈善的理解,讓慈善成為每個人對社會盡責、與他人互助的一種生活習慣,從而形成一種“人人可慈善”的慈善文化。
在現代文明的社會里,慈善作為社會美德和公民素質被廣泛認同和崇尚。但是今天學校的慈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社會的慈善發展。
中小學階段開展慈善教育的意義:慈善是社會文明的象征,民眾的慈善熱情與行為是慈善事業的重要力量。而民眾的慈善熱情和慈善積極性是需要培育、需要調動的。民眾慈善精神培育及慈善熱情調動的根本途徑在教育。教育可以育化民眾的慈善意識,激發民眾的參與熱情;“慈善教育從娃娃抓起”,只要有愛心,不到4歲的孩子也可以參與慈善,也可以從慈善中得到幸福。慈善活動不分年齡大小,慈善教育永遠都不早。
一滴水能反射出太陽的光輝,一分愛足以體現集體的溫暖。愛心的捐助是責任,也是義務,是美好的情感,更是博大的胸襟。愛,因為關愛而圣潔;心,因為感恩而永恒。
前段時間,我校開展“黨員助學獻愛心”幫扶活動。我校每個黨員幫扶一個家庭貧困的學生。在這項活動中,我校啟動了陽光工程,為每個學生買了一個書包,每位黨員為結成對子的學生準備了生活、學習必需品。
扶一株幼苗,孕一份春光;助一名學童,贏一片希望。我們從這一捐贈活動中,從老師的殷切希望中,看到了愛心、關心和責任心,看到了同學們報效祖國、回報社會的信心和決心。因為有了愛,就有了希望,在愛的陽光的沐浴下,學生們在茁壯成長。我們深信,第四小學的受資助學生一定會心懷感恩。
生活中總是不能一帆風順,但愛心總能給失落的心靈以堅強的力量。慈善教育一定要浸透孩子內心,要讓孩子從參與慈善的過程中真正感受到快樂和幸福,這樣慈善才能夠真正在孩子心中生根發芽。如果每個孩子都能從小種下慈善的種子,未來的公民社會也就有了希望。
幾個誤區
慈善教育重在慈善參與。我們推行的“慈善一元捐”活動倡導讓孩子們自愿捐出一元錢,重要的不在于捐款的數量,而在于孩子們的參與。現在有很多人認為做公益做慈善就是捐錢,如果自己并不富裕,似乎就沒有了做慈善的條件。做慈善、做公益的方式有很多,捐款只是其中一種形式,慈善絕不等于捐錢。
我相信,如果孩子不斷地參與此類的慈善活動,當他(她)自己有錢可以支配的時候, 他(她)是會做出自己的選擇的。
有愛就有希望
幾年來,學校把“慈善文化進校園”納入德育教育管理中。我們認為,最重要是教孩子們明白什么是愛心,什么是慈善,引導他們做一個有道德有愛心的人,然后再在實踐中培養學子的愛心。例如,學校組織了小義工隊,利用節假日到敬老院送關愛等。下一步,學校還將擴大慈善文化教育的范圍,爭取把活動鋪開到社區,讓孩子們到社區中奉獻愛心。
活動中我們注意到了感染和熏陶慈善文化,有愛心序曲、愛心歌曲、愛心圖片、愛心故事、愛心劇場等單元,但總的來說,仍然是知識傳授的模式。我特別希望慈善美德熏陶能以電影、動畫片等豐富多彩的方式進入校園。回憶起當時與學生一起看《媽媽讓我再愛你一次》,我和孩子們一起感動、流淚,那是最好的道德教育。
開展了愛心義賣、日行一善、慈善捐助等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慈善的力量。此外,該校還結合《慈善讀本》的內容,在校內開展了征文比賽、手抄報比賽等,讓學生在比賽的過程中加深對慈善內涵的理解。
“學校舉辦多種形式的活動,目的就在于讓學生認識到,其實慈善就在我們身邊。希望能培養學生們擁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謙遜、寬容感恩的良好品德和社會責任感。”“通過閱讀《慈善讀本》,學生們更加了解慈善的意義,把慈善的意識轉化為行動,實踐慈善。”此外,每個學科的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都會滲透慈善文化教育。
盡管學習《慈善讀本》只有三個月,但是學生的慈善意識正逐漸形成。近日,該校一年級學生梁家浩被確診患上神經性母細胞瘤。得悉情況后,不少學生捐出了自己全部的零用錢。“同學的慈善熱情高漲,而不少家長更是自發組織捐款,并親自將善款送到醫院。”
在主題班會上,學生們更自編自導自演與孝德、慈善有關的小品、相聲,并制訂一系列感恩計劃加以實踐,把意識轉化為行動。“過去總覺得慈善就是名人捐款、作秀,但是現在發現原來我們也可以做慈善。”六年級學生衷蕾很有感觸。她還記得班上有一位男同學每次都不愿意捐款,原因是他覺得捐款沒意義。但是,這個學期學校組織的三次捐款,他卻變得樂于捐助了。因為他知道自己每一次捐助對別人來說都是雪中送炭,所以她改變了他的想法。
自開展“日行一善、日讀一書”愛心實踐活動以來,三年級學生吳藝星幾乎每天都會做一件好人好事,哪怕只是隨手撿起路邊的垃圾等小事,“我希望從最小的事情開始,多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學校號召學生們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把這些善心義舉用紙筆記錄下來,與同學和父母分享,從而達到“一個學校教育一批學生,一個孩子帶動一個家庭”的社會慈善效應。學校決定每年定期組織學生慰問鎮內的低保家庭老人和困難學生家庭。
攜手慈善,共創和諧
在大力提倡和實踐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今天,慈善文化的巨大作用在于教而化人,逐步引導人們樂善好施,從同情、憐憫、施舍出發,不斷提升人們的思想境界和對慈善價值觀的認同,把幫助困難者視為一種社會責任,使貧者、難者、患者、殘者、弱者得到物質的幫助和心靈的慰藉,讓他們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分享到人間的溫暖。”
慈善文化的普及與深化正在一代又一代人之間薪火相傳。
一個負責任的學校,不僅在專業領域享有權威,更要踐行社會公益。作為農村留守學校的典范,梅小在傳遞科學知識的同時,也不忘肩負的社會使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匯聚點滴的愛心與善行,已經清晰的勾勒出學校踐行社會責任的發展格局,并將公益寫入學校的靈魂,未來,四小的公益事業將走得更遠!
夜空之所以燦爛,是因為有無數明星的閃爍點綴。
讓我們以這次活動為契機,將愛心傳遞下去,讓愛在我們的生活中開花,讓愛在孩子們的生命里植根!讓希望的種子在四小校園中生根、發芽,讓充滿愛心的花朵永遠在四小校園中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