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松
擔任陜西省慈善協會會長后,劉維隆先生不僅表現出高漲的工作熱情,更有清晰的工作思路、宏大的慈善格局和得力的具體措施。他的慈善情感、慈善熱情、慈善信念、慈善行動,時刻感染著他身邊的所有人。他在工作上十分投入,經常犧牲個人休息時間,甚至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五加二”“白加黑”基本上是他和陜西省慈善協會的工作常態。他團結帶領協會領導班子,與慈善協會的全體同志一起開動腦筋,解放思想,攻堅克難,砥礪前行。他對全省慈善事業進行精心布局、創意與策劃,在實施中展現了大胸懷、大手筆、大動作、大格局,逐步形成陜西慈善獨特而鮮明的特色。在劉維隆先生帶領下,最近十年,全省慈善事業更是獲得長足發展,慈善理念深入而廣泛地傳播,慈善的社會影響不斷擴大,慈善氛圍日趨濃郁。
在陜西慈善事業取得豐碩成果和重大成就的時刻,筆者走近劉維隆,對他進行采訪,請他談談陜西慈善事業的發展成就、項目創新及其主要特色。劉維隆先生對我說,截至目前,陜西省的省市縣三級慈善會全部成立,許多縣區的街道辦和鄉鎮也成立了慈善工作站,且已成為全省慈善組織的主體骨干,成為全省慈善事業的中流砥柱。各項慈善工作全面發展,年度募捐額持續攀升,省慈善協會所募集的款物每年達5億元,項目體系得以完善并趨于成熟,受助對象超過千萬人次。在劉維隆先生帶領下,省慈善協會始終堅持以創新發展為主線,在創新中開拓,在攻堅中奮進。目前,陜西慈善事業形成十個方面的創新發展。
1.劉維隆先生認為,慈善文化是引領慈善事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他上任伊始,就緊緊抓住慈善文化工作,尤其是慈善文化的研究和宣傳,要求慈善協會的同志們重視慈善文化的研究和宣傳創新。原來內部發行的《善天下》雜志,在徐山林和劉維隆兩任會長的不懈努力下,成為在全國公開發行的刊物,目前在業界和社會上的影響越來越大。創立西北大學慈善研究院,加強對慈善和慈善文化的學術研究和實務研究,產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舉辦全國性和國際性慈善論壇,加強省慈善協會與社會各界的交流及合作,加強與世界宣明會、全球聯合之路等國外境外國際組織的聯系與合作。開展全省各級慈善組織負責人和骨干培訓,不斷提升慈善工作者的專業能力。深化“慈善種子工程”,開展慈善進校園千校教育項目。組建慈善文化促進委員會,成立慈善藝術總團,開展愛心歌曲大家唱、慈善詩文朗誦、慈善文藝匯演、慈善書法大賽、慈善攝影等系列慈善文化活動等,通過各種方式傳播慈善理念,營造濃厚的慈善氛圍。
2.慈善募集工作是慈善事業的核心工作,沒有善款募集就沒有慈善救助。因此,劉維隆先生特別重視善款募集工作創新。在他的安排下,省慈善協會先后創新了諸如冠名基金等募捐形式,鞏固和發展省國資委、省工商聯兩大募集平臺,創新募集工作機制,組建多個募集平臺,多渠道、多形式地開展募集活動,擴大慈善資源,推動善款募集額度不斷攀升。
3.慈善項目是慈善事業的基本工作,慈善活動都是以項目形式展開,劉維隆先生要求每個項目必須做到立項前的需求評估,項目運作中的過程評估,項目結束后的效益評估。這就要求不斷進行慈善項目的創新。包括省慈善協會品牌項目慈安橋、三大節日救助和助學等,不斷進行豐富和完善,同時創新并發展了慈善扶貧、知情幫困、慈善筑巢、一元關愛、關愛兒童、老年大學、慈善信托、慈善文化、社區慈善、公益創投、慈善墓園、抗戰老兵、退役軍人以及“生命之光”大病救助等一批新項目,推進了慈善救助項目化、項目管理規范化、項目質量品牌化。
4.慈善志愿者是慈善事業的主力軍,無論善款的募集、項目的實施,還是文化宣傳,都離不開慈善志愿的積極參與。因此,劉維隆先生特別強調創新慈善志愿服務工作。2012年,在劉維隆先生主導下,省慈善協會成立志愿者分會(總隊),提出創建一流隊伍、一流活動、一流業績的發展目標。經過八年的發展壯大,省直屬慈善志愿者團隊由最初的60多支,發展到現在的300多支,志愿者由此前的5000多人,發展到現在的50.1萬人,慈善志愿者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幫扶活動,尤其在敬老、養老、關愛兒童、幫扶殘障人士、環境保護、社會服務等方面,成為各級慈善組織的骨干力量,發揮了重要作用,慈善志愿者成為黨和政府密切聯系社會弱勢人群的橋梁,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贊揚。
5.慈善實業一直是慈善事業發展的微妙領域。在《慈善法》出臺以前,劉維隆先生提出要進行慈善實業創新研究,并在對國外境外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試點。九年來,省慈善協會著手慈善實業創新工作,目前已經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愛為寶”廢舊紡織品綜合利用項目已經打開局面,廢舊衣物捐贈回收體系趨于完善;慈善超市得以在全省各地陸續創建,受到了生活貧困人群的歡迎;慈善文化園項目園區規劃設計基本完成,正在爭取落地實施。慈善實業是慈善事業大發展和大繁榮的有生力量,不斷推進慈善實業創新發展,必將為慈善事業注入新的活力。
6.當代社會互聯網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已經不可或缺。慈善事業的發展與其他領域的進步都離不開互聯網。因此,劉維隆先生大力推動并創新“互聯網+慈善”的慈善新業態。在網絡慈善的創新過程中。按照“互聯網+慈善”模式,開辟了網絡慈善和網上捐贈平臺,并與多家互聯網門戶網站簽署合作協議,啟動了全省三級慈善網站互聯互通。僅在2019年,“中華慈善日”期間,陜西全省萬絡募集善款額度達到1億1千多萬元,在網絡募集工作上實現了可喜的突破。
7.《慈善法》為慈善事業的大發展開拓了廣闊空間和前景,包括信托慈善在內的金融慈善創新就成為可能。劉維隆先生提出,要積極探索信托慈善和金融慈善的新路子,主動與44家金融機構合作,建立起500萬元的“大愛長安·普惠金融專項基金”,在全國首創了普惠金融扶貧的“慈善信托”新模式。
8.慈善是全社會的偉大事業,需要全民的共同參與,只要是生活可以自理的人,都可以投身慈善事業,成為光榮的慈善志愿者。因此,劉維隆先生提出要放下身段,主動與社會各界溝通聯系,動員人們參與慈善。近九年來,省慈善協會以開放姿態進行聯合創新,主動積極與省內外、境內外企業和其他慈善類社會組織加強聯絡,開展項目聯合,同時注重與基層組織和NGO增進聯系,形成全社會的慈善大聯合,形成大慈善的工作格局。
9.社區(村莊)是居民(農民)的基本生活單位,也是慈善事業的基礎和抓手。劉維隆先生提出創新社區慈善,讓慈善事業更接地氣,讓社區成為慈善項目落地的大本營。省慈善協會主動與愛心企業和社區物業聯手合作,積極推進慈善老年大學、農村互助會等養老服務項目,開展健康保健、慈善文化及志愿服務等慈善項目進社區活動。這些項目拉近了居民(農民)與慈善組織的聯系,感受到慈善的力量,體現了黨和政府對廣大群眾的關懷。
10.打鐵還要自身硬,慈善組織的自身建設至關重要。劉維隆先生要求協會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包括組織、人事、財務等方面的創新。提出各項制度規范完善、體制機制創新、慈善隊伍專業和工作作風過硬的基本原則,先后制定并實施了《人事管理制度》《工作人員守則》等制度,完善全員考核及激勵機制,推行人事制度改革與創新,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了30多名專業人員,成立了慈善協會監事會,加強財務管理和監督,創立財務月報和預算決算制度,做好財務審計和信息公開工作,自覺接受監事會、政府相關部門和全社會的監督。
劉維隆先生對慈善事業的十大創新,造就了陜西慈善事業的宏大格局與重大成就。是的,陜西慈善事業的發展及其實施的每一個項目,無不凝聚著劉維隆先生的智慧和心血,包括社會弱勢人群在內的三秦父老將會永遠銘記劉維隆先生嘔心瀝血、夙夜在公,為他們的安危冷暖、脫貧致富而奉獻的歷史功績和崇高的家國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