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武長
孤兒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是一個特殊群體,是一個十分可憐又充滿希望的弱勢群體。抓好孤兒的養育,使他們能夠成長成才,是彰顯社會公平正義、推進精準扶貧、不讓一個孩子掉隊的應有之義。
一、孤兒產生的主要原因及成長環境
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一個典型的老少邊山窮地區,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是國家西部大開發、武陵山片區區域發展與扶貧攻堅試點地區。據民政部門統計,全州目前有法定孤兒1387人、事實無人撫養兒童1108人,孤兒發生率大大高于全國全省平均水平。調查發現,造成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孤兒發生率高的原因主要是:(一)因父母病故致孤。由于自治州自然環境惡劣,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醫療條件差,很多家長身患疾病,因家庭困難,得不到及時治療而過早的去世。(二)因父母意外事故死亡致孤。因自治州農村產業基礎薄弱,外出務工成為農民主要收入來源,而農村外出務工青壯年大多文化程度偏低,沒有專業技能,從事的臟活、累活、險活居多,意外事故相對較多。再加上自治州很多地方山高坡陡,鄉村公路建設標準低,交通工具檔次低,交通事故較易發生。(三)因父母服刑在押致孤。父母一方病逝,一方因犯罪服刑而使孩子成為事實孤兒,也是孤兒產生的一個原因。(四)因父母長期失聯致孤。湘西很多小伙在本地找不到愛人,外出務工找外地女孩結婚生子,一旦男方發生事故,女方很難在湘西生活,就將孩子送回婆家而失聯,這是造成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一個主要原因。如州慈愛園在園的145名孤兒中,因父母病故致孤的有91名,占孤兒總數的62.8%;因父母意外事故死亡致孤的44名,占孤兒總數的30.3%;因父母服刑在押或被殺致孤的有8名,占孤兒總數的5.5%;因父母長期失聯致孤的有2名,占孤兒總數的1.4%。
在農村的孤兒,承受了失去父母的痛苦,依靠其他監護人撫養。有的監護人是年邁的爺爺奶奶,有的是年邁的外公外婆,有的爺爺奶奶不在世,就靠伯伯、叔叔、姑姑,甚至堂兄代養,大多存在情感缺失、照料缺位、教育乏力的現實困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普遍較差。一是基本生活質量較低。自治州大部分孤兒和事實孤兒生活在偏遠農村,政府每月發給監護人孤兒生活費800元,遠遠不能滿足孤兒在生活、教育、醫療等方面健康成長的需要。有的監護人家庭貧困,孤兒生活費不能全部用在孤兒身上,基本生活質量更差。二是心理障礙和性格缺陷問題比較突出。自治州孤兒大多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其他親屬照顧,由于缺少情感關愛和品格培養,加上生活環境里容易產生譏嘲、欺凌等不利因素,極易產生性格孤僻、自私自卑、自律意志薄弱、抗壓能力差等心理問題,養成不講禮貌、衣著邋遢、舉止粗魯等不良習慣,甚至沾染上抽煙、酗酒、打架斗毆等惡習,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調研中接觸到一些孩子發現,他們不同程度存在心理障礙和性格缺陷,內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自卑心理嚴重,交往意愿和能力很低。三是就學就業狀況不容樂觀。因特殊的家庭背景,孤兒家教普遍缺失,在學習上缺少應有的督促和指導,對學習的興趣普遍不高,再加上我州農村中小學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質量相對較差,導致孤兒的學習成績普遍不好。同時,由于對孤兒職業技能培訓缺乏足夠的重視,孤兒自理能力又較差,很多孤兒讀完初中、高中后就外出打工或流浪,就業前景很不樂觀,有的甚至走上了違法犯罪的道路。
二、孤兒集中養育的主要做法及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讓他們同其他孩子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近年來,湘西州委州政府認真落實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把孤兒集中養育作為一項重大的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來抓,積極探索興辦慈愛園,推進孤兒集中養育,為孤兒在城市搭建一個溫暖幸福的“家”。全州先后建成8家慈愛園,725名散居農村的孤兒實現了集中養育,初步形成了“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慈善推動、民政負責、社會參與、養育一體”的孤兒救助體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孤兒逐漸樹立了自信、學會了自立、懂得了感恩、知道了自強,其思想品德、道德修養、學習成績等綜合素質得到較大提升,切實減輕了監護人經濟負擔和教養責任,集中供養成效明顯,獲得了社會的普遍贊譽,得到了新華社、《湖南日報》等主流媒體宣傳推介。
(一)認真調研孤兒生存狀況,積極探索推進孤兒集中養育。為澄清全州孤兒底數,了解孤兒生存狀況,對癥下藥,切實解決孤兒救助保障問題,全州各縣市均成立了慈善救助孤兒組織機構,確定專抓人員,建立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研究解決實際問題,民政部門認真組織、壓實責任、積極行動,扎實開展困境兒童摸底工作,掌握了包括孤兒在內的六類困境兒童的基礎數據,建立了全州困境兒童信息庫。根據調研掌握的孤兒生存困境,綜合孤兒監護人的現實狀況,認真聽取包括孤兒監護人在內的基層干部和人民群眾的意見,州委、州政府決定探索推進孤兒集中養育,由州慈善總會協調,民政部門牽頭興辦集中供養孤兒的社會福利機構。2015年8月在州府吉首創辦了州慈愛園,為全州102名孤兒建起了一個家。州慈愛園作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社會機構,安排了6名正式工作人員,并由政府購買服務招聘了20名服務人員,承擔孤兒的生活照料、教育管理、課外輔導、上學服務、素質提升等工作。州慈愛園秉承“誠信、博愛、感恩、自強”的園訓辦園,為孤兒們提供了家庭式的溫馨生活和學習環境,使孩子們快樂成長。州慈愛園辦園成效得到了社會的普遍贊譽。州委州政府因勢利導,要求各縣市積極創造條件興辦一所慈愛園,將需要集中養育的孤兒全部進慈愛園集中養育。所有慈愛園均按生活、學習、娛樂等功能合理分區,基本達到設施標準化、環境園林化、管理規范化,為孤兒提供了良好的生活保障和家庭氛圍。
(二)加強孤兒基本保障,提升孤兒服務水平。州人民政府對孤兒保障工作高度重視,先后出臺了《湘西自治州困境兒童基本生活救助的暫行辦法》《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散居孤兒保障工作的通知》《關于認真做好全州孤兒助學摸底工作的通知》《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關于進一步加強困境兒童保障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為孤兒救助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切實加強了孤兒基本保障。在國家、省孤兒救助政策的支撐下,州縣兩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按照散居孤兒800元/人/月,機構供養孤兒1200元/人/月的標準保障孤兒基本生活。全州各縣市對孤兒都辦理了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孤兒住院醫療費得到了較好的保障。慈愛園集中供養孤兒教育環境得到了較大改善,州縣市慈愛園孤兒小學初中生上縣城市區最好的學校,實行早晚校車送接。初中畢業后,成績比較差的鼓勵讀中職技校,州慈善總會同廣州市技師學院、廣州市公用事業技師學院、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湘西職院、吉首大學師范學院簽訂了培養協議,目前,86名學生就讀。成績較好能考上高中的,州慈善總會在州民中興辦了“慈善陽光班”,全額資助孤兒完成高中學業,爭取考上一所較好的大學。
(三)加強孤兒素質教育,培養孤兒就業能力。提升孤兒素質,培養就業能力,實現有體面的就業是助孤的關鍵。州縣市慈愛園從孤兒入園開始,著力加強孤兒的心理疏導,課外輔導、技術訓練、社會實踐、素質教育等活動,以心交心、以情換情,培養孤兒自立、自強和感恩之心,提升孤兒適應社會的素質和能力。州慈善總會支持孤兒高中畢業讀大學和就讀職業技術學院,先后同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湖南城建職業技術學院、碧桂園職業技術學院、湘西職業技術學院等學校合作,輸送孤兒學習職業技術,推薦安排就業。目前,全州就讀職業大專院校的孤兒30名,確保實現穩定就業。州慈善總會開展了“朝陽助學”項目計劃,每年資助二本以上大學生學費1萬元,目前全州在校大學生孤兒38名,保證他們能順利完成大學學業,走上工作崗位。州縣慈善總會也已關注孤兒就業,并響亮地提出了“孤兒就業有困難就找慈善會”,盡力對需要就業幫助孤兒推薦介紹合適的工作。
(四)大力推進慈善助孤,讓孤兒享受社會的關愛。全州廣泛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孤兒慈善救助活動。州慈善總會突出慈善助孤,廣泛聯系愛心機構、愛心企業、愛心人士募集人力、物力、財力支持孤兒救助。五年來,州慈善總會共募集善款4061萬元,圖書價值530萬元,生活物資價值430萬元的,幫助解決孤兒生活、學習、就醫等困難。澳門君天集團為支持孤兒上大學捐贈500萬元,成立了教育基金。“99公益日”,湘西州慈善總會發動州內外愛心人100萬人次,捐款和騰訊配捐共獲善款1065萬元,支持孤兒的學習費用和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的生活費,州慈善總會積極組織和動員愛心人士開展自愿服務活動,幫助慈愛園開展孤兒校外學習輔導,支持研學等社會實踐,定期理發、免費體檢等生活服務,心理咨詢、音體美培訓,開設道德講堂和社會生活常識講座等,州縣市慈愛園成為愛心機構愛心人士樂善的平臺,為孤兒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三、推行孤兒集中養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集中養育率低。在調研中發現,造成集中養育率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由于孤兒集中養育政策、養育效果等宣傳不夠,很多監護人對兒童福利機構養育水平還存有疑慮。二是部分監護人雖家庭困難,不能很好的履行撫養責任,但他們礙于面子、親情等因素,從心理上抵制把孤兒送到慈愛園集中供養。如:保靖縣復興鎮的一個孤兒,父母因病去世后,他便跟著80歲的奶奶一起生活,奶奶十分寵愛他,14歲的他不會干任何農活。州慈愛園工作人員在幾次家訪溝通后,接他入園,希望為他創造更好的生活學習條件,可在入園當天下午,因為家里“舍不得”,他的堂嫂就接他回家了。三是監護人家庭貧困面大,有的為了孤兒每月800元的生活補貼能夠補貼家用,不愿把孤兒送到慈愛園集中養育。
(二)資金保障壓力大。湘西州是深度貧困地區,集中供養孤兒雖然每月有1200元的生活補助,但集中供養機構建設費、運行費,讀小學、初中孤兒的雜費,讀高中大學孤兒的學雜費等費用都需要地方政府負責,財政壓力較大。調研發現,受投入資金的影響,除州慈愛園外,各縣慈愛園運行都比較困難,需要組織好慈善捐贈來彌補。
(三)養育水平待提高。調研發現,由于孤兒集中養育在自治州乃至全國處于探索階段,可借鑒的經驗不多,慈愛園的專業化、規范化建設滯后,由于多數縣慈愛園臨聘輔導員工資待遇低,聘用難、留用難,很多人不具備崗位要求的專業素養,缺乏相應的工作經驗、專業知識和技能,很難針對每個孤兒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教育輔導,多數慈愛園還停留在為孤兒提供了良好生活環境層面,至于醫療、康復、心理疏導、校外輔導教育則更多的是依靠社會愛心機構和愛心人士的志愿服務。
(四)就業服務要跟上。讓孤兒融入社會穩定就業,需要民政、財政、人社、社會等各個方面共同協助。由于現階段慈愛園集中養育還處于探索階段,孤兒就業保障合力尚未形成,職業技能培訓服務滯后,實現孤兒較好就業還有一定差距。調研發現,絕大多數的孤兒能夠較好地完成九年義務教育,但真正能進入高中、大學的較少;已經就業的孤兒由于學歷低,缺乏職業技能,多數只能從事簡單而低層次的臟活、累活、險活,收入低、不穩定,孤兒的就業服務還需加強。
四、推行孤兒集中養育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提高思想認識,加強輿論宣傳。救助孤兒是各級黨委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是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踐行樂善好施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具體體現。我們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把孤兒救助工作放在心上,用心、用情、用力抓好孤兒的培養教育。要根據湘西山區貧困的實際,積極推進孤兒集中養育,讓每名需要集中供養的孩子都能入住慈愛園享受良好的培養教育。要加強對監護人的教育引導,要堅持以孤兒健康成長為中心,不為一時之利,耽誤孩子前程。要強化慈善文化的宣傳,積極營造全社會關注、關心、關愛孤兒的良好氛圍。
(二)完善救助體系,提高養育水平。孤兒集中養育是一項孤兒救助模式的創新,涉及面廣,工作量大,我們要完善“黨委領導、政府主導、慈善推動、民政負責、各方配合、社會支持”工作體系,層層壓實工作責任。要完善慈善工作機構,強化慈善文化宣傳,為愛心機構、愛心人士搭建好慈善助孤的平臺,讓更多的慈善資源投入到助孤計劃中來。要完善州縣市慈愛園功能,為孤兒搭建好成長之“家”。要加強慈愛園機構和隊伍建設,選配好園長,聘請好專業輔導員,并強化員工學習培訓。要健全各項管理制度,推進慈愛園專業化、規范化、正規化建設,使孤兒能在園中健康成長。
(三)加強慈善助孤,廣集慈善資源。要繼續推進實施“慈善救助孤兒”計劃,對孤兒從養育、學習、就業開展全方位服務。要完善慈善救助項目,加強同國內外慈善機構愛心人士合作,爭取更多的慈善資源。要運用現代慈善手段,做好“互聯網+慈善”工作。要加強慈善款物管理,推行陽光慈善,讓每一份愛心都用在刀刃上。要進一步發動和組織好慈善志愿者隊伍,讓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投入到孤兒救助保障事業中來,使湘西孤兒在黨的雨露下茁壯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