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金鼠報春。農歷庚子鼠年春節即將來臨之際,喜慶的氣氛不止充溢在中華大地,全世界5000多萬華人讓“慶新春”“過大年”在海外也漸成風氣。
與以往不同的是,早先只局囿于各國唐人街的中國春節,如今也日益走進當地主流社會。春節所蘊含的獨特內涵,以及它背后的中華文化精神,正逐漸為海外廣大民眾所了解和認同,彰顯出強大的國際影響力。
張燈結彩的廣場上,上午11點春節的官方慶典準時開幕,除了歌舞鼓樂表演,還有象棋比賽、與財神合影等互動環節;下午6點,美食比賽的冠軍主廚帶來一場廚藝表演;晚上8點,必不可少的舞龍舞獅表演在眾人的期待中上演……
這是2019年春節期間在墨爾本皇后橋廣場舉辦的一場新春活動。
今年30歲的Mia已經在當地學習生活了十多年,“我2007年就來墨爾本讀中學了,一直到大學畢業工作、結婚都在這里。第一次在墨爾本過年還是上高中的時候。當時,學校老師組織了所有的中國留學生去吃了川菜,學校還給每人發了一個5澳幣的紅包,當時挺開心的”。
在Mia的印象里,每年春節期間,墨爾本唐人街以及市區的華人餐館都會爆滿,“這期間,還能經常在路上看到正宗的舞龍舞獅表演。演員們會挨個進入這些華人餐廳表演,老板都會給紅包,寓意新一年有好彩頭。我也是在墨爾本第一次見到”。
回家過年,對于一些海外華人來說是件誘人的事:親朋好友湊在一起,圍爐而坐,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假期結束后像充滿電一樣精力充足。
據了解,墨爾本唐人街是伴隨19世紀中葉的維多利亞“淘金熱”形成的。它不僅是澳大利亞最古老的唐人街,也是西方世界所有城市中最長的一條唐人街。街道至今仍保留著當年的諸多建筑遺跡,這條街道因此也成為了中國傳統建筑的長廊。
在這里,春節慶典已經持續了上百年,早已形成一套標配體驗——倒計時環節、“福祿壽”三仙巡街、好吃又好玩的新春廟會,以及最受期待的千禧龍游行。近十天的滿檔活動,充滿了中國元素和喜氣洋洋。
除了唐人街,Mia告訴《新民周刊》記者,其他主要幾個華人聚集區也都會舉行廟會,其中有擺攤的美食和節目表演,“都是當地華人組織的,非常熱鬧。尤其到了晚上,那里瞬間變成夜市,除了吃的,還有很多賣小手工藝品的”。
例如,2019年春節期間,花燈舞獅、廟會焰火、年夜飯和有巨額獎金的好運轉盤,墨爾本南岸化身限時新春樂園;一票難求的墨爾本新年音樂會如期而至;賽龍舟不再是端午專利,在墨爾本歷來有舉辦龍舟賽慶祝春節的傳統,且南半球正值夏季,非常適合觀賞。不同發色與皮膚的船員相聚,沉迷這一中國古老競技活動,和諧景象令人充分感受到融合凝聚的感染力……
Mia告訴記者,以前在國內過年時,肯定是去看望兩家老人,然后全家人一起吃年夜飯。“記得小時候,我們家的小孩子都要在年夜飯演講發言,每次我都很緊張。而飯桌上,肯定會有寓意著年年有余的魚形年糕、八寶飯和發菜(諧音發財)。”Mia回憶道,“但我最近一次回上海過年,就覺得街上冷冷清清。最能體現年味的鞭炮也已經在市中心消失。”
對于Mia來說,鞭炮聲響徹整晚,第二天出門,空氣中都彌漫著一股放完鞭炮的味道,是她很喜歡的味道,“或許這對我來說就是年的味道”。
而現在在墨爾本,Mia坦言,早些年還會參加當地的這些新春活動,但近幾年她都只和好朋友一起過春節,“我們一般會去華人餐廳吃個火鍋,因為火鍋感覺很有春節的氣氛。而且現在這里大龍燚、小龍坎之類的都有。然后,大家一起再去喝個酒熱鬧一下,有時也會聚在一起看春晚”。在Mia看來,朋友們就是她在異鄉的家人,聚在一起也很熱鬧。
回家過年,對于一些海外華人來說是件誘人的事:親朋好友湊在一起,圍爐而坐,吃吃喝喝,說說笑笑,假期結束后像充滿電一樣精力充足。
“哪怕過年的理由,就是為了回家吃頓大餐,然后整天睡覺也好。正月里走親訪友的宴席,家人在身邊的安心,對長期在海外打拼的人來說,都是一種渴望。”與Mia主動選擇在國外過年不同,居住在美國奧蘭多的茜茜表示,每年都是有各種各樣的理由沒辦法回家過年,“孩子學校沒有放假,老公也要上班。今年也是沒有辦法回國了”。
奧蘭多雖然沒有所謂的“唐人街”,但好在當地政府每年都會組織一次比較大的“新春晚會”,而社區的華人團體也會組織聚餐和表演。茜茜說,這些慶祝活動,給身在海外的華人帶來不少安慰,讓他們不至于在春節獨影徘徊。
“奧蘭多的華人還不算多,所以我們這里的活動也都不怎么成氣候。像紐約或者舊金山那邊,華人比較多,每年春節的活動也很多。”茜茜告訴記者。
的確,位于美國紐約曼哈頓區的唐人街一直是紐約華人最重要的商業活動中心,已有100多年歷史。紐約的唐人街已被美國政府列入國家史跡名錄。
春節期間,當地商場里也會出現很多充滿中國節慶元素的海報和各色飾品,一些美國民眾會購買這些充滿中國“年味兒”的春節飾品,將自己的家裝飾得紅紅火火。

舞龍舞獅。
隨著春節的普及,美國紐約已經將中國農歷春節確定為該地法定節日。2016年起,春節甚至正式成為了紐約公立學校假期。
Mia也表示,隨著澳大利亞華人的增多,墨爾本的年味反而越來越濃,感覺都快超過國內了。“老外現在也知道中國春節,有時候不認識陌生人走在路上還會說新年好。現在很多商場已經有春節標語的廣告了,各個品牌也都會出春節限量版。今天去逛街,我就已經看到一些店門口貼著‘新年到鼠的吉祥話了。”
而對于同處亞洲的馬來西亞來說,它可以算作是中國(含港澳臺地區)之外,保留中華文化和教育最完整的國家,各式中華傳統節日的慶祝活動以及習俗都完整地保留,并一代接一代地延續了下來。當地的華人祖籍多在福建、廣東一帶,他們所傳承下來的文化習俗也以這兩個地區的為主。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甚至鬼節等等,華人社區都會一絲不茍地按照傳統禮儀認真對待,華人最重要的農歷新年就更不用說了。
在馬來西亞,過年的慶祝儀式和活動都充滿了人情味和凝聚力。采訪中,一些受訪者均向記者表示,以前在國內過年,頂多除夕晚上吃頓團圓飯,之后要么串串親戚,要么出遠門旅游,無非就是個長假而已。但一旦談到在大馬過年,卻又都是異口同聲地說,“他們比我們要傳統多了”。
比如,有很多年俗,是他們在來大馬之前聞所未聞或很少經歷過的,像是撈生、高樁舞獅、24節令鼓表演等。還有一些大型的慶祝活動,如新山從大年二十開始連續4天的柔佛古廟眾神巡游,這個典型潮州風格的年慶民俗迄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每年都會吸引超過30萬人參加,幾乎萬人空巷,場面甚為壯觀。
和和美美,普天同慶。和諧,是春節所體現出的核心價值,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精神。事實上,伴隨著中國春節更多地走向世界,其蘊含的和諧、真情、天人合一等精華內蘊,以及中華民族所傳承的優秀精神,也逐漸為海外人士所了解和欣賞。畢竟,和諧歡樂是人類普遍的追求,春節在海外越來越受歡迎或許正是基于此。
放眼全球,戰亂、恐怖主義、難民潮等種種問題持續困擾世界,保護主義、排他思維仍在作祟。國際上許多人都認識到,中國文化中的和諧理念對當今世界具有重要意義。而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展現出越來越強大的文化自信。
用Mia的話來說,“感覺全世界都把中國春節很當一回事兒”!她進一步表示,從過年這件事情上,其實她看到的是中國的壯大,“當初2007、2008年剛來墨爾本時,中國人的節日真的范圍很小,也沒那么熱鬧。但現在真心多,感覺外國人都湊這熱鬧想過我們的節。其實就是中國強大的縮影”。
正如習近平主席在2017年春節團拜會上曾說,“中華民族歷來重真情、尚大義”,“真情,是不虛、不私、不妄之情”。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日子,最能體現中國人對真情的堅守、對家國和諧的祝福。在這個特殊的時刻,談論中國人更為博大的情懷——“天下一家”的信念,應該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在互利共贏的對外交往中,中國也收獲著熱情的回饋。各國政要、國際機構領導人在農歷新春發表祝詞,早已成為春節期間的“固定節目”。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美國、新加坡等多國郵政部門都曾發行過生肖郵票。據統計,生肖郵票已成為世界上連續發行時間最長、發行國家(地區)最多的同一題材、同一內容的專門類別郵票。
與許多國家最重要的節日與宗教相聯系不同,春節是以四季變換的開始作為慶祝節日的由頭。在即將萬物復蘇的季節,中國人懷著對新一年的美好祈愿,慶祝春天的到來。
最后,祝愿所有人,新春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