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過去的一年,是上海向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邁進的深化推進之年。上海原創性的科技創新成果持續涌現——出現世界首例生物節律紊亂體細胞克隆猴模型、引力誘導量子糾纏退相干實驗、穩固鈣鈦礦半導體等一批重量級成果。
上海量子科學研究中心、上海清華國際創新中心、期智研究院等一批高水平創新單元和載體陸續啟動建設;硬X射線裝置核心部件實現技術突破并完成國產替代,軟X射線裝置順利出光,超強超短激光裝置投入試運行。腦圖譜等大科學計劃前期籌備工作進展順利,人類表型組、硅光子、硬X射線預研等重大專項加快實施……
目前,上海市已建成或培育各類研發與轉化功能型平臺近20家,面向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先進制造、新材料等產業,以支撐產業鏈創新和重大產品研發為核心,累計集聚高水平團隊1200余人,產學研合作單位超過1600家,在孵企業和團隊近150家,實際服務收入超過7億元,撬動社會投資約60億元,帶動和培育產業規模近百億元。
據預測,上海R&D占GDP比重達4%左右。截至11月底,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53.05件。另據《2019年度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指數報告》顯示,上海科技創新中心指數達到281.9,同比增長10.51%。
1月10日,2019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共評選出296個項目和12名科技專家,308項(人)被授獎。
在這份獲獎名單里,上海的成績單非常亮眼。308個國家科學技術獎,52項是上海牽頭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占獲獎總數16.9%;“牽頭”完成26項,正好占上海獲獎項目總量的50%。這是上海連續4年在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勵中獲獎比例超過15%,連續18年獲獎比例超過10%。
更亮眼的,是獲獎等級新突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3個特等獎,上海牽頭獲得1項,占全國1/3。這是自2002年以來,上海牽頭項目首次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這個特等獎項目就是上海交大的船舶與海洋工程學院主導的“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自主研發與產業化”項目。
308個國家科學技術獎,52項是上海牽頭或合作完成的重大科技成果,占獲獎總數16.9%;這是上海連續4年在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勵中獲獎比例超過15%,連續18年獲獎比例超過10%。
上海交大曾有“110”教研室——“交大編號第一的教研室”,現為船舶設計研究所。主持人是我國當代船舶工業奠基人之一、首位造船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槱;本次特等獎第一完成人,是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總設計師譚家華教授,以及國內高校唯一一位“船舶設計大師”何炎平教授和他身后更年輕的科研團隊——一代又一代船舶人追逐著同一個海洋強國夢。


交大編號第一的教研室,正是他們研制出“天鯨號”“新海旭”等海上大型絞吸疏浚裝備的“特等獎作品”。
我國疏浚需求大,挖泥船曾長期依賴進口。上海交大船舶設計團隊與兄弟單位合作,用近20年走過別的國家100多年的發展之路,用實干和智慧攻破了泥泵、絞刀頭、定位鋼樁、集成系統等一項又一項技術,讓我國大型絞吸挖泥船的設計和制造,從跟跑到領跑世界。項目組設計了大型絞吸挖泥船63艘,年挖泥能力超過10億立方米,年產值超過百億元人民幣,不僅成為疏浚行業主力軍,更在一帶一路港口建設、基礎設施建設、航道疏浚等工程發揮重要作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巨大。
“2019年度,復旦取得歷史上獲國家獎的最好成績。”復旦大學常務副校長金力介紹,4項成果的第一完成人,都有在復旦求學經歷,之后留校或是留學、訪學后再回復旦,數十年如一日扎實做科研。
復旦牽頭的成果,突出特點是基礎研究多、從“0”到“1”的原始創新多。
數學科學學院湯善健教授“隨機控制與非線性濾波的數學理論”,解開27年難題,獲2019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以一人之力獨立研究獲國家大獎,難得一見。
該項目包含了湯善健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在隨機控制領域的多項成果,如對法國科學院院士J. M. Bismut于1976年提出倒向隨機 Riccati 方程的解的存在唯一性的證明,對美國工程院院士R. Brockett在1983年國際數學家大會邀請報告提出的非線性濾波中的有限維估計代數在狀態空間維數高于4的分類問題的證明, 以及關于Poisson點過程驅動的非線性倒向隨機微分方程的解的存在唯一性定理等,均是隨機控制理論的基礎性結果。象牙塔頂的數學研究我們普通人實在看不懂,可是我們得知道,隨機控制理論是解決經濟、金融、國防等諸多領域核心問題的基礎數學工具。
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復旦物理學系周磊教授,同樣經歷近20年的沉淀,實現了“從0到1”的原創性理論突破。他們曾有過研究方向與哈佛大學科研人員重合、辛苦取得的成果遲到一步的經歷。回頭再看,周磊卻說“趕上了好時機”,研究未能發表,努力卻絕不會浪費。
自然科學獎獲獎量多,顯示上海聚焦基礎前沿領域、重大科學問題的努力,在國家基礎研究整體格局中分量越來越重。除了基礎研究,上海的國家技術發明獎多集中于電子信息學科和生命健康領域,與國計民生直接相關。其中生命健康領域獲獎最多,11個項目涉及基礎醫學、內科與預防醫學、藥物與生物醫學工程、外科與耳鼻咽喉頜及中醫中藥多個學科。

2019年5月25日,在上海舉行的2019浦江創新論壇全體大會上,科技部與上海市政府共同啟動上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
更多獲獎成果,更大的“從0到1”基礎研究份額,更強科創策源能力,更貼近“衣食住行”……2020年是“十三五”科技創新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上海形成具有國際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基本框架的“交卷之年”,相信上海還會有更多科技創新的“高光時刻”。
上海連續7年在“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中排名第一;《全球科學家“理想之城”調查報告》顯示,上海已成為全球科學家首選的中國工作城市。
除了在國家科技獎中表現亮眼,截至2019年11月底,上海科研人員在國際頂級學術期刊《科學》《自然》《細胞》上發表論文數量約占全國總數的28%。預計2019年全市經國家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超過5900家,同比增長70%以上,有效期內高企總數超過1.2萬家。
在科技金融領域,截至2019年末,在科技信貸發展方面,3億風險資金池已有效撬動信貸資金規模近260億元,財政資金杠桿作用顯著;在服務培育企業方面,累計為4700余家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提供金融服務,高企貸服務惠及1108家企業獲得貸款407.9億元,培育推動了359家企業在新三板、上海股交中心掛牌,25企業成功IPO,其中7家企業在科創板上市,有效發揮了科技金融對創新創業的助推作用;在降低企業成本方面,市科委出臺的各類科技保費補貼政策,已累計撥付7000多萬元,支持企業近2500家,為科技型企業承保覆蓋創新和市場化風險超過100多億元。
2019年上海聚焦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戰略性產業領域,形成44項關鍵技術重點攻關項目清單。集成電路領域完成了制造裝備、材料及零部件、核心芯片器件以及相關新工藝新方法的系統布局,14納米制程工藝、300mm硅片的研發和市場化取得新突破;啟動了“上海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建設,開展基礎理論、新型算法、腦機融合、開源框架等前沿方向的研究和布局,打造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實施新一輪生物醫藥科技創新行動計劃,九期一、可利霉素片、聚乙二醇洛塞那肽注射液、糖尿病藥物YG1699、全景PET/CT、首款腫瘤電場治療產品Optune等一批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上市和產業化實現重要突破。
當然,所有這些背后都離不開高素質人才的集聚。上海繼續加大高水平創新人才集聚力度,截至2019年11月底,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證逾18萬份;其中,外國高端人才(A類)3.2萬余份,占比約18%,引進外國人才數量和質量均保持全國第一。賦予臨港新片區引進外國人才管理權與自主權,推進浦東新區先行試點實施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差異化流程和用人單位信用管理制度。上海連續7年在“魅力中國——外籍人才眼中最具有吸引力的中國城市”評選中排名第一;《全球科學家“理想之城”調查報告》顯示,上海已成為全球科學家首選的中國工作城市。
上海財經大學會計學院院長靳慶魯在接受《新民周刊》采訪時表示,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現代信息技術日新月異,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在全球范圍內蓬勃推進,對社會經濟、商業模式和企業管理產生深遠影響,而人工智能給許多從業人員帶來最大的挑戰是大量的基礎工作從業人員會由于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而失業,所有結構化處理的工作都將由人工智能來完成。
“但是,目前人工智能技術在會計行業中只是替代會計工作中的 ‘簡單勞動,而非 ‘復雜勞動。在會計的深層面上,例如對會計信息的判斷、審核、決策等工作,仍需要人工完成,會計的管理功能將被更大程度地體現。財務人員將從大量重復性的記賬等低附加值工作中解放出來,向著管理會計、戰略財務等高附加值工作發展。”
靳慶魯說,為應對上海科技發展對高素質人才需求的變化,高校的人才培養也必須在全新的環境下進行改革,通過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和高質量創新實踐,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加快相關領域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轉型。
“對于會計學科而言,改革后的課程能夠將會計信息與可獲取的大數據信息、人工智能結合,探究數據如何影響會計功能,與此同時,還能對已結構化的信息進行專業財務分析以用于決策。毫無疑問,這種能夠管理、預測、決策的綜合性現代會計人才將會成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搶手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