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深度學習指的是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圍繞一些有挑戰(zhàn)性的主題展開探究,全身心積極參與、體驗成功、獲得各種發(fā)現(xiàn)的過程,學生挖掘出學習的本質意義,提升自己的綜合能力。散文作品具有形散神不散的特點,在閱讀散文的時候,很多學生只是理解了文字的表面,沒有深入下去展開主題探究,更沒有在此基礎上總結出學習散文的關鍵要點,所以學生的學習不夠深入,語文學習水平一直停滯不前。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散文作品時要引導學生在批判性學習的基礎上找到自己已有知識和新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學生提升學習技能,鍛煉思維能力,全面提升語文核心素養(yǎng),這樣的散文閱讀才是有深度的閱讀。
一、評點對話,走進文本
由于深度學習的主體是學生,所以在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其內驅力有所提升。組織學生展開多元對話的方式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可圍繞散文的相關主題組織學生展開多元對話,嘗試點評散文作品。這樣能讓學生更好地走入文本,理解散文的真味。
在指導學生閱讀必修2第1課《荷塘月色》時,鼓勵學生展開評點對話的活動,能讓學生進入到文本中。在點評的初級階段先圍繞文章的字詞展開探討,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樣煉字的,思考作者的文采具有怎樣的特點。學生在對話中分析了作品中的各種字詞,如從“跺”中感受到了作者悠閑和焦灼并存的心理狀態(tài);從“瀉”字中體會到了月光如同流水的狀態(tài)。此后再鼓勵學生圍繞作品的主題展開探究,看看作品體現(xiàn)了怎樣的情感。學生在交流對話中圍繞作者的心情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進行討論,體會到作者雖然對現(xiàn)實有些不滿,但還是向往自由而寧靜的生活,對于生活充滿了渴望。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在語文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展開多元對話。通過點評對話的方式,學生挖掘出了自己和文本之間的隱性關系,從而帶著發(fā)現(xiàn)自我、自我覺醒的態(tài)度參與到散文閱讀的過程中,這樣學生就能深入文本,提升自己的閱讀效果。
二、專題探究,深化思維
深度學習強調學習主體對學習內容的本質和潛在意義的關注程度。學生不僅要把握住關鍵的學習內容,而且還要找到各個部分之間的關系。在教學中可組織學生展開專題探究活動,在探究中學生能圍繞某些關鍵部分展開深入挖掘,同時,其思維能力也能得到提升和發(fā)展。若學生在閱讀散文的時候將自己看成是一個研究者,那么學習的情緒也會得到提升。
在學習必修2第2課《故都的秋》時,組織學生展開專題探究活動,能讓學生的思維更深入。在探究中,鼓勵學生圍繞“秋”這個主題展開探究。在探究的初級階段,首先思考《故都的秋》的主題是什么,說說這篇文章到底是悲秋還是頌秋。此后鼓勵學生圍繞古往今來各種“秋”主題的作品展開探究,思考為何這些作品有的歌頌秋,但是也有的嘆息秋的悲涼。最后,鼓勵學生探究文人心中對于“秋”的感悟,嘗試探究什么是文化中的“秋”。這樣的探究活動圍繞“秋”這個主題展開,從《故都的秋》一篇文章切入,拓展到對于文化的探究,學生的理解更為深入。
皮亞杰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有意義的學習要建立在學習主體和客體之間相互聯(lián)系的基礎上,所以學習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探究和建構的過程。展開專題研究的方式正好能促使學生進行主動探究,能讓學生的學習更具有系統(tǒng)性和整體性。
三、賞析細節(jié),強化審美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審美教學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知、情、意之間的全面發(fā)展。散文具有文字美、情感美的特點,所以在散文深度學習中要鼓勵學生圍繞散文中的各種細節(jié)問題展開深入探究,促使學生體會作者對于美的追求,同時喚醒學生自身對于美的感悟。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chuàng)造方面的核心素養(yǎng)自然能得到發(fā)展。
在閱讀必修2第3課《囚綠記》時,學生發(fā)現(xiàn)這篇文章語言十分優(yōu)美,寓意深遠,十分耐讀。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展開細節(jié)探究,學生能更深入地加以理解。首先鼓勵學生思考一個問題:“為何在這篇文章中有很多的‘我,這樣寫作是否累贅?”鼓勵學生將文章中的“我”都找出來,然后將它們去掉,再進行誦讀。學生發(fā)現(xiàn):“去掉‘我之后,文章果然變得更加簡潔明了,但是卻同時也讓人覺得情感似乎不太夠。”鼓勵學生沿著這個方向繼續(xù)探究下去,學生發(fā)現(xiàn):“‘我的大量使用讓文章顯得更具有情緒化,能更好地展現(xiàn)‘我對綠蘿的情感,在閱讀的時候也更容易產(chǎn)生情感共鳴?!蓖高^挖掘細節(jié)問題,學生的鑒賞能力得到了提升。
在品味散文的時候要引導學生關注散文語言的“底色”,也就是說要透過文字的表面賞析作者的個性化風格,并思考作者這種風格是怎樣形成的。若學生能受到啟發(fā),轉而思考怎樣在自己創(chuàng)作作品時體現(xiàn)出自我的特色,則學生的審美能力還會再次得到提升。
四、依本溯源,傳承文化
文化傳承和理解也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少散文作品中都展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所以在指導學生閱讀散文的時候也要依本溯源,鼓勵學生探究其中隱藏著怎樣的文化信息。若能探究該文化精神的古今傳遞,則學生的閱讀會走入更深處。
在指導學生學習必修2第1課《荷塘月色》時,若能讓學生探究隱藏在其中的文化因子,則學生的閱讀會更深入。首先鼓勵學生思考:“為何作者不欣賞別的花呢?‘月與‘荷融合在一起,有怎樣的文化韻味?”學生認識到:“月亮在傳統(tǒng)文化中是高潔的象征,荷花也是清高的意思。所以,作者著重寫它們,是不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情操呢?”學生閱讀更多的古詩文作品,發(fā)現(xiàn)《愛蓮說》等作品中都展現(xiàn)了“荷花”等高潔的形象,由此可見作者不僅只是寫景,還在其中融入了濃濃的民族情懷。
依本溯源的探究促使學生擴展了文化視野,也讓學生不由自主地產(chǎn)生了想要自主繼承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的想法,學生的文化自信心也會隨之得到提升。
在組織學生展開散文深度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xiàn),學生的學習若有了一定的深度,那么其語文核心素養(yǎng)能力就會隨之得到提升。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避免機械的、死記硬背的淺層學習,引領學生學會對散文中的故事情節(jié)進行深度分析,探索每個故事背后的深層含義,促使學生參與到深度學習中,掌握深度學習的方法,關注學習的本質和其潛在的意義,以此提升高中生的語文學習能力,促進高中生語文素養(yǎng)的生成。
[作者通聯(lián):安徽宿城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