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有企業作為核心產業,長期為我國經濟的發展提供保障。近年來,國有企業在發展速度、規模升級、動力轉化等,面臨現代市場經濟的巨大挑戰。本文通過國有資本投資分析國有企業現狀,對產權明晰和建立現代化企業制度進行剖析,提出在新時代背景下我國國有企業的改革探討。
【關鍵詞】現代市場經濟 ?國有企業 ?改革探討
一、引言
建國以來,國有企業在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國防安全維護等領域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然而隨著全球經濟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國有企業的優越性正在慢慢弱化,產業結構不科學、資本投入過剩、自主研發效率低下以及市場反應遲緩等,大部分國有企業無法適應激烈的現代市場競爭,面臨被淘汰或瀕臨淘汰的困境,成為國有經濟發展的重要障礙。因此,國有企業的深度改革和轉型迫在眉睫,關系國家發展大計。
二、文獻綜述
近年來,我們接觸到新聞報道或文獻中提及“現代市場經濟”。那么現代市場經濟到底是什么?縱觀近代經濟發展歷程,現代市場經濟是在亞當?斯密的自由市場經濟基礎上誕生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爆發,羅斯福“新政”和凱恩斯《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應運而生,自由的市場經濟明顯滿足不了現代市場經濟的需求,而科學理性的國家政策調控的現代市場經濟適應時代潮流正式登上世界經濟的舞臺。因此,現代市場經濟是一次現實經濟變革的理論性實踐和演變成果,更是一系列科學合理的制度協作,確保市場經濟過程平等自由交易、經濟活動有序公平和規范合理有效的政府行為。
經過40年改革開放,從起初探索性的計劃經濟為主,逐漸建立以市場為主體,政府干預為輔的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然而在新興的現代市場經濟環境下,中國的市場經濟還不是完全徹底的市場經濟,而是適合當前中國國情的獨有的現代市場經濟,是高度宏觀調控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世界經濟局勢風云變幻,當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推行“單邊主義”、掀起“貿易戰”的嚴峻國際經濟形勢下,習總書記說“做好自己的事情”,就是發展好國有經濟以及其他所有制經濟,才能勇往直前走出國門參與全球經濟活動(如“一帶一路”倡議),并影響世界經濟格局,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的命脈,發展國有經濟,勢必振興國有企業。然而,國有企業發展的動力在于“有的放矢”的科學改革,才能適應現代市場經濟潮流。
三、國有企業現狀
現代市場經濟的核心是金融資本和投資布局。現代市場的經濟運行過程中,資本投資布局對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國有企業的發展歷程中離不開投資,筆者從投資布局角度分析當前國有企業現狀。改革開放以來,國有企業經歷了一系列的變革如擴大自主權管理體制改革,利改稅改革,股份制改革等,在國家建設中有效發揮國有經濟的命脈作用。近年,以美國次貸危機引起的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爆發以來,全球經濟的不確定性增加,全球經濟陷入供過于求的產能過剩階段,中國實施了4萬億投資的宏觀經濟政策,以消費拉動內需,有效遏制了全球經濟危機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但是在一系列刺激投資措施下如鋼鐵、機械裝備等產業出現較大產能過剩,還有大部分投資資金進入房地產業,推進房價暴漲,使得供給與需求失衡、需求側經濟政策邊際效應不斷減少等亟待解決的問題。
從2008年經濟危機,政府的宏觀調控投資刺激方案規避了危機對我國經濟的破壞,同時也產生了一系列的后遺癥。那么在現代市場經濟形勢下,國有資本投資主要有: 一方面是基礎設施建設和戰略行業;另一方面是被競爭能力不足的企業占用資本。長此以往,國有資本缺乏活力,既要面臨扶持新興產業發展的風險與機遇(如通訊5G的出現,又將掀起一場前所未有的信息化革命),又要承受大量產能過剩帶來的經營虧損(如鋼鐵、煤電、石油、化工、軍工、重型機械制造領域企業);加之產權不明確、政企政資職責不清等管理上,存在混亂現象、內耗嚴重。由此,國有企業科學地深化改革勢在必行,才能經受得住現代市場經濟時代的考驗。
四、現代市場經濟中的國有企業改革探討
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推動下,國有企業狀況初見成效,與2012年相比央企資產總額將近翻了一番,超過53萬億元人民幣,利潤總額也增長了30%左右。但是隨著技術的創新和發展,我們從國家統計局以及相關機構的數據發現經濟發展的不穩定因素依舊存在。筆者認為國有企業改革的癥結在于產權和企業制度建設,只有處理好國有企業的產權關系,找到主體,建立符合現代市場經濟環境的現代企業制度,才能激活國有企業的市場競爭力,科學理性的投資布局,拉動經濟增長規避經濟風險,確保國有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因此對國有企業改革,作以下探討:
(一)產權問題務必清晰
產權是一種通過社會強制而實現的對某種經濟物品的多種用途進行選擇的權利。產權不是一種而是一組權利,包括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轉讓權。那么在政企、政資不分的產權模糊概念下,使用權、收益權以及轉讓權就是不明確的。所以必須通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培養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市場競爭主體。
理順產權問題,需做到:第一、完善產權制度。首先從本質上理清政府和市場間關系,制定科學有效的產權保護規則,才能充分發揮市場的資源配置作用以及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讓企業根據市場獨立決策、經營、管理。第二、政企、政資分工明確,創新監管模式和經營模式,發揮國有資本投資優勢。作為國有資產載體,國有企業具有實現國有資本投資利潤最大化的責任和義務,在投資布局方面,需根據市場經濟實際情況,加強國有資本監管重要原則,提供資源的配置效率,使資源按市場需求的變化合理配置,激活國有資本的投資活力。第三、進行股份制改造。在政資分開的基礎上實行政企分開,使代理國家行使所有權的主體行為資本化。使主體以保值增值為目標,建立有效監控行使所有權主體的行為主體的激勵約束機制,繼而實現國有控股權分散化,公司產權獨立化,企業內部治理結構高效化。第四、現代市場經濟規律是優勝劣汰,促進產業發展和提高經濟效益。國有企業的生命周期是根據市場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決定的。當科技發展、技術創新,某些產業完成歷史使命或因技術落后、缺乏創新不適應市場時,應按市場規則淘汰處理,破產或重組。因此,只有深化國有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國有企業才能為適應現代市場經濟模式,才能實現和國家宏觀控制方式的接軌,確保國有經濟發展。
(二)著力推進現代企業制度建設
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際就是提高國有企業治理水平,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建立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的現代企業制度。因此,第一、設立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和高級管理層,互相協作和監督,形成現代企業管理制度模式;第二、引進經驗豐富、善于經營的行業經理人和管理人才,讓董事會和經營層根據行業市場趨勢實際,在經營發展決策中發揮決定性作用;第三、設定績效考評標準,實行優勝劣汰。對于工作積極且對部門發展有重要貢獻的員工予以獎勵,除了提供升職加薪的機會,還應做到物質和精神兩種激勵并行,充分調動國有企業員工的主觀能動性,徹底打破“大鍋飯”以及“鐵飯碗”模式。第四、建立完善的人事制度,充分發揮人力資源調配優勢,轉變傳統的“裙帶”關系入職,同時加強職工技能培訓,發揮職工“工匠精神”,成為以本職工作為驕傲和自豪的新時代人才;第五、政企分開、黨企分工明確,建立現代化企業文化制度。建立科學完善的監督反饋機制,國資委根據不同行業實際情況,并分析企業經營狀況,制定科學合理的績效考核制度,放權于企業,使企業完全按市場規律決策經營,適應現代市場競爭要求。創建現代化企業文化制度,國有企業才有自信,積極有效面對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在充分競爭的市場環境中,凸顯國有企業優勢為國民經濟的發展貢獻最大的力量。
五、小結
在經濟全球化和科技高速發展的形勢下,國有企業面臨著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與挑戰。發展是硬道理,改革是促動力。進一步深化理順產權問題和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國有企業改革的關鍵,是整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堅信在國家宏觀和微觀調控下,國有企業定會形成適應現代市場經濟要求的管理體制和經營機制,繼續發揮我國現代化和工業化建設的主力軍作用。
參考文獻:
[1]高鴻業.西方經濟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2]楊瑞龍.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第三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8.
[3]錢津.國有企業與現代市場經濟的邊界研究[J].國有經濟評論,2011,(1).
[4]閆冰.國有企業管理體制改革路徑研究[J]. 中國集體經濟,2019,(4).
[5]董敬怡.建設中國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的國有企業改革研究[J].嶺南學刊,2018,(4).
作者簡介:林建奇,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研究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