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物資到貨檢驗與驗收作為物資采購質量控制的最后一個環節,起到一個最后的質量把關、控制作用,是檢驗合同標的物是否達到合同約定的質量要求的一個過程,直接決定著進入生產領域物資的質量好壞。因此,加強物資檢驗是完善物資質量控制體系、提高物資管理水平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物資供應 ?物資檢驗 ?質量檢驗
油田企業物資質量保障涉及多個工作環節,根據生產建設和物資采購供應實際,建立完善的物資質量保障體系,嚴把物資入庫檢驗關,實現物資采購供應全過程質量檢驗,是關系效益潛力的重大管理課題。采購物資質量的好壞,對減少損失浪費、降低生產成本,保證產品、工程質量,提高最終的經濟效益,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加強物資質量檢驗工作對于物資供應(配送)管理意義重大。
一、檢驗的定義
檢驗即通過觀察和判斷,適當結合測量、實驗所進行的符合性評價。檢驗是一種活動,對測量、檢查、試驗或度量的項或多項特性的結果,與規定要求進行比較,并確定每項特性是否合格的活動。驗收檢驗是顧客在驗收生產企業提供的產品時所進行的檢驗。驗收檢驗的目的是顧客為了保證驗收產品的質量。
二、物資質量檢驗體系中存在的問題
一是物資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現象時有發生。雖然規范采購業務程序是降低質量風險的有效措施,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產品的品種、規格、數量越來越繁多。一些違法行為特別是假冒劣產品乘虛進入生產領域,對企業物資供應工作的質量保證造成了新的沖擊,且危害程度深,波及面廣,使石油企業每年因產品質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經濟損失,一些供貨廠商為了自己謀求更大的利益,所供物資以次充好、假冒偽劣的現象還時有發生。通過驗收檢驗可以實現質量把關控制,將不合格物資拒之門外,也形成對供應商的有效監督制約。
二是基層物資供應配送部門對質量驗收的不重視。基層物資供應配送部門質檢員的素質和專業水平良莠不齊,質檢人員大多不是專業出身,專業知識和經驗略有欠缺;僅憑經驗進行外觀和手續檢驗,沒有專門的檢測手段和工具,質量檢驗工作力度不夠。有的基層供應配送部門沒有明確的物資驗收規章制度和驗收細則,對于所采購物資的質量驗收沒有明確的執行標準。
三是使用單位不注重反饋信息。由于供應配送部門沒有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饋機制,使用單位遇到產品質量問題無處解決,往往不了了之,或者找供貨商私下解決,造成了物資管理部門質量監管職能的缺失。物資供應配送部門對于采購物資的總體質量水平缺乏了解,難以監管。
四是檢驗機構抽檢力度不夠。配送業務拓寬、直達料品種增加后,物資周轉快,各單位庫存急劇減少,大部分用料直達生產用料單位,如果抽檢達不到一定的頻次,則難以達到抽檢的效果。
三、加強物資質量檢驗的幾點對策
物資供應(配送)工作的首要目標是保證安全供應,物資質量是企業本質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關系到企業的生產安全、財產安全和職工的人身安全。保證物資質量本質上就是杜絕有質量問題的物資進入生產、裝置現場,因此加強物資檢驗工作是物資質量保障工作的有力措施。
(一)完善規章制度
根據生產用料實際完善入庫驗收管理制度、質量考核及連帶責任管理辦法》、質量考核細則、質量責任制和質量跟蹤制等一系列規章制度,形成較為完善的制度框架;在質量檢驗方面,實行檢測聯動,加強現場物資質量的跟蹤與信息反饋,形成較完善的質量檢測與控制體系。
(二)嚴格物資質量檢驗責任
以“誰驗收誰負責”為原則,把質量責任落實到人,形成人人重質量的氛圍。在物資驗收工作中針對不同種類物資、不同供貨方式優化檢驗模式,并研究制訂具體、明確的檢驗實施方案,規范抽樣、檢驗操作,保證檢驗結果準確可靠。嚴格檢驗結果反饋、處理程序,對査出的不合格物資要及時進行“后處理”,最大限度減少造成的損失。在驗收過程中,堅持三查(查質量憑證、查實物外觀質量、查材質)。加強供應商資質認證、產品3C認證、三證檢驗以及強制性認證管理,核對供方提供的原始質量憑證及相關檢驗標準與實物是否相符,消滅無證入庫行為,批次檢驗率要達到100%。
(三)建立產品質量跟蹤
通過質量檢驗,把所得到的大量數據和質量信息,為質量控制提供依據,通過過程質量控制,把影響產品質量的異常因素加以控制與管理,實現以預防為主的方針。實施聯動檢驗,注重用料單位信息反饋,專門建立物資質量信息跟蹤與反饋機制,通過質量問題報告制度,解決并及時反饋各單位反映的質量問題,做到現場處理重大質量間題的快速反應。質量問題的處理是進行質量控制的重要環節,遵循“措施得當、限期處理、跟蹤始終、形成閉合”的原則,處理方法般為調換、修理、退貨賠償損失等。不合格物資的處理要嚴格按照退換貨手續辦理,填寫不合格物資報告單、處理單,相關方簽字,處理完畢開制退換貨單。建立采購供應質量問題月度報告制度,對驗收中發生的質量問題或異議,每月定期進行報告;實行重大質量問題通報制度,加強對采購質量情況、正反面典型質量案例等進行收集整理,加強對質量防范意識的宣傳工作。把質量檢驗中所獲得的質量信息、數據和情況,認真做好記錄,及時進行整理、分析和評價,并向有關部門和領導報告生產環節及企業的產品質量狀況,為質量改進提供信息,為領導決策提供依據。
(四)建立質量預警管理模式
每月底對本月所進物資進行統計匯總,將不合格物資進行匯總分析,物資不合格的部分(經驗面檢)占到本月總進貨物資的10%為一般警戒線,20%為高度警戒線。若某供貨單位所提供物資的不合格數達到或超過其供貨的10%,由質檢人員書面通知警告一次,并建議業務部門和主管領導減少該供貨單位的進貨數量;達到20%或者連續兩個月存在上述問題的立即停止從該單位進貨。做好質量檢驗工作必須堅持不合格物資絕不入庫的原則,堅決杜絕不合格品進入生產領域,做到事事有計劃、步步有規程、人人有監督,確保質量的實效,切實把工作重點轉移到提高物資驗收質量上來。質量檢驗部門是一個確認入庫物資質量的執法部門,因此要在員工中牢固樹立質量意識,把好物資質量關,使檢驗成為質量檢驗體系牢固防線。運用質量監管手段,增強檢驗手段,使物資檢驗結果更具科學性、權威性。查找差距、持續改進,不斷進步,全面提升質量檢驗的服務能力,實現質量和效益的統一。
作者簡介:趙希恒(1968-),四川省成都市蒲江縣人,大學專科,工程師,現主要從事物資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