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碩
【摘要】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調研分析,對五所初中采取隨機走訪的辦法,在每個年級抽取一個班級發放調查問卷。經過匯總分析、統計研究,通過對數據的整理來了解初中學生課業負擔的實際情況,并針對實際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中學生 ?課業負擔
一、當前初中生課業負擔情況
(一)學生對國家出臺的相關減負政策的認知度不高
一般來說,減負的主體是學生,因此學生對相關減負政策的認知度應該頗高。然而,從調查結果顯示情況并不樂觀,有60%的學生對減負相關政策文件不太了解,在受調查的學生中還存在9%的學生根本不知道相關政策文件。可見學生對“教育減負”的具體內容認知度不高,可見教育行政部門及學校在減負政策整體宣傳和落實方面做的并不到位,尚存很大的提升空間。
(二)個別學校對傳統教育觀念的轉變不到位,對學生的評價指標過于單一
初中學校普遍存在過分看重學生的成績及學校重點高中升學率的現象,人為的為學生制造了過重的升學壓力。個別學校單純以升學率來顯示自身的辦學質量,以學生成績樹立學校品牌。在學校之間加劇的競爭中,學生背負了雙重壓力,不僅來自于自身,還深受學校壓力的影響。從我們的統計數據中可以窺見一二:有39%的學生認為學習壓力來自考入重點高中的目標,有10%的學生認為來自學校考試,有48%的學生認為學校組織的課外文體活動不太多,文化課學校壓力比較大。
(三)家長自身原因導致學生課外負擔加重,減負政策不能有效執行
長久以來,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過高期望值普遍存在。而同時家長們又普遍缺乏正確的教育理念和孩子成長教育規律知識,他們常以分數的高低來衡量孩子的未來希望,他們不關心減負,關心的是如何以優異的成績越過一道道的門檻。從調查結果顯示,在參加校外培訓班的學生中有47%的學生參加的是文化課補習班,有41%的學生參加的是藝術類或體育類的興趣班,但在這些學生中有35%的學生并不喜歡參加校外培訓班。在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班的原因調查中有31%的學生是家長逼迫參加課外班,有27%的學生是看別人參加自己不得不參加。 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多數學生參加校外培訓班并不是出自內心想要參加,這些都是加重學生課業負擔的原因。
二、減輕初中生過重課業負擔的對策
(一)加強輿論宣傳,營造良好社會氛圍
教育的發展在很多程度上受到社會環境的制約,要減輕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就必須營造“減負”的良好社會環境。而且,“減負”需要在學校、家長和學生三方的共同認識和配合下才能順利且持久地進行下去,因此使學校、家長和學生充分認識到“減負”的必要性是至關重要的,這就需要教育行政部門在相關政策頒布后,要加大政策的宣傳力度,發揮新聞媒體的正確輿論導向作用,擴大公眾對減負政策的知曉率,提高公眾對減負內涵的理解,引導社會各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和人才觀,讓廣大家長充分認識和理解減負工作的重要意義,營造良好的“減負”氛圍。
(二)加快中考改革步伐,注重學生全面發展
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主要原因就是中考指揮棒的問題。習近平指出:要深化教育體制改革,健全立德樹人落實機制,扭轉不科學的教育評價導向,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從根本上解決教育評價指揮棒問題。因此,要真正減輕初中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就必須加快中考招生考試制度改革的步伐,落實好教育部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校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教育行政部門要認真學習《意見》精神,結合本地教育實際出臺相應的實施辦法。
(三)優化教育評價手段,避免評價指標單一化
如果初中教育評價只是單純以分數評價學生、單純以學科考試成績或升學率高低評價學校和教師,那么作為學生為了追求分數就只能埋頭死讀書,作為教師和學校就只能給學生增加課業負擔。因此,任何部門和個人都不得單純以學科考試成績或升學率高低評價學校和教師,學校也不得給教師下達學生考試成績或升學率的指標;不得以此排列學校、教師、班級的名次作為評價他們工作好壞、進行獎懲的主要依據;學校、教師不得按學生考分高低排列名次、張榜公布。只有按照這些要求改革完善教育評價機制,才能有效地推進教育減負,從而切實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
(四)規范辦學行為,切實減輕學生課業負擔
學校要按照國家和省課程計劃,開齊開足全部課程,科學制定教學計劃,嚴格按照課表組織教學。教師要嚴格控制作業總量和時間,科學設置作業內容。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層次性,在作業設計上要有梯度,要讓全體學生主動完成適量的作業,避免出現機械重復的作業。學校還應為學生創造機會、提供平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五)端正良好的育兒心態,掌握得當的教育方法
家長不正當的教育觀,往往會給自己的孩子造成無形中的壓力,使孩子對學習過早的透支轉而無心學習。因此,家長對孩子要審時度勢,因材施教,尊重孩子的意愿是教育好孩子的前提。不能單純的認為找家教、設法參加校外的培訓班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是為他們未來負責,多數家長都沒有真心了解過自己孩子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是把自己認為最好的強加給孩子。所以,家長要充分認識孩子自身的認知、心理發展特征,時刻關注孩子各方面的表現及特征,抓住時機,適時引導教育。應積極引導孩子參加一些有益、有趣的社會實踐活動,促進孩子的身心發展,讓他們知道生活的艱辛和與人交往的技能等,甚至可以適當地引導他們參加自己感興趣的各種興趣小組,培養動手能力和創造力,讓孩子們身心健康,達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進而實現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的實質性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