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翠娟 陳萍
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資本專業化、知識密集化、創新延展性的優勢,這將有利于降低制造業的生產經營成本,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爭取實現效益最大化的企業目標,提高市場核心競爭力。而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會直接拉動生產性服務業的快速增長,最終維持兩業互動發展的良性循環。
一、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互動機理
(一)制造業成本降低和生產性服務業專業化分工
從經濟學角度來看,企業追求成本最小化,極易采用通過成本優勢來贏得市場。在具體的生產過程中,企業所需生產要素的獲取方式,是企業的建廠選址、成本結構、生產流程決策的考慮因素。
生產服務型企業多是技術導向型企業,技術密度遠遠大于與之互動的制造業企業。工業制造企業將中間服務外包給專業化程度和效率更高的的生產性服務業,之后將更多地精力投入到生產制造的核心環節,既降低了非核心部門的資本投入,又提高生產運作的迂回度。
(二)制造業競爭力增強和生產性服務業知識密集化
知識經濟時代,制造業競爭力逐漸從低成本差異化向產品技術差異化方向發展,制造業企業開始有意識的增加知識和人力資本的投入,而生產性服務業具有良好的知識素養及高質量的人力資本儲備,將生產性服務業植入制造業的生產經營過程,實現對原有的工藝流程、生產技術進行滲透式改造。生產性服務業的密集知識技術會使生產企業整個價值鏈價值發揮到最大。
此外,信息技術的發展使生產性服務業智能化水平不斷攀升,軟件開發、計算機與云計算等高新生產性服務產業部門,會將大數據分析、ERP等互聯網技術手段應用到制造業的生產環節中,形成具有企業特色的差異化進而提高其核心競爭力。
(三)制造業產業結構升級和生產性服務業經濟聚集化
十八大以來,我國步入新經濟時代,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新時代發展的重要舉措。制造業轉型既包括穩步提升產業微觀要素結構配置,又包括積極響應“綠水青山”的生態文明建設號召,推進產業綠色轉型。 隨著生產性服務業集聚態,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部門之間良性的互動發展能有效促進制造業結構合理化、高度化。而高度化是結構優化升級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制造業的非核心業務分離外包后,大量生產要素被集中在制造生產中 ,制造業生產效率的提高主體動力就轉變為生產性服務業。因此,制造業價值鏈攀升,提高制造業生產效率繼而實現產業結構升級與集聚化的生產性服務業息息相關。
二、資源型城市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互動對策
(一)加快傳統制造產業轉型升級
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而生,因資源而興,在保持資源型企業作為經濟發展的“壓艙石”基礎上,要大力推進傳統制造業與數據化、智能化等技術接軌,充分激發傳統產業潛力,強化資源型企業在技術和管理層面更高程度融合的思想,可加快產業為適應多變經濟環境的轉型調整;向研發、銷售等制造業高端附加值環節發力,優化產業結構,繼而高效升級產業結構,賦予傳統制造業新的成長活力。
(二)推動制造業服務化
加大資源型城市傳統資源優勢產業在技術和生產管理上融合發展力度,在保證生產制造這一核心環節質量的基礎上,增加服務要素,推動制造業服務化。工業設計、法律咨詢等生產性服務業可以切實有效的提升制造業企業上游的研發設計以及下游的銷售服務的高端附加值。傳統制造業可通過拉長和延伸產業鏈實現向生產性服務業衍生和轉移,從而使生產性服務業得到更快發展,優化產業結構,并且最終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三)構建多元產業平臺體系
要加大力度構建多元產業平臺體系,構建多元產業板塊發展布局,結合城市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的基礎上,基于城市比較優勢,打造持續動力。將資源型企業與城市高新技術產業園區等專業化服務平臺合作,促進優勢產業提質增效升級。此外,加快建設產業項目集群,形成投資吸引優勢,打通資源配置路徑,合力推動產業體系融合創新,以不斷適應新時代要求。
(四)激活高素質人才資源
激活人才資源,在關鍵技術崗位和服務業領域,吸納具有創新能力、高專業技術水平的復合型人才,充分利用當地高校人才資源,培養地區產業緊缺人才,如信息技術人才、金融保險人才、現代物流人才等;政府應不斷完善人才引進、培養、利用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環境建設,獎勵人才貢獻,有效緩解人才外流現象,為生產性服務業發展和制造業升級提供高素質人力資源保證。
(五)推動消費市場升級
現代企業的經營要以市場需求為中心,因此市場消費需求可以有效拉動產業的發展。通過發掘新的消費需求熱點、拓展新的消費需求領域,推動消費市場的升級,從而以消費需求拉動制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融合互動發展。關注消費需求變化趨勢,可以從健康消費、低碳環保消費、信息技術消費、娛樂消費等新消費熱點,引導消費需求的進一步釋放。依托城市原有的地區優勢和產業優勢,謀劃城市市未來發展的產業根基。
(六)打造良好的互動融合環境
生產性服務業與制造業互動發展的前期階段不能完全依靠市場自然發展,應該適當進行宏觀調控,政府要適當干預,如從戰略的高度對城市未來發展的產業根基進行設計和謀劃。深化政府機構改革,清晰界定部門職能,為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便捷的過程基礎;嚴格政府出資產業資金管理辦法,更好發揮財政資金作用于產業建設融資;建立功能完善、資源共享的公共服務平臺,擴大公共服務平臺的服務范圍,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新模式,鞏固產學研合作網絡耦合的穩定性,引導產業融合發展。
基金項目:大慶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大慶市生產性服務業和制造業互動發展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DSGB2019103。
作者簡介:高翠娟(1981-),女,河北趙縣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產業經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