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農業農村發展問題始終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關注的重點問題。隨著《關于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的正式發布,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貫徹落實,實現“三農”問題科學處理,成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重點。基于此,圍繞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總方針,就如何貫徹落實“四個優先”推進農業農村發展進行了簡要分析,以供參考。
【關鍵詞】農業發展 ?農村發展 ?“四個優先”
中國作為農業大國,農業經濟的優化發展對國民經濟的提升存在重要影響。解決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實現小康社會全面建成目標,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隨著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戰略的提出,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與要求,2019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了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方針與舉措,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擺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優先位置,成為地方工作開展的重中之重。這就需要明確認識“四個優先”,通過貫徹落實“四個優先”推進農業農村發展。
一、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四個優先”的認識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當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成為影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與發展的主要因素。而我國最大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體現“三農”問題上,如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民農村發展不充分。基于此,解決“三農”問題,做好“三農”工作,促進基層黨組織農業農村建設戰斗堡壘作用有效發揮,成為新時代、新時期、新形勢下,地方基層政府關注的重點。而在“三農”工作中,要想將優先發展農業農村落實到實處,加強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與可持續發展,需堅持“四個優先”。所謂“四個優先”是基于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下,圍繞鄉村振興戰略總方針,于2019年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中針對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提出的政策導向。
一是,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強調了基層黨組織在“三農”工作中的戰斗堡壘作用,選優配強基層領導班子,通過多渠道的人才培育,培養造就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工作隊伍,建立激勵機制,在農村留住一批優秀的年輕干部讓他們在“三農”戰線發光發熱,使農業農村發展緊跟時代變化。
二是,優先滿足“三農”要素配置。針對城鄉發展要素不平衡現象,遵守公正、公平、透明原則,將發展要素傾向“三農”,消除城鄉發展要素平等交換、自由流動的體制與機制壁壘,實現農村要素單向流出格局的突破,助力農業農村優化發展。
三是,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任何事物的建設與發展離不開充足資金的支撐,對此在優先發展農業農村時,需在資金投入上給予保障。這就要求政府能夠將公共財政更大的傾向“三農”,金融機構能夠開展更多服務于“三農”建設的業務,使農民發展、農村建設、農業改革具備充足資金支撐。
四是,優先安排“三農”公共服務。在新時期農村農業發展過程中,公共服務水平已經成為影響脫貧致富的重要因素。對此,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建設力度,加快補齊農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建設短板,通過完善與優化農村教育、農村醫療衛生、農村生態文明、農村交通、農村電力等公共服務體系,改善農村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實現農村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文明振興,縮短城鄉發展差距。
二、推進農業農村發展“四個優先”的落實
在優先發展農業農村過程中,要想實現“四個優先”的貫徹落實,以“四個優先”推動農業農村發展進程,需做好以下工作:
(一)干部配置重教育
“黨領導一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特征,也是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可持續發展的最大優勢。在農業農村發展過程中,需加強黨對“三農”工作的有效領導,通過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三農”工作提供政治保障、人力資源保障。而在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過程中,為實現“三農”干部戰斗堡壘作用的充分發揮,需注重教育。就當前“三農”工作實際發展情況來看,三農”干部隊伍中仍存“口頭大于行動”、“微腐敗”、“農村農業改革在形式”等問題。追其原因:一是,部分“三農”干部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意識,基層黨組織對“三農”工作的領導重在管理,而非治理;二是,部分“三農”干部對農村農業發展情況認識不夠,在貫徹落實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原則、要求、政策以及方針時,無法做到因地制宜,出現任務重,見效慢,成果差問題;三是,部分基層黨組織組織紀律渙散,存在利己主義。通過教育,包括理念信仰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廉政教育、專業知識與技能教育等,能夠有效促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念等在基層黨組織建設與發展中的貫徹落實,堅定“三農”干部信仰、強化“三農”干部意識、提升“三農”干部能力、挖掘“三農”干部價值、改善“三農”干部工作風氣、優化“三農”干部工作態度,充分發揮“三農”干部參與“三農”工作的積極性、主動性、創新性,實現“三農”工作廣度與深度的拓展。
(二)要素配置重機制
優先滿足“三農”要素配置的本質在于實現城鄉發展要素的合理流動,改善要素不平衡、不平等交換問題。這就需要從體制機制上入手,通過建立完善且科學的城鄉要素流動體制機制,實現各類發展要素,包括人才要素、資金要素、技術要素、土地要素、科技要素等更準確、更充分、更合理、更科學的流向農業農村發展。在此過程中,地方政府在“鞏固、增強、提升、暢通”方針指導下,加強農村經濟制度建設,以制度進行農民合法權益的保障與維護,為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推進奠定良好基礎。與此同時,以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方針引導下,遵守“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原則,推進農業農村改革,實現農村創新力、發展力的有效激活,增強農村對發展要素的吸引力。此外,充分發揮政府在市場發展中的導向作用,根據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需求,構建符合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需求的政策支撐體系,給予經營主體以土地、財政、資金、保險、稅收、教育培訓等多元化支持,提升農業農村發展綜合實力。
(三)資金投入重整合
農業農村建設與發展項目以公益性項目為主,具備資金投入大、資金投入周期長、效益獲取速度慢等特征。這就需要充分發揮公共財政作用,注重政府財政保障與金融服務保障的有機結合,通過力量整合,實現農業農村發展資金整合,讓資金配置更科學、更準確、更充足。因此,在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中,需注重“整合”,讓錢聚集起來,辦實事、辦大事。
(四)公共服務重優化
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是當前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的重點,在改善農業農村發展短板上存在重要影響。隨著近些年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農村公共服務有所改善,但從整體發展情況來看,仍存在諸多不足,如百分之八十以上農村未建立污水集中處理機制,百分之三十以上農村道路未硬化,入學難、看病難問題仍普遍存在。對此,在優先安排“三農”公共服務時,需從公共服務缺陷、短板入手,采取行之有效措施進行優化,如加強城鄉基礎設置建設的互聯互通,注重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義務教育制度、社會救助制度改革的統籌,促進城鄉公共服務標準的統一。
三、結論
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是一項長期、綜合、復雜的工作,需要在總方針指導下,立足實際情況,從重點、從基礎、從短板出發進行謀劃,真正做到干部配置優先考慮、要素配置優先滿足、資金投入優先保障、公共服務優先安排,從而深化農業農村改革,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目標。
參考文獻:
[1]韓長賦.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 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J].農民科技培訓,2019,(05).
[2]優先發展要把握好哪些關鍵原則——七論農業農村優先發展[J].吉林農業,2019,(04).
[3]韓長賦.全面落實中央農村工作會議部署 ?推動農業農村發展開創新局面[J].時事報告(黨委中心組學習),2019,(01).
作者簡介:謝麗(1974-),女,本科,經濟師,從事農村經濟與統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