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要】企業聯盟的共同配送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配送模式,由多家企業成立配送聯盟,貨物運輸到共同配送中心經統一調度車輛配送,可以有效提高設備設施利用率,對社會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如何聯合多家企業進行專業化的共同配送,形成一個可依賴的共同配送模式是構建城市共同配送體系的關鍵。本文對企業聯盟的共同配送模式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并提出了共同配送系統的架構設計流程。
【關鍵詞】物流配送模式 ?共同配送 ?系統架構設計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人們的消費方式趨于個性化,由此衍生了大量的配送需求,企業和個人對也物流配送成本、質量和時限提出更高要求,單純依靠構建更多物流配送網點,不僅不能夠從根本上解決用戶對物流配送的柔性響應需求,反而會給城市交通環境帶來困擾,影響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同時,重復建設的配送網點,導致社會資源的浪費,增加物流配送成本。
共同配送作為一種高度集約化的配送模式可以很好解決的解決上述問題。聯盟企業通過對配送活動的統一規劃管理,更加合理利用配送車輛,降低配送成本的同時也減少了交通壓力。
二、共同配送模式
(一)共同配送模式的定義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物流術語》中,協同配送(共同配送)是指由多個企業聯合組織實施的配送活動。
也有學者將共同配送定位在貨品供應階段,認為共同配送是指不同的貨主聯合起來將各類產品統一包裝進行自行配送或委托給第三方物流公司進行配送,交至同一個客戶手中。
(二)共同配送模式的分類
根據配送上下流方向,共同配送的類型可分為三類:第一種是不同或同一產業鏈中同一類型物流渠道經整合形成的橫向共同配送;第二種是物流渠道各環節成員形成的縱向共同配送;第三種是物流渠道中某些功能整合后,由第三方物流企業承擔的共同集配。
根據組織模式,共同配送的類型可分為三類:系統優化型,在客戶都可以接受的前提下,配送企業按照各家用戶的要求,對配送活動進行安排;車輛利用型。一是車輛的混載運送,指送貨時盡最大可能只安排一個配送的車輛,將多個貨主的貨物安排在一輛車上,實行貨物混載。二是利用客戶車輛,指通過客戶的車輛對本產品進行配送,客戶的車輛一般是用于零部件、原材料或是半成品的采購;接貨場地共享型,是指多個企業共同聯合起來,共享同一個接貨場地。一般在用戶集中、交通及場地擁擠區域,將多個用戶聯合起來,建立配送的接收點。
三、共同配送體系的架構設計
(1)構建共同配送聯盟。前提是要尋找適合的合作者及適宜的配送對象。了解參加成員企業的物流實際情況,設定一定的進入條件,并且適當考慮區域和功能互補。主要考慮條件有配送區域和范圍、網點數量與分布、運送車輛的特性、配送商品的特性、物流設施狀況、物流系統的獨立性與兼容性等。
(2)建立統一的決策機構。在總體政策和策略上形成共識,并經多方協商在決策上達成統一,是架構共同配送體的關鍵一步。否則會給日后的配送帶來重重混亂與障礙,商品流通將難以協調一致。
建立經紀人代理式企業聯盟作為配送聯盟的決策機構。以第三方經紀人團隊為聯盟的管理主體,經紀人團隊負責聯盟日常運行管理,協調聯盟成員共同完成聯盟任務的新型聯盟模式。該模式下,經紀人團隊能夠憑借自身專業資質,為聯盟成員提供優質信息管理、資源配置及協同管理服務,充分發揮聯盟的規模效應與學習效應。
(3)確立共同配送的主體。結合參與各方的具體情況和意愿,選擇合適群體的配送模式與組織形式,同時明確各參加單位對應的負責部門和運營機構,共同組建結構完善、權責明晰的配送推進主體。
(4)設計共同配送系統。重新整合共同體的項配送業務與物流資源,明確整體服務水平和個別要求,選擇合適各環節的作業方式,配置好開展這些作業所需要的資源,統一退貨、訂發貨等信息傳輸的流程與標準。
(5)系統收支分配。主要是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確定共同配送系統內各類費用的計算、分攤辦法并能進行相應的控制; 二是建立合適的利益分配協調機制。
(6)系統建立和運行。按系統規劃設計的方案投入運營,并同具體的配送業務相結合。
(7)系統評價。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為共同配送的持續改進打下堅實的基礎,確保共同配送順利高效地開展。
參考文獻:
[1]白世貞,汪洋洋.城市共同配送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導刊,2016,(08).
[2]王婧婷. 共同配送中的多方博弈問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學,2014.
[3]孫妙青.城市共同配送模式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