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學敏


【摘要】本文采用癥狀自評量表對江南大學800名學生進行心理測試,對大中城市生源和鄉鎮及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展開研究,結果表明鄉鎮及農村生源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四個因子的得分明顯高于大中城市生源(t=4.732,p<0.01; t=3.756,p<0.01; t=5.107,p<0.01; t=3.617,p<0.01);農村生源中貧困生在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兩個因子的得分明顯高于非貧困生(t=3.817,p<0.01; t=3.652,p<0.01),差異極其顯著,對加強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大學生 ?農村生源 心理健康 比較 癥狀自評量表(SCL-90)
1989年,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提出了關于健康的定義,包括身體的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質、對社會的適應能力三個方面。建國70周年的今天,中國正經歷著社會的巨變和民族的復興,大學生作為我國未來的民族脊梁和行業精英,其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全員育人的核心目標。剛步入大學的學生雖然生理發育已接近成熟,但心理的發育還尚未完全成熟,因心理問題而觸發的失常行為頻頻發生。
一、研究背景
近年來,由家庭關系、人際交往、環境適應、學業壓力、精神緊張等問題引發的心理障礙或精神疾病導致退、休學的同學占到了學生比例的8%,而其中很大的一部門學生群體來自偏遠地區的農村,其心理健康狀況與入學前的心理教育密不可分。因此,從生源的角度研究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對象
在江南大學2018級17個學院的新生中隨機抽樣調查了800名學生,剔除不合格問卷38份,回收有效問卷762份,問卷有效率為95.3%。其中男生317 人,占總人數41.6%, 女生445 人,占總人數58.4%;其中大中城市生源352人, 占總人數46.2%,男生137人,占城市生源總數38.9%,女生215人,占城市生源總數61.1%;鄉鎮及農村410 人,占總人數53.8%,男生180人,占農村生源總數43.9%,女生230人,占農村生源總數56.1%,貧困生267人,占總數65.1%;非貧困143人,占總數34.9%。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群體抽樣調查,利用癥狀自評量表(Symptom Checklist 90)作為測評工具。自評量表共有90個測試題目, 涵蓋了9個因子, 內容涉及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以全體被測大學生各因子得分的均數加一個標準差(x±s)為界值。
(三)統計結果與分析
采用SPSS 11.5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
三、結果與分析
(一)大中城市生源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利用自評量表SCL-90得到的大中城市生源大學生各因子得分情況(見表1)。
(二)鄉鎮及農村生源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
利用自評量表SCL-90得到的鄉鎮及農村生源大學生各因子得分情況(見表2)。
(三)城市與農村生源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比較大中城市生源和鄉鎮及農村生源大學生各因子得分情況,鄉鎮及農村生源在軀體化、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四個因子的得分明顯高于大中城市生源(t=4.732,p<0.01; t=3.756,p<0.01; t=5.107,p<0.01; t=3.617,p<0.01),差異極其顯著;鄉鎮及農村生源在恐怖、偏執兩個因子的得分也高于大中城市生源(t=2.421,p<0.05; t=2.257,p<0.05),差異顯著;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別不大,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四)農村生源大學生中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心理健康狀況比較
比較農村生源大學生中貧困生與非貧困生各因子得分情況,貧困生在人際關系敏感、焦慮兩個因子的得分明顯高于非貧困生(t=3.817,p<0.01; t=3.652,p<0.01),差異極其顯著;貧困生在敵對、偏執兩個因子的得分明顯高于非貧困生(t=2.013,p<0.05; t=2.473,p<0.05),差異顯著;其他各因子得分差別不大,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
四、討論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分析
通過本次的調研分析,大中城市和鄉鎮及城市生源的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均低于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與國內相關研究的結果基本一致。主要因為新生剛從高中步入大學,心理和生理方面尚未完全成熟,面對著身份角色的轉化、學業的壓力、環境的變換、人際關系的問題,很容易產生一系列的心理問題,這也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問題。
(二)鄉鎮及農村生源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概率較大
主要因為農村學生從小生活在農村,生活環境比較閉塞,溝通接觸的人群也有限,人際溝通能力受限,容易出現自卑、偏執、恐懼等心理問題,農村的中小學教育中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又普遍缺失,故而鄉鎮及農村生源大學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概率較大。
(三)農村生源大學生中貧困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概率較大
通過本次的調研分析,貧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非貧困生,主要由于貧困生在步入大學后,經濟狀況和生活水平與非貧困生形成了很大的反差,學生極易出現自卑、敏感等心理問題。因此,農村生源大學生中貧困生存在心理問題的概率較大。
五、改進建議和措施
(一)大學生心理測評和新生心理檔案的構建
心理測評是一種便捷的心理評估策略,可以迅速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并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篩查和干預。在高校構建完善的心理普查體系,對新生進行心理測評并建立新生心理檔案,對測評的結果和數據進行分析,可有效掌握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并及時干預和防御隱性的心理問題。
(二)加強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積極開展活動
結合不同學院的特色、師資力量,在新生群體里組織開展豐富的心理文化活動,以培養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為核心,開展如團體心理輔導、心理文化節、心理競賽等體驗式教育活動,營造健康、積極、樂觀、互動的氛圍,可有效提高學生人際交往、環境適應的能力,拓寬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達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三)落實心理委員制度,建立心理健康協會
在大學校園生活中,與學生接觸最多的就是學生群體本身,選拔同齡人擔任班級的心理委員,有助于促進大學生之間的朋輩心理互助,同學更容易放下內心的防備,展現真實的自我,表達內心的困惑。因此,落實心理委員制度,建立心理健康協會是有效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姚瑩.農村生源大學生就業與創業能力提升路徑研究[J].鄉村科技,2018,(22):56-57.
[2]馬歡歡,李靜一.農村生源大學生的家庭教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探究[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7,(02):148-149.
[3]賈宏汝.城鎮與農村生源大學生心理狀況研究[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6,30(06):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