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同人”一詞已從小眾范圍內傳播開來,成為了一個在日常生活中能聽到的詞匯。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社會公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現行的著作權立法并沒有直接對同人作品的性質作出界定,使其處于著作權保護的灰色區域,缺少相應的規范機制,在涉及侵權與被侵權爭論時面臨諸多問題。因此,本文希望比較同人作品與演繹作品,使人們對于同人作品的法律屬性產生更清晰的認識。
【關鍵詞】同人作品 演繹作品 著作權沖突
近年來,“同人”一詞已從小眾范圍內傳播開來,成為了一個在日常生活中能聽到的詞匯。同人一詞在動漫文化中的含義來自日本,是動漫文化的用詞,指“自創、不受商業影響的自我創作”,或“自主”的創作。對于同人作品,百度百科將其定義為:同人作品指非商業性的,不受商業影響,不以盈利為目的,不在商業平臺發布的由個人或者同人團體(同人社團)創作的作品。百度百科詞條特別注明“同人不僅僅指以原有作品進行二次創作的‘二次同人,由作者自己原創,但是未進行商業運營的作品也屬于同人。”而與此對應的就是“一次同人”也稱“原創同人”。而日文維基百科對“同人作品”的定義是:以商業漫畫中人物設定或其他設定為基礎進行的二次創作。英文維基百科中,同人被譯為“fan fiction”(或fan fic,fanfic,ff等),指“一種由粉絲采用原作品的角色或其他設定進行二次創作,而非由原作本人創作的作品”。可見日文與英文中的“同人”更傾向于僅限“二次同人”的概念。
同人志具備以下特征:第一,一定的獨創性。作品須由原著作者以外的人,在原作基礎上進行二次甚至多次創作,是作者通過腦力及體力勞動產出的智力成果;第二,非商業性。作品在創作時應不以商業使用為目的;第三,作品對原作的依賴性。同人作品必須依附于一個原著,有一定的元素取自原作品;第四,與原作著作權益的相對沖突性。同人作品通常未獲得原作者的同意或授權,并很少正式出版,在著作財產權和著作人身權方面與原作者存在一定的沖突。
同人作品從原作中提取了部分元素(如原作中的人物關系、背景設定等基本素材)但又獨立于原作之外。演繹作品與同人作品都沒有一個明確的具備法律效力的定義,它們同為由其他作品派生出來的作品,都或多或少擁有一定的獨創性,都不享有完全的著作權,且都與原作存在一定的權利沖突。有人把同人作品歸入演繹作品,因為二者都基于原作品,并由原作品之外的人創作。
鄭成思認為演繹作品是原作品衍生出的新作品,包含派生作者的獨創性精神成果在內,但并不改變原作的基本表達形式。戴彬認為演繹作品是指在保持原有作品基本表達的基礎上,增加符合獨創性要求的新表達而形成的作品。演繹作品經常援引著作權法第二節的第十二條來解決與原作的沖突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第十二條規定:“改編、翻譯、注釋、整理已有作品而產生的作品,其著作權由改編、翻譯、注釋、整理人享有,但行使著作權時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權。”表面上來看,在以上四種情形中,同人作品似乎應歸入改編作品。然而,改編作品的辨別標準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只改變原作品的表達形式或用途,并不改變原作品的主要內容”,而同人作品往往拆分、重構原作品,或者只提取原作的部分元素,改變原作品的主要內容,服務于新的故事架構。由此可見,同人作品不符合我國著作權法中“演繹作品”四種情況的任何一種。
由此可見,演繹類作品與同人作品仍有一定的區別:首先,演繹作品更注重于原作的翻譯及改編(如小說改編為影視劇)等,而同人作品不包含翻譯及影視改編,但擁有其他獨創性因素。其次,演繹作品強調維持原作的思路不變,而同人作品常會改變原作故事發展的模式、世界觀甚至是主題思想。
筆者認為,同人作品與演繹作品二者之間為交叉關系,即二者有部分重合之處。有學者將同人作品分為“非演繹類同人作品”與“演繹類同人作品”,前者是指同人作品中原作情節和結構已經基本消失、作品中借用原作量較少的情況,而后者即處于同人作品與演繹作品的重合之處。非演繹類同人作品發生侵權的可能性較小,因此其合法性自然毋庸置疑。容易引發爭議的是演繹類同人作品,有可能與著作權發生沖突。對于一些原著仍在著作權法保護期內的作品,作為演繹類同人作品的作者在未獲得原著作者許可的情況下進行同人創作,并用于商業用途,就有可能產生侵權。
參考文獻:
[1]鄭成思.知識產權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2]戴彬.演繹作品著作權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0.
[3]王星宇.同人志的著作權問題研究[D].上海:華東政法大學,2015.
[4]韓沁遠. 同人作品的著作權分析[J]. 河南: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
[5]王然. 論同人作品的商業化路徑探析[D]. 湖北:華中師范大學,2016.
作者簡介:吳妍合(1994-),女,浙江溫州人,上海大學法學院2017級法律(非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知識產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