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莉 汪清梅

摘要:財務共享服務作為一種新的財務管理模式,可幫助企業將內部核算職能整合到一個獨立的中心,以達到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的目標。文章分析了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成效與存在的問題,針對財會人員的轉型問題,提出了用高職生替代共享服務中心操作員的建議,擬解決財務共享中心的人才流失等問題。
關鍵詞:財務共享中心;轉型;高職財會專業;人才培養再定位
隨著互聯網等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一種全新的集團企業財務管理模式----財務共享服務中心(Financial Shared Service Centre,簡稱FSSC)在國內外猶如雨后春筍一般不斷涌現。自20世紀80年代初,福特公司在歐洲成立第一家財務共享服務中心以來,越來越多的集團企業開始實施財務共享服務,根據英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調查,迄今為止已有超過80%的世界500強企業已經將共同的、簡單的、重復的財務業務集中到集團的FSSC。
2005年中興、華為等中國公司為管控眾多的海外項目,逐步引入財務共享服務管理模式,紛紛成立FSSC。隨著我國企業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兼并重組,企業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不斷推進,大型企業集團如寶武集團、中車集團等不斷涌現,其規模不斷增大、產業鏈延伸、內部業務流程日趨復雜、財務管理成本不斷提升,財務風險也日益增加等。建立財務共享中心則可以有效解決這些問題,成為集團企業財務管理的有效手段與必然趨勢。近年來,在“一帶一路”等國家倡議的引導和國家對集團企業的信息化要求下,財務共享服務在我國大中型集團公司之中被廣泛推廣與應用,成為實施企業發展戰略、提高核心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之一。
一、財務共享服務的成效
作為一種新的財務管理模式,FSSC通過對財務人員、技術和流程的重新整合,以企業發展戰略為起點,以財務價值提升為目標,將大部分財務人員從繁雜的核算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之參與到業務部門的經營管理中,為企業的戰略決策和日常經營等提供重要的財務支持,并取得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管控風險等巨大成效。
段培陽等通過對部分典型案例的研究分析認為:國內集團企業實施財務共享服務達到了控制財務風險、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和財務決策支持能力的目的,為后續企業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提供了借鑒與參考[1]。金蓮花等對23家企業集團分析并認為:在我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起到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競爭力的積極作用[2]。趙曉鈴等分析發現:財務共享服務使中興通訊財務處理效率提高,財務處理成本降低,資金管理集中度較高,并且對資金活動的控制是有效的[3]。
(一)規范財務管理流程,提高財務處理效率
FSSC通過對企業所有財務處理流程的集中梳理、風險的合理性控制和有效性的全面檢驗后,將大量日常工作如費用報銷、日常支付、物資采購、往來款項、會計報表等集中化、標準化、流程化處理,同時充分利用信息化技術,實行線上數據或單據傳輸、無紙化審核等,真正做到信息多跑路,員工少跑腿。FSSC在處理日常財務工作時比傳統方式流程更為透明和規范,也有效提高了企業財務處理效率。
(二)降低人工成本,優化人力資源配置
FSSC將集團企業大部分財務業務線上化,一方面將各子公司的分散財務會計業務集中化,總的工作量并不增加,但同類財務核算人員數量卻可以大大減少,從而降低了人工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工作流程的標準化、操作簡單化,可大幅降低了操作人員的學歷和經驗要求,從而避免了原來人力資源的浪費。另外,將FSSC設立在一般在人工成本較低的地區,這也是很多中國企業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降低成本的出發點之一。
同時,FSSC可將部分高素質的財務人員從簡單重復的核算工作中解脫出來,使其能集中時間精力,為企業戰略發展和經營管理提供財務決策和預測支持,促進了人力資源的合理配置。
(三)實時提供多維度數據,提升財務信息價值
FSSC通過網絡技術手段,將集團企業的分散財務數據實時集中和數據重組,突破了傳統財務數據地域限制,解決了數據相對滯后的困境。而數據集中和重組不僅能提供了多維度信息,而且能將財務信息從事后靜態核算轉變為事前財務預測和事中動態核算,可實現風險控制,從而提升了財務信息的價值。另外,財務數據挖掘、人工智能技術等已經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關注。未來在經過數據清洗和整合后,從海量財務數據中尋找和發現隱含、未知、潛在有用的信息,然后根據這些信息發現關聯性規律,并做出重要財務決策,將成為提升財務信息價值的重要途徑。
(四)發揮財務決策支持作用,提升企業競爭力
FSSC在提升企業會計處理效率的同時,促使財務業務向管理服務轉型。一方面,由于重新設置和各級業務部門緊密結合的管理崗位,深度參與了企業各項經濟活動,實現財務與業務的無縫對接,可提供實時準確的會計信息,促進了各層級部門發揮財務決策支持作用。另一方面,部分財務人員在利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報告評估、預算分析、資金成本控制、戰略風險管理、企業價值評估等深層次的財務工作,可推動公司從核算控制向價值管理的戰略轉變,真正實現財務管理的功能和目標,提升了企業財務管理水平,助力企業發展戰略的實現,提高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二、財務共享服務存在的問題
集團企業在財務共享服務的實施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困惑。何瑛等通過實證研究認為:不同的關鍵因素對財務共享服務的價值的影響程度不同[2-4]。許漢友等通過實證研究發現:我國企業的FSSC實踐存在著規模效率未能充分發揮、行業發展不均衡、FSSC發展整體上進入弱退步期等問題[2-4]。問題可以歸納為以下幾點。
(一)信息化建設任務增加,導致固定成本上升
FSSC是集團企業管理模式的重大變革,企業將不僅面臨信息化建設任務增加,而且與之相關的信息管理成本也大大提高。一方面FSSC信息平臺的建設與數據的存儲等需要額外的費用;另一方面,為保障信息系統穩定運行和數據安全,還需要增加專人負責管理和維護,也導致人力成本上升。
(二)財務數據存在失真泄露等風險,帶來信息安全威脅
FSSC信息系統平臺呈現多系統、多端口、開放等特點。FSSC建立初,系統登錄與修改、數據的接口和標準不統一、職責不清等,都會產生原始數據準確性和完整性不夠的問題,造成FSSC數據失真和泄露,增加核算風險,會給企業的穩定經營等造成不利的影響。
(三)FSSC部分工作簡單枯燥,導致人員流動性高
FSSC對操作人員學歷與經驗要求不高,只需按照業務流程進行標準化操作即可。大部分工作依賴系統直接完成,工作內容相對簡單固定,長期大量的重復勞動,使得員工易產生枯燥疲憊的感覺,很難從工作中全面掌握財務知識,能力也很難提升,這些降低了財務人員工作的含金量,造成FSSC員工流動性較高。
三、傳統財務人員的轉型
隨著財務共享服務中心FSSC的建立,集團企業的財務組織機構和職能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財務人員的分流和轉型則勢在必行。國家會計學院袁緒民等對財務人員現狀分析的基礎上,總結出財務人員轉型的一個縱向路徑(財務與風險管理人員),兩個橫向路徑(FSSC人員和業務財務人員)[7]。唐勇等結合海爾集團和中興通訊財務共享服務案例,為企業財務人員設計了戰略財務、業務財務和共享財務三種轉型方向[8]。按照上述普遍接受的觀點,可將傳統財務人員的轉型出路及要求歸納為如圖1所示內容。
按照工作性質,共享財務人員則可分為操作人員、技術人員和運營管理者三種類型。操作人員是FSSC具體業務的執行者,其職責是按已有的標準流程完成各類財務操作。對于操作人員,其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的要求不必太高,只需掌握財務基本知識和計算機基本應用能力,以及準確無誤按照標準和流程實施操作的素養。技術人員是FSSC財務工作的骨干。對技術人員的要求是既能實現共享財務工作的標準化和流程化,又能完成成本控制和風險管理。在FSSC技術人員不可代替。運營管理者主要負責FSSC的日常運營與管理。其不僅需要具有較為全面的財務會計基礎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還需要具有團隊溝通、協調、組織等綜合技能。
傳統財務人員可以通過學習新知識、參加培訓和進修等多種方式重新融入FSSC,逐步適應新崗位,順利實現轉型。
四、高職會計專業人才培養再定位
隨著大數據及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傳統會計核算工作由于程序固定、重復率高,其崗位存在被計算機取代的風險,而集團企業主動變革管理模式,建立FSSC,使財務部門的職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原有財務人員也面臨調整轉型等問題。作為基礎會計人才的生產者,高職院校應認真研究財務共享服務這一新的管理現象及由此產生對人員需求的變化,從而適應市場變化,主動調整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改革人才培養方案。
(一)重新定位高職財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FSSC的建立,傳統財務人員轉型已不可避免。但根據北京國家會計學院對于大中型企業財務負責人的調查顯示,目前企業財務人員普遍存在對于轉入FSSC的心理恐懼。財務人員擔心的是:一是丟失工作機會;二是由于工作簡單可能會被減薪。袁緒民等根據對海爾集團和中興集團等企業的實際研究發現:FSSC需要的財務核算人員將僅為原各業務單位財務核算人員總數的三分之一左右,而且大部分財務人員只需要略懂財務會計基礎知識和掌握財務分析技能。財務人員的轉型困惑問題確實存在,尚有待深入研究。
目前高職院校財會類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是中小微企業的基層財務人員,畢業生基本上不可能到大型企業集團工作。但隨著FSSC的出現以及由此帶來的會計人才崗位變化,企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大型集團企業的用人標準越來越實際,上述現有財會專業本科生擔心的轉型問題,恰恰卻是高職生的優勢所在。和財會專業本科生相比,高職生現在突然得到去大型企業FCCS工作的機會,會倍加珍惜這個機會,積極性和穩定性都比較高,操作技能強使其和操作員崗位更匹配。根據圖1中對共享中心人員的要求,今后可以將高職財會專業的畢業生定位于財務共享中心的操作員,上升通道為技術員和運營管理人員。為此,高職院校應積極適應培養目標的改變,不斷更新現有實踐教學條件,努力探索財會專業人才培養的新模式。
(二)改革人才培養課程體系
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必然會帶來財會專業人才培養體系的變革。首先要對FCCS崗位詳細分析,將FCCS所處理的財務業務歸納分類。通過總結,財務工作主要為財務核算和基礎財務分析。財務核算一般包括應收、應付賬款、費用報銷、明細賬管理與總賬等,核算工作基本通過計算機操作完成。財務分析主要利用計算機軟件,對財務報表等原始財務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其次,根據崗位內容安排相應課程實現知識能力的培養。除傳統核算能力課程外,數據分析處理課程是當前財會專業人才培養必不可少的。
(三)強化培養計算機應用能力
隨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財會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重新定位,計算機應用能力的強化培養尤為重要。共享財務服務背景下,除了要強化培養學生的計算機基本操作技能外,還需要進一步熟悉財務共享服務信息處理平臺,掌握財務數據分析、數據可視化等計算機軟件等。另外,利用數據挖掘等計算機技術,挖掘企業數據的內在價值,為企業發展提供財務數據支撐,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將成為優秀學生的標簽。
(四)注重學生綜合職業素質養成
在對企業開展的調研中,幾乎所有企業強調了人才的綜合職業素質。因此,職業學院在培養學生專業技能的同時,應更加注重學生綜合職業素質的養成。財會等專業人才的綜合職業素質要特別注重誠實守信、遵紀守法、忠于企業等職業操守和溝通、表達等能力的養成。隨著財務機器人的問世以及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財稅法律法規不斷更新,要求財會人員學習掌握新知識和新技能,終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已變得極為迫切。
互聯網等信息技術促使財務共享中心迅速發展,帶來的成效不言而喻,但也存在著傳統財會人員不穩定和轉型困惑,這給高職財會專業人才培養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參考文獻:
[1]段培陽.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案例分析與研究[J].新會計,2009 (9):28-31.
[2]金蓮花,王華.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應用效果研究[J].會計之友,2016 (5):21-24.
[3]趙曉鈴,丘云琳.集團財務共享服務模式的效益分析——以中興通訊為例[J].會計之友,2014 (22):61-65.
[4]陸培利.探究財務共享服務中心的績效管理及評估[J].財會學習,2016 (10):43-43.
[5]許漢友,姜亞琳,徐香.基于DEA的我國集團公司財務共享服務實施效率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7,32 (5):74-84.
[6]何瑛,周訪.我國企業集團實施財務共享服務的關鍵因素的實證研究[J].會計研究,2013 (10):59-66.
[7]袁緒民,陳琦,張黎群.財務共享服務下財務人員的轉型出路[J].財會月刊(上),2014 (2):22-23.
[8]唐勇.財務共享服務下傳統財務人員的轉型[J].財會月刊(上),2015 (7):1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