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冰



摘 要:1958年,首都博物館入藏了明御馬監總理太監張赟墓出土的5件套文物,該墓發掘于北京海淀魏公村民族學院旁工地,發掘和出土情況未被公布。文章對這批文物進行了簡要整理及初步研究。
關鍵詞:太監墓;墓志;玉帶板;帽正;白釉瓶;石寶座
1 張赟生平簡介
張赟,別號張玉橋,出生日期不詳,萬歷壬寅年(1602)去世。自幼聰穎異常,嘉靖壬寅年(1542)進入內書館讀書。嘉靖丁未年(1547),被選入御馬監寫字。隆慶己巳年(1569),升為御馬監典薄僉押太監,負責草欄草場的公文處理和管事。隆慶壬寅年(1572),被賞賜蟒衣。萬歷辛巳年(1581),因其忠勤卓著、嚴謹正直,深得萬歷帝喜歡,恩賜玉帶,為御馬監總理太監。
2 出土文物概況及思考
根據目前資料,該墓的發掘和出土信息不足。墓志記載:“公之壽域于西直關外香山鄉鎮國寺之旨棲神之吉壤也。”《析津志輯佚·河閘橋梁》記載“西寺。白玉石橋,在護國仁王寺南”,即現在的魏公村白石橋區域。
目前,館藏該墓出土文物5件套,其中墓志1件套,玉器2件套,瓷器1件套,石刻1件套。
2.1 墓志
張赟墓志1合2件(圖1),分別為志蓋和志底。兩者均為方形,大小相同。均長63.5厘米,寬63.5厘米,厚9.5厘米。志蓋為篆字,分為4行,每行4字。內容為“皇明御馬監總理太監玉橋張公墓志銘”。志底為楷書,共18行(圖2)。首題為“皇明御馬監總理太監玉橋張公墓志銘”。陳遇文撰。墓志錄文見附錄。
2.2 玉器類
2.2.1 明青玉透雕凌霄花紋玉帶板
此玉帶板一套18件,最大長8.6厘米、寬3厘米,最小長1.8厘米、寬3厘米。青玉質,色溫潤,入土浸蝕后多數呈灰色質地,有姜黃色光亮,背面有銅銹。正面用鏤雕、雙徹技法琢刻深凹齒狀細葉、細長花蕾,以不規則的淺陰刻線示花葉脈絡紋,背面平光。凌霄花由如意云頭狀的花瓣、帶齒邊的葉子和長長的花柄組成,花和花葉相互纏繞對應,粗獷豪放,周圍有邊框,是典型的明代玉帶板風格(圖3)。
凌霄花紋飾的玉器,出土文物較少。江西省南城縣岳口公社游家港大隊女冠山明益定王朱由木次妃黃氏墓出土的凌霄花紋玉帶板(圖4),整體造型與此件相似,花柄彎曲,花的脈絡由淺陰線劃刻,相較此件,更為簡單粗獷。
首都博物館館藏有一件清代黑舍里氏墓出土的元代白玉凌霄花飾件(圖5),寬12.8厘米,高7.4厘米,是目前北京地區出土的唯一一件凌霄花紋飾的嵌飾。玉質溫潤潔白,正面是由四朵并蒂而開的凌霄花組成,背面平素無紋。花朵厚而粗放,飽滿豐腴。該件玉器造型簡練粗放,紋飾生動形象。
由此可見,玉器中的凌霄花卉題材是一個常見的裝飾題材,多以花葉纏繞形式出現。太監張赟墓出土的帶板,數量為18件,并非整套,有所缺,缺失的可能性有很多,無法考證。墓志中提到“因公忠勤茂著出入端方以悅圣心特恩玉帶”。可見,此件出土的凌霄花玉帶板應該是御賜之物,是墓主人佩戴和珍視之物,成為墓主人陪葬之物,也彰顯了太監張赟的重要地位。
2.2.2 明青玉素帽正
此件帽正長2厘米,寬2.4厘米。青玉質地。素面方形帽正,背面有2個鼻穿孔。帽正,又叫帽準,屬于帽子上的裝飾物。多以玉石、翡翠、瑪瑙等材料制成,有圓形、方形、多邊形等,鉆孔后縫綴在帽子前端。帽正跟瓜皮帽有很大關系,明清的時候瓜皮帽很流行,所以帽正很時興。這是一種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此件應該是墓主人日常佩戴之物(圖6)。
2.3 瓷器類
明白釉罐(圖7),高10.5厘米,口徑7.7厘米,圓口,折沿,短頸,鼓腹,深弧腹至底內斂,圈足。足部露胎,邊緣有刮胎痕跡。通體施白釉,釉質較厚。器身有黑釉點和窯結點,為研究明代陶瓷制造工藝及審美特征提供了實物資料。明代白瓷可用于賞賜和饋贈。《楊文敏公集》記載:“賜公端硯,御用筆墨及白磁酒器,茶鐘,瓶罐,香爐之類。”宣德之后,青花制作昌盛,多為日常飲食實用器物。白瓷的祭祀功能逐漸占主要地位。《大明會典》記載:“嘉靖九年,定四陵瓷器,圓丘青色,方丘黃色,日壇赤色,月壇白色,行江西饒州府如式燒解。”此件白釉罐,使用痕跡較少,可推測其為祭祀用具。
2.4 磚石類
明石寶座(圖8),高16厘米,長32厘米,寬16厘米。體量較小,但其特征明顯。座上呈三圍式,素面無裝飾。座底部邊沿石雕邊緣裝飾簡單線條。雙足,足前部裝飾獸足紋樣。整體簡單粗獷。按照我國古代禮制,在陵墓的一定部位放置不同數量和形制的石雕,可以顯示死者生前的地位和尊嚴。目前,對于張赟墓發掘資料匱乏,館藏的這件石寶座作為其墓室陪葬設施的一部分,是其墓葬資料的重要補充。
3 總結
墓志中提到“公歷事三朝衣至蟒帶至玉壽至耆”,可見太監張赟歷經嘉靖、隆慶和萬歷三朝,壽終正寢,恪盡職守,被賜著蟒衣和佩玉帶,享一生榮耀。太監張赟墓中出土的文物正是其榮耀一生的真實寫照。目前可查的太監張赟的史料記載內容較少,此墓出土的文物信息是其生平事跡的重要補充,亦是對于明代宦官等方面研究的不可或缺的物證資料。■
附:墓志錄文
皇明御馬監總理太監玉橋張公墓志銘
賜進士出身河南道監察御史岐岡陳遇文撰
蓋人之修短雖不能齊殆未免同歸于書所以古人
為身后之具予曰張公世居順天府大興縣名族人
也父諱珍母蔡氏昆玉三公其季也諱赟別號玉橋
自幼穎悟異常有從龍之相嘉靖壬寅以才秀進入
內庭與司禮鮑公為名下
內書館讀書丁未撥御馬監寫字隆慶巳巳歷升典薄
僉押太監草欄管事壬申
賞蟒衣萬歷辛巳因公忠勤茂著出入端方以悅
圣心特恩玉帶本監總理正宜享福之際壬寅忽疾終于
正寢公歷事
三朝衣至蟒帶至玉壽至耆始終之美矣公之壽域于西
直關外香山鄉鎮國寺之旨棲神之吉壤也
銘曰
惟我張公? 海宇升平? 侍親克孝
侍君克忠? 寬仁厚德? 贍及宗親
勒名載德? 生死芳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