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夏秋
【摘要】納蘭性德被評價為滿洲王朝的第一位詩人,王維稱贊他是“北宋王朝以來唯一的詩人”。他的詩才真正懂得愛情深厚、誠實、富有意義和讓人感動。納蘭的詞分為愛、友情和邊境要塞等。他擁有濃厚的漢文化,以及滿洲人的天真和樸素,其品質勝于文章,歷史勝于文章,他的文章狂野又溫文爾雅,他是一位紳士。從納蘭的詞寫作主題和情感特點出發,他分析了各種各樣的情感,他的情感確實是最純粹的、最好的,充滿氣質和精神的領域。他是清王朝的第一個詞人。其原因在于他富有情感的作品以及他的人格魅力。幾百年后,當人們想起這位詞人時,他們還是被他的才能和個性所吸引。
【關鍵詞】納蘭詞;情感;探究
納蘭的老師是徐乾學,他的才能和創意與著名教師的指導相結合,為他的詩歌成就做出了貢獻。因為他的氣質是高貴的,所以他的詩詞是在“高貴”中誕生的,但不是驕傲的,而是以無限的感情產生的。就主題而言,納蘭最大的功績無疑是愛情詞,其中追亡詞更是感情動人。還有關于風景和寫物的詞都具有他的個人特征。在納蘭的詞中,他所表達的感情只能用心才能從中感受到。
一、人生若只如初見——愛情詞
納蘭的愛情詞,是他的性格和心情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使得當人們談到納蘭時,最初的反應是他的愛情詞,他們把他看作愛情深厚的公子。他是一個純真真摯的愛情詮釋者,他經歷了三次永恒的愛情誓言,也使得他獲得了獨特的洞察力。納蘭在他人生中遇到的三位女性,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點。兒時的情人是簡樸而聰明的表妹,高潔而淑德的盧氏,南國慧心女子沈宛,使他多次感受到深厚的感情。他把這些情感融入自己的詩詞中,用語言表達了他的深厚感情。誰念西風獨自涼,蕭蕭黃葉閉疏窗。西風對誰來說都是一樣的,誰也不是特別的人,但是在納蘭的眼里,這份清涼只有他一個人,他才能理解它的苦味。納蘭擁有卓越的家庭背景和驚人的才能。但是,當他對他的職業感到失落的時候,只有他一個人能分擔他的憂慮,那個人是他的妻子盧氏。但是,納蘭的詩不僅只是感傷的表現,也有喜悅和愛的場面。如《浣溪沙》中“紫玉釵斜燈影背,紅綿粉冷枕函邊。當情感強烈時,兩人獨自相處描繪著盧氏的美麗,反映著納蘭對珍惜的妻子無限的愛。納蘭多情但不濫情。但是在現代很多悲傷的文學中,納蘭總是將悲傷和孤獨作為伴隨,悲傷而溫柔的描繪風景。但是,在我看來,即使有悲傷,失去愛人的絕望和悲傷,也是普通人的反應。但其實,他為了表現自己的感情和欲望而使用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和要求。
二、然諾重,君須記——友情詞
康熙二十一年,皇帝決定讓軍人們平息混亂,祭奠祖墳,作為保鏢陪同的納蘭需要守護皇帝的安全。通過山海關的時候寫了這首歌《長相思》。納蘭在這個時刻,非常想念家鄉,此時的詞表達了一種無奈之情。同時,也反映了有趣的文化的想法。故園無此聲,很明顯,他把北京看作是他的故鄉,實際上,對于滿洲人納蘭來說,他的故鄉不是中央平原,而是“山與水”、“風與雪”的“榆關那畔””。雖然整個詞匯不是思鄉,但是所有的詞匯都包含著對故鄉的親切和感情。事實上,這種行為違反了清王朝的基本國家政策,與八旗子弟堅持傳統的要求不一致。但是,幸運的是,納蘭擁有騎馬和射擊的優異能力,沒有放棄傳統以外的習慣,同時他的身份高貴,達官顯貴們只能服從。因此,納蘭與漢人融為一體的事我們很明白。在他的心中,他深深地愛著這片土地,接受了漢文化,深深地愛著這些。作為滿洲王室的親人,他沒有感覺到與漢人的距離和差異。這從他結交了許多漢友的事實可以看出。在約會方面,他最突出的特點是他的朋友是優秀的,但卻無法成為功名之人,,這些都不會取悅讓世俗人、他對人的生活上很大的幫助,更重要的是他會高度評價和珍惜他的才能。
三、今古河山無定據——邊塞詞
今古河山無定據,畫角聲中,牧馬頻來去。滿目荒涼誰可語,西風吹老丹楓樹。納蘭性德《蝶戀花·今古河山無定據》。開頭一句話,雄偉的低落氣勢,雄偉的勢頭所帶來的是這片古代土地“自然”的這一時性,而結尾意圖讓感情的沉浮讓人覺得為了愛人總是產生無力感。所有風景語言是愛的語言,荒廢的塞外側面突出了納蘭的感情。為了壓制納蘭一族的力量,是皇帝康熙的內心的訴說,納蘭在紫禁城被監禁。當然,包括皇帝康熙在內,是壓制納蘭最高的力量。對于高傲和孤獨納蘭,他都給予很高的評價,他很重視這個朋友,所以他把自己的內心世界放在他身邊,也為了保持力量的平衡。
四、總結
納蘭的詞,總是有憂郁和無奈,但這并不像他那深沉的感情那么悲傷。他是位居高位的天才,不過,沒有紈绔之氣。他所擁有的是對愛、朋友、以及自由生活的憧憬。他把這些豐富的感情注入他的詞里。我們可以從他的話語中感受到那樣豐富的角色和溢出的感情。數百年后的今天,納蘭的語言和精神也值得去描繪。畢竟,只有以真實的感情創作出來的作品,才值得仔細閱讀。通過研究納蘭的詞,可以從充滿氣性的靈魂中感受到真正的感情和溫柔的性格。
參考文獻:
[1]初廣霏.成就納蘭詞的必然性與偶然性[J].青年文學家,2014(17):66-66.
[2]安奇賢.儒家文化與納蘭詞的生命興亡意識探究[J].甘肅高師學報,2017(11):10-13.
[3]伍寶娟.試析納蘭詞中的殘缺意象[J].河北民族師范學院學報,2010,30(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