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輝琴
摘要:增值稅改革后,社會各界都非常關心企業享受的紅利到底有多少,本文通過建模的方式,對比稅率調整過程中企業履行不同稅率時企業的經營情況,剖析稅率降低對企業的影響,尋求企業真正享受的增值稅改革紅利。
關鍵詞:增值稅;稅率;紅利
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進增值稅實質性減稅,近日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海關總署聯合發布2019年第39號公告,公告中針對特定行業或商品的條款,例如,納稅人購進國內旅客運輸服務進項稅額允許從銷項稅額中抵扣、農產品進項稅額抵扣、出口(離境)退稅率調整、不動產抵扣、旅客運輸服務抵扣、加計抵減計算等,這些改革紅利是可以看得見,摸得著的。但是,最為引人注目的降稅條款,2019年4月1日起增值稅進行改革,增值稅一般納稅人(以下稱納稅人)發生增值稅應稅銷售行為或者進口貨物,原適用16%稅率的,稅率調整為13%;原適用10%稅率的,稅率調整為9%。降稅紅利讓很多企業有點霧里看花的感覺。感覺應該在這次降稅改革中得到了實惠,可是再看看報表,企業利潤也沒有什么特別的變化。企業、稅務、財政等社會各界都非常關心企業在這次改革中真正得到的紅利。
絕大部分企業在降稅后都會下調商品售價,即使處于供應鏈末端的直銷或商業企業有較強的自主定價權,也會因為同類商品的降價而下調價格。絕大部分企業都處于供應鏈中的中間企業,在公告下發后,都會收到下游企業的調價通知:為保證雙方利益不受影響,保持不含稅價不變,含稅價調整為:原含稅價/1.16*1.13或原含稅價/1.1*1.09。
為方便比較,我們建立了一個簡單的企業數據模型,對調價前后企業的財務狀況進行分析對比,尋找稅率調整對企業的影響。為方便計算,將所有與稅率調整相關的成本費用都簡單納入原材料中計算,與稅率調整無關的其他相關成本費用不會因為稅率調整而變化,模型中簡單作為零考慮。模型財務數據如下:企業材料不含稅采購成本是100元,商品不含稅售價是120元,原來適用16%的增值稅稅率,企業的進項稅額為:100×0.16=16元,銷項稅額為:120×0.16=19.2元,實際進項抵扣后,企業的應納稅額為:19.2-16=3.2元。實際利潤為:120-100=20元。企業付出的現金為:100*1.16(購貨款) + 3.2 (納稅款) =119.2元,收到的現金:120*1.16=139.2元,現金增加:139.2-119.2 =20元。
假如上游企業和本企業都采用同種方法下調產品價格,則降價后,企業的財務狀況將變如下,材料不含稅采購成本還是100元,商品不含稅售價還是120元,適用13%增值稅率,原材料含稅進價由原來100*1.16=116元,調整為100*1.13=113元,含稅售價由原來120*1.16 =139.2元,調整為120*1.13=135.6元。企業的進項稅額為:100×0.13=13元,銷項稅額為:120×0.13=15.6元,實際進項抵扣后,企業的應納稅額為:15.6-13= 2.6元。實際利潤為:120-100=20元。企業付出的現金為:100*1.13(購貨款)+2.6(納稅款) =115.6元,收到的現金:120*1.13=135.6元,現金增加:135.6-115.6=20元。
假如上游企業只愿執行原合同并開具16%發票,本企業按此方法下調價格,企業的財務狀況將變為:材料不含稅采購成本是100元,商品不含稅售價是120元,原材料含稅進價100*1.16=116保持不變,含稅售價由原來120*1.16=139.2元,調整為:120*1.13=135.6元。購進適用16%增值稅率,銷售適用13%增值稅率,企業的進項稅額是100×0.16=16元,銷項稅額為:120×0.13=15.6元,實際進項抵扣后,企業的應納稅額為:15.6-16=-0.4元。實際利潤為:120-100=20元。企業付出的現金為:100*1.16(購貨款)+(-0.4)(納稅款)=115.6元,收到的現金為:120*1.13=135.6元,現金增加為:135.6-115.6=20元。
對比上述交易的成本、利潤、應納稅額、現金流,不難發現,首先,企業購買的原材料沒有便宜。公告調整的只是稅率,稅率變化只影響價外稅,與不含價格沒有任何關系,企業購買的原材料成本不會因為降稅發生變化。其次,不管企業執行變更前的合同還是執行變更后的合同,除了現金流有所不一樣,企業盈利能力沒有變化。
我們不得不重新思索,這次全面降稅改革,應該惠及千萬普通企業。那我們究竟能獲得什么改革紅利呢?
第一、稅率降低后,企業將少交了本企業增值部分的增值稅,每一個企業的稅負都有不同程度的降低。模型中稅率調整前,企業的稅負為:3.2/120 *100%=2.67%,如果上游企業同種方法調價,則降價后,企業的稅負為:2.6/120 *100%=2.17%,如果上游企業只愿執行原合同并開具16%發票,則降價后企業的稅負為:(-0.4)/120*100%=-0.33%,這只是特殊時期的表現,不能代表企業長期的稅負,稅率調整的過渡期以后,企業的稅負還會還原為正常值2.17%。通過降價前后企業稅負比較,降低了企業稅負0.5%,這部分降低的稅負即為本企業增值部分的增值稅:(120-100)*(16%-13%)/120=0.5%。這種稅負的降低與企業的盈利能力沒有任何關系,只是改善了企業的現金流。另外因為應納稅額的減少,城建稅及附加也會有相應的降低,但影響極其微小,對企業的利潤指標沒有太大的影響。
第二、進一步增強了議價能力強的企業的盈利能力。
1.稅率調整后,含稅價格降低多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企業的議價能力。如果所銷售的商品有較強壟斷能力,或者購買材料時對材料價格有較強的市場影響力,企業在交易過程中的議價能力較強,則在這次降稅過程中,有較強的話語權,可因此榨取上下游企業的一部分利潤。增強了議價能力強的企業的盈利能力。
2.如果企業本來就是小微企業,在市場交易過程中沒有什么話語權,可能會因為這次增值稅的降稅改革而受到不小的傷害。盈利能力不但沒有得到什么改善,反而會因為市場影響強的企業的壓榨,縮小了其利潤空間,從而誤傷了小微企業利益。
第三、商品價格的普遍下調,廣大消費者購買力增強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會得到提高,企業的產品銷售數量變大,從而改善企業的盈利能力。首先,稅率下調后,最終的商品會全面的下調銷售價格,消費者的購買力會得到很大提高,生活水平相應會得到極大的提高,社會滿意度會也會提高。其次,購買力增強后,進一步拉動了內需,企業的產品銷售量變大,企業的盈利能力也會因此得到較大程度的提高,減稅紅利通過這種方式公平地惠及每個消費者、每個企業,這才是國家增值稅改革的初衷。
參考文獻:
[1]財政部稅務總局海關總署關于深化增值稅改革有關政策的公告.2019年第39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