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希雙
摘? ? 要:風景園林是一門綜合運用科學與藝術手段,營造健康、優美的人居環境的學科,文章探討了風景園林文化自信的內涵、面臨的問題及成因,解讀了風景園林文化自信建設的必要性,在分析風景園林文化自信建設歷史機遇的基礎上倡導大力開展風景園林文化自信建設。
關鍵詞:風景園林;文化自信;建設
1? 引言
有著悠久歷史的園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風景園林文化自信培育不但是我國文化自信整體建設的一部分,對于風景園林行業發展、民眾人居環境改善亦有重要作用。
2? 風景園林屬性特征
2.1? 風景園林的自然生態屬性
風景園林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圍內通過對5大要素的組織與處理來營造優美的人居環境,其規劃設計無論是通過改造自然或模擬自然環境進行室外游憩環境建設,首先都需要根據地域范圍內的地形、土壤、水文、氣候的特點來綜合考慮植物、建筑等5大要素的關系,這是風景園林最基本的自然屬性。其次,在自然屬性的基礎上,強化因地制宜的基本思想,合理選用搭配植物發揮風景園林的生態功能。
2.2? 風景園林的社會屬性
風景園林的社會屬性體現在其是休閑游憩空間,為人們提供休閑娛樂、社會活動的場所,尤其是庭園空間、各類城市公園綠地都是人們休閑、進行室外活動的主要地方。同時,風景園林空間還是科普文化教育的重要場所,如動物園、植物園等。
2.3? 風景園林的文化屬性
風景園林的文化屬性首先體現在其是經濟尤其是精神文明發展的產物。其次,風景園林也是地域文化的產物,其形式和內容一定程度上代表和反映了地方或國度文化思想的特點。如中國一池三山的自然造園格局是中國自然觀的物質形態表現;而西方圖案式的規則園林則反映了人對自然的主宰和至高無上的意識。最后,風景園林構成要素中建筑形態、裝飾或植物種類具有鮮明的地方文化特點,如西雙版納地區諸多公園景區里的垃圾桶、指示牌小品具有傣族干欄式建筑的形態、材質等特征,反映了當地的居住建筑文化。
3? 風景園林文化自信的內涵
基于前人對文化自信的研究共識,筆者認為風景園林文化自信,指的是風景園林行業相關主體在文化自覺的基礎上,對自身專業文化內涵和價值的充分肯定,對文化特質和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并在與外來文化的比較與選擇中保持對本民族風景園林專業文化的高度認可與信賴。
4? 我國風景園林文化自信面臨的問題及由來
4.1? 我國風景園林文化自信面臨的問題
由于歷史原因,作為中華風景園林文化根基的傳統園林文化受到劇烈沖擊。至今我們依然深受影響,造成民族的文化自信度明顯降低,導致地域文化漸隱、居民認同感下降。風景園林文化自信雖然在總體上并不樂觀,但也出現了一些積極的轉變。符合時代的精神與時俱進,又能繼承與弘揚傳統文化的特色的“新中式”景觀可看作是基于文化自信的積極嘗試。由于文化自信的覺醒,城市八景評選又再次走到人們生活中亦可被視為風景園林文化自信覺醒的一個小插曲。
4.2? 風景園林文化自信問題的由來
一是近現代中國社會發展滯后。風景園林的發展是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共同作用的結果。西方國家于18世紀中葉開始步入工業文明,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進入后工業文明,而我國整體而言工業文明至今尚沒有完成跨越。社會發展的滯后帶來風景園林面對與西方相同或相似問題的滯后,使風景園林文化的發展與西方相比相對滯后。
二是歷史上文化上的全面批判與斷裂。文化自信本質上是一種主觀認同,這種認同是人們以理性、科學的態度進行文化反思、比較和展望后形成的。在中國近現代史上多次系統性地對傳統文化和文化傳統進行的清理,欲與中國文化傳統的規則、理念、秩序、信仰、社會倫理價值、民間習俗等徹底決裂,這是造成歷史上從對華夏文明的高度自信到極度自卑的直接原因。21世紀初在風景園林界掀起的針對傳統園林文化、學科名稱等的爭論,直接將傳統園林文化、幾十年來的實踐成果和學科發展推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延續多年的學術爭論雖有一些益處,但這些爭論也擾亂了社會對學科的認知,也必然影響到風景園林學科建設、健康發展和風景園林文化自信建設。
三是風景園林內涵的拓展。傳統文化精神、時代創新精神是當前中國公眾文化自信的兩大支柱。對于風景園林而言,我國傳統園林文化成長、成就于以農耕經濟為主的時期,園林是“以追求視覺景觀之美為主的賞心悅目、暢情舒懷的游憩、居住的環境”。目前,我國正處于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時期,風景園林不僅為了獲致視覺景觀之美和精神的陶冶,也為眾人提供游憩和交往活動場地的社會效益,同時更著重發揮其改善城市環境質量的生態效益——以創造合理的生態系統為根本目的。風景園林內涵的極大拓展,使得我國傳統園林文化已不能完全滿足現代風景園林需求,同時風景園林行業、產業、教育界還沒有就風景園林專業和學科定義、內涵和外延等問題達成共識,風景園林學科理論體系尚未建立。
5? 風景園林文化自信培育途徑
5.1? 發掘傳統園林文化的優秀價值、傳承傳統園林文化
數據統計分析發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催生中國公眾文化自信的精神動力。傳統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根植于人們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她滋養了一個國家和民族。因而,要了解中國人民則必須從中國傳統文化出發。要增強文化自信,便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同樣,要建立風景園林文化自信,則需要學習傳統園林文化、發掘傳統園林文化中蘊含的普世價值意義,傳承我國傳統園林文化。
5.2? 國家重視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相關決定指出要“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弘揚中華文化,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同志多次強調文化的重要性,指出“各級黨委要從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建立“文化自信”深化“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并強調“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十九大報告中以“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為標題對今后文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文化自信建設已經成為我國當前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5.3? 注重對外交流合作
文化交流,能夠在對比中對自身文化形成科學的認知,并從中取長補短促進自身文化的發展,有利于擴大我國風景園林文化的國際影響,有利于消除狹隘的文化心理,也有利于增強國際文化話語權,是增進文化自信的關鍵。得益于孫筱祥先生的對外交流努力,西方園林界才知道了日本古典自然山水園林原來是師承中國的。1988年孟兆禎教授組織并指導學生參加IFLA設計競賽并獲獎,從而開啟了我國風景園林大學生持續獲得大量IFLA學生設計競賽獎項的交流、競爭征程。其中以北京林業大學取得的成績最為突出,這也從一個方面證明了北林寬泛、綜合教學體系和開放的學術思想得到國際認可,在交流、競爭中樹立了風景園林文化自信。
6? 結語
悠悠歷史,泱泱中華!我們對中華民族風景園林事業充滿自豪和自信。我們一定能在中國風景園林的生命之路上砥礪奮進,為新時代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杜春蘭,雷曉亮,劉駿.當代風景園林教育的發展挑戰與思考[J].中國園林,2017(1):25~29.
[2] 毛華松,廖聰全.城市八景的發展歷程及其文化內核[J].風景園林,2015(5):118~122.
[3] 李景奇,查前舟.“中國熱”與“新中國熱”時期中國古典園林藝術對西方園林發展影響的研究[J].中國園林,2007(1):66~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