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林
摘要:本文主要回顧了現代企業制度建立以來,國內外針對企業經營者業績評價系統的研究發展概況,從對企業經營者激勵的角度出發,探討了業績評價體系中評價指標、評價標準的全面性和客觀性,并針對其存在的缺陷與局限,提出了未來對于企業業績評價體系修正完善的建議。
關鍵詞:經營者業績評價;業績評價指標;業績評價標準
現實中信息的私有化屬性必然會造成所有者和經營者的信息不對稱,而在經濟社會中,假設每個人都是理性人,因而每個利益主體都會追逐于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目標,而企業的所有者與經營者是兩個不同特征的經濟人,所以他們的經濟利益目標有著不同的方向,經營者可能作為內部人,利用掌握更多企業信息的優勢,做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行為,而損害所有者的利益。所以所有者有必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監督和約束經營者的經營行為來解決這種委托代理問題。
企業的業績評價也應該和財務會計信息類似,從評價的需求者出發,研究評價目標,評價內容,評價信息的質量特征,評價方法,評價指標,評價標準,具備一個相對完善的系統(占美松,2008)[1]。基于本文論述的主要問題---客觀評價經營者業績,有效激勵管理當局,解決委托代理問題,從企業層次來講,以往的文獻在研究業績評價時著重于傳統的財務績效方面,張川,潘飛(2007)[2]。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發現我國大多數企業在進行業績評價時財務績效的權重占比高達70%,而管理績效的比重只有30%,而且還發現企業對管理績效評價企業經營績效的采用程度比企業對其的重視程度普遍還要低。所以說在以往的文獻研究中忽略了非財務指標的重要性。
一、經營者業績評價體系的概況
信息的不對稱,契約合同的不完全,和人力資源的不可分割性,給經營者的業績評價設立了許多的障礙。為了降低業績評價和監督經營者的代理成本,傳統的業績評價管理理論采用會計財務指標來評價經營者的努力程度。1991年,Stern Stewart公司提出了經濟增加值(economic value-added,EVA)指標,此后為了克服經濟增加值對要素成本的扣除不準確缺陷,又有學者提出了修正的經濟增加值指標(refined economic value-added,REVA) 進一步提高了EVA指標衡量企業的新增價值的準確性和客觀性,Jeffrey et al.(1997)。顯然這些傳統業績評價理論為現代企業的良好發展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是這些業績評價方法只是評價了經營者經營企業的經濟后果,而忽視了企業市場價值的創造過程。這樣會促使管理當局主要關注短期績效而將長期績效置于次要地位,不利于企業的長期發展,長期看來當然會損害股東財富的創造,比如企業如果采用單一的財務指標評價管理當局的經營業績會導致企業管理當局不太注重對無形資產的投資,進而會影響到企業的長期價值創造(池國華,遲旭升,2003)[3]。
業績評價指標的選擇要具有客觀性和全面性,這樣才能使得基于業績評價的薪酬激勵有效,才能夠使得管理當局能夠并且愿意更加注重企業的長期發展。例如,一家處于成長階段的公司,作為一個合格的經營者,其經營業績可能更多的體現于企業市場份額的不斷擴大,規模經濟的不斷形成,這些往往關系到企業長期利益,市場價值創造的過程,但并不能夠通過單一的財務指標來衡量,若果企業的評價指標采用過于單一的財務指標,出于自身利益,經營者很難做出符合企業發展的經營行為,降低了其積極性,在這看來反而增加了代理成本。隨后受到該模型的啟發,瑞典的斯坎地亞(Skandia)公司自1991年,開發了斯堪地亞導航儀(Skandia navigator)的智力資本評價工具,量化和評價了管理當局的智力資本方面的業績表現,同時也為其理解智力資本如何轉化為經濟效益提供了指南。但是他們只是從理論層面上提出的評價方法,在實際運用上還存在不少難題。隨后他們進替補對此
進行了研究,K and N(1993,1996,2001,2003)解決了平衡計分卡的實際應用問題,將其提升為企業戰略管理與戰略業績評價的工具,自此平衡計分卡在眾多企業的業績評價中產生了廣泛影響。雖然平衡計分卡評價法考慮了評價內容的綜合性,但是它只是在局部或者是一系列的點上的解決方法(Andy Neely,2002)。隨著當代業績評價體系的不斷發展,近十年來眾多企業的業績評價模式正在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進化(Michelin and Manzoni,2010)。
二、當代業績評價體系存在的局限
盡管當代業績評價體系發展完善了很多,但是其仍然存在有不足之處。現實的資本市場和產品市場存在諸多不確定性因素,每個企業都有著各自的特征和行業定位,因而每個企業不可避免的面臨著系統風險,有著不同的預期。因而受到市場共同因素的沖擊和系統風險的影響,經營者的經營業績與其努力程度可能并不會呈現較強的正相關性,關于經營者的努力程度的信息可能還包含于行業其他經營者經營業績當中,因而絕對業績評價體系的采用額外增加了經營者的風險,絕對的評價標準會導致評價結果偏離客觀性要求,對其來說不太公平,因而會降低管理當局的積極性(Holmstorm,1982)。相對業績評價標準的采用程度可以保證評價結果的客觀性,因為相對評價標準通常是以本行業的平均業績作為經營者經營業績評價的參考的,這樣就將行業的共同風險與系統風險過濾出去,根據“噪音理論”可知,不確定因素越少,事物越加的清晰,經營者經營業績評價愈加客觀公正,從而有效改進委托代理關系中的激勵效率(Gerald Garvey et al.2003,Gong et al.2011,周宏2008、2010)。[4]
三、企業業績評價未來的研究方向
(一)業績評價指標綜合性的客觀優化
一方面,非財務指標提高了對經營者業績考核的全面性,是對企業為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目標所指定的戰略規劃的手段和過程描述,因而更加全面的考量了管理當局的經營努力程度。但另一方面,由于非財務指標在量化方面所固有的局限,非財務指標與財務指標的綜合,在衡量的性質上來看,相當于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的結合,因而這必然增加了評價結果的主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