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銳
(南京金宸建筑設計有限公司,江蘇南京 210000)
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的不斷推進,建筑行業也趁勢獲得長足的發展,隨著建筑行業內建筑規模和復雜度的不斷提升,建筑結構的安全性開始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尤其是在設計行業當中,更是需要在落實建筑本身質量的基礎上保障建筑自身的安全度。建筑結構設計兼顧著建筑未來發展,對建筑企業的長足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為了確保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就必須從建筑結構設計開始關注安全性的提升。
建筑設計本身會考慮到周邊環境的影響,比如說當地的氣候、地理位置、人流量、建筑自身重量等等,并且要考慮到建筑需要抗擊當地的雨雪或者大風天氣,如果遇到地震或者臺風這類的惡劣情況也需要有一定的安全性,這就要求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可能發生的情況。
建筑結構設計的屬于建筑工程類涉及工程內容以及技術較為復雜的工程類型,在設計的過程就會涵蓋多方面的專業與技術工藝,因此設計師要從不同的側面、不同的方向進行全方位、立體式的考量,從而保障設計方案的安全性與高質量。
一般來說能夠影響到建筑設計安全的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①建筑本身設計時的安全因素,承重能力和抗壓能力都在其中,要確定建筑本身能夠經受一定程度而破壞與時間折舊,設計人員需要保障建筑自身結構具有相當的穩定性,安全必須作為建筑結構設計的第一要務;②建筑需要在達到安全性前提后有一定的經濟適用性,這是在安全性保障的基礎上強化建筑物自身的質量;③就是在設計環節要保障建筑的耐久性,現階段不少住房類建筑的買斷年限就是70 年,最起碼要保證建筑在這個時間段內有著使用價值[1]。
我國屬于多山區國家,加上近幾十年來曾發生數次震級較大的地震,因此在抗震上有著嚴格的行業標準,但是在西南部分地區卻十分缺乏相應的抗震和安全防范意識,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對地震的準備不足,部分地區建筑的抗震能力極其低下,這就需要政府相關部門予以重視。
在現階段的建筑設計中,不少設計階段就忽視了建筑材料的抗震性,加之現今業界常營的材料抗震性不足以承受整個建筑結構的抗震結構,因此會產生安全方面的隱患,其中建筑材料的品質占據一部分原因,抗震標準與建筑物的標準存在差異性是另一部分原因。在抗震的意識和建筑設計中設計抗震的環節之中,不少建筑企業往往較為后知后覺,只有在災害發生之后或者發生之后的一段時間內才能意識到抗震性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其他的時間內為了節約成本、降低施工技術難度,就會忽略抗震的重要性。建筑的抗震性也與地域設置相關,某些沿海地區的抗震標準非常低,根本達不到應有的抗震級別,對于建筑物整體結構的安全系數來說也是存在巨大安全隱患的,且不少建筑企業或者招標的政府部門并未重視原材料與抗震性能之間的關系,從而導致在建筑結構設計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安全隱患。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為了建筑美觀以及降低成本,設計預案中往往減少了鋼材的使用,甚至找合規的建筑材料進行建設,增加了建筑物的危險系數[2]。
現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一體化也在實現的過程中,不少建筑結構設計的員工在設計的過程中都會忽視掉建筑結構變化帶來的建筑材料改變,從而影響了整個建筑工程的安全性。以高層建筑為例,除了安全通道和每層都需要安裝消防設置之外,一部分高層建筑還會設置消防安全梯,以保障出現火災時高層人員能夠進行妥善自救,但是部分設計師在進行建筑結構設計是為了減少公攤面積、降低建筑成本就會壓縮安全設施的配置,加上城市化進程導致的人口從農村向城市流動,就會造成是城市的住房短缺問題,為了舒緩住房方面的壓力,就需要更多的居住空間,在有限的城市面積下,不少建筑師的建筑成果就是不斷地加高高層建筑的樓層高度,保證在單位面積中能有更多人獲取居住的地,但是卻常常忽略逃生設計以及疏散口的設置,導致在遭遇災害的過程中安全梯并不能實現人群的有效撤離,這就造成了整個建筑物安全方面的問題,尤其在消防安全方面,足以為建筑設計師敲響警鐘。
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中會涉及不少的專業化知識和現實處理問題的科學原理,本身就具有較為煩瑣和細致的工作模式,如果要完成建筑結構設計這一工作,就需要在掌握一定的理論知識以及行業規范的基礎上,將安全性落實在建筑結構設計工作的每個環節上。這不僅需要教主設計人員具有相當的安全意識,還需要在學習中提升專業能力,多進行實地勘測和考察,豐富設計經驗,多與一線施工人員交流防止閉門造車。涉及工作人員需要了解建筑物抗震性是建筑安全的必要條件,要結合先進的建筑理念,充分發揮現代科技的優勢,開展精準性的地質勘測,從而了解地震對于建筑的破壞能力,進而有針對性的進行設計工作。
建筑結構設計師作為整個建筑設計的主體力量,需要針對建筑設計進行系統性、全面性的考量,要以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為基礎,堅持嚴謹、認真、細致的工作太多,重視建筑設計過程中每一個構件在整體建筑中的作用,按照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進行設計內容,同時要堅持與一線的勘測人員達成良好溝通,認識到現場周邊環境的復雜性,全面了解當前環境的氣候變化、地質土壤、水文環境,除此之外,還要善于分析和總結經驗,將類似的建筑背景做相應的對比,反思而后達成設計預案的進步。同時建筑結構設計師要轉變自己的思想,真確對待新型的設計方法和新型建筑材料,充分了解其先進性和優越性,有選擇性的加以利用,在保證建筑結構設計質量和水平不斷提升的前提下,發展自身的設計能力,展示自己專業化的聰明才智,有效提高建筑結構設計的安全系數,在節約建筑企業的成本的同時,保證建筑結構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建筑的原材料是決定建筑設計安全性的決定性因素之一,尤其是針對不同的建筑方案所要選取原材料的規格和質量也就會有多不同,在設計環節中除了要選擇合適的材料之外,還需要注意在建筑施工的過程中要加大對于物料的監管工作,尤其是在施工現場需要嚴格監管,避免出現偷工減料或者是以次充好的現象,在確保工程物料質量的基礎上,選擇行業內口碑、行業資質與信譽并存的供應商,簽訂細致的供貨合同,從而保障物料能夠定時定量的運輸到工作現場,確保物料本身的質量和規格符合標準[3]。
在先進科學技術的推動下,建筑結構設計也與計算機和軟件相結合,以科技力量提高建筑設計的安全系數。這就要求設計工作人員提升自己的工作標準,轉化工作模式,在靈活操作軟件的基礎上進行設計工作,設計工作人員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知識以及相關設備的操作技能,順應科技的發展,不斷完善自己的設計能力。同時需要注意的就是相關的建筑企業也應當審時度勢,開發相應的軟件,將科技力量的適配性充分應用到設計工作領域,將設計環節模擬化,建立相應的模塊進行直觀的設計預案分析。
抗震性本身就是關乎到建筑結構設計中安全性的重要課題,尤其是在我國經歷過大型地震災難之后,為了提升建筑本身的承載能力,也為能提升抗擊災害的能力就需要根據當地的地質變化進行詳細勘測,全面分析當地的各項數據,在設計中充分體現對于當地實際情況的應對方式,從而保障建筑結構設計的安全性[4]。
建筑結構設計的安全性需要在行業標準的基礎上建立,因此建筑結構設計工作人員就需要按照行業與法律法規層面的規范進行設計,在設計時需要符合相關的標準,此外在設計結束之后還需要進行相應的審查工作,以保證設計能夠通過行業中的專家組安全評估,針對建筑結構設計預案進行全面審核,也是為建筑結構設計的安全性打下堅實基礎。
在建筑結構設計的過程中,安全性和穩定性是建筑設計的第一要務,也是建筑結構能夠得以完善的重要步驟,為此在設計建筑物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其抗震性、建筑原材料、設計合理性,同時建筑設計人員還要提高專業能力,以行業標準進行嚴格的設計要求,從而保障建筑工程的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