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新亞,沈 亮,呂元琦
(德州學院,山東 德州 253023)
實驗室文化是實驗室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的對教風學風、學術思想和創新精神的認同感,是高校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個方面[1]。教學型高校一般本科辦學時間較短,學科基礎較為薄弱,實驗室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存在一些特定問題。本文對這類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提出了相應的對策。
實驗室管理制度對于維持正常的實驗秩序,提高實驗教學效果,提高科研實驗效率,確保實驗室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實驗教學管理制度、實驗房間、設備和耗材管理制度、科研實驗室運行管理制度和實驗室安全管理制度等。有些教學型高校實驗室管理制度不健全,一些交叉學科實驗室管理制度還是空白,危化品管理、生物安全、信息安全等相關的管理制度也不完善,或者雖然有制度但沒有及時更新和修訂,不符合國家最新文件要求。同時,廣大師生對這些管理制度的認可度較低,不能自覺地學習和貫徹執行這些制度。
實驗室布局不合理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實驗室內部各種儀器設備和器材空間布局不符合科學規律,容易造成安全事故。一些老舊實驗樓或由教學樓、辦公樓改造的實驗樓房間結構布局達不到水、電、消防安全標準,更不能確保危化品安全和生物安全。另一方面,實驗資源學科分布不合理,有些設備不同學院甚至相同學院不同實驗室重復購置,使用率很低。有的教學實驗室僅僅在一年中的少部分時間在使用,大多數時間處于閑置狀態。由于校區劃分不合理,很多學科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處于不同的樓宇,二者資源都難以共享。
由于辦學時間較短,學科發展處于初級階段,學科力量還比較薄弱,實驗室文化正處于形成階段。有些高校出于“申報各種項目”的需要,照抄照搬重點院校實驗室文化建設經驗和做法。重點院校在實驗室文化建設方面確實積累了大量寶貴經驗,但這些做法很多情況下并不適合教學型高校辦學目標、發展定位和學科特點,與在建實驗室的發展難以融合。為了快速“形成特色”, 有些高校通過文化設計公司進行商業化包裝來進行實驗室文化建設。文化設計公司在文化設計方面具有一定的經驗,但商業化的文化裝飾往往要對實驗室進行大面積裝飾改造,修建豪華的報告廳、茶室、雕塑,張貼名人字畫,追求靚麗的燈飾效果,這會擠占本來就不富裕的實驗室基礎建設經費。而且,商業模式的文化設計很難體現實驗室應有的樸素和務實的氛圍。
實驗室學習氛圍不夠濃厚,師生學習實驗技能、實驗相關科學知識和實驗室管理制度的積極性不高,遵守實驗室管理制度的自覺性不強。教學實驗室環境單調,不能喚起教師對實驗教學的熱愛,難以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師和學生大多是為了完成實驗教學或學習任務而被動地從事實驗活動。科研實驗室氣氛枯燥,實驗室文化產品缺乏或千篇一律,沒有與專業和學科特點想結合,不能形成激勵師生獻身科學、協同創新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力量。師生在實驗活動中對實驗室和實驗團隊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不強,不能以主人翁的心態去節約實驗成本,維護實驗儀器設備、擴大實驗資源共享和提高實驗效率。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實驗室發展時間短,不注重文化挖掘和利用,文化積淀少;實驗室文化建設手法粗糙,不能全過程參與對師生的思想指引、情感熏陶、意志磨練和人格塑造。
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規范實驗教學程序、實驗室房間使用、設備耗材管理和科研實驗室運行。根據實驗室發展,在確保實驗室水電和消防安全的同時,制定危險化學品管理制度、危險廢棄物管理制度和實驗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同時,根據國家最新制度法規,修訂現有實驗室管理制度,使其符合實驗室發展的最新需要。對師生加強實驗室管理制度培訓,定期組織實驗室管理制度知識競賽活動,提高其遵守實驗室管理制度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根據各個實驗室專業特點,在醒目位置張貼一些有關實驗原理、存在風險和應急措施的宣傳畫,在實驗室門口、應急設施附近和其他醒目位置張貼一些安全標識,提升實驗室安全意識。
根據實驗室業務涵蓋內容和上級文件精神,合理規劃實驗室和實驗室內部布局,促進共享共用,確保實驗安全。隨著學校發展逐漸淘汰老舊實驗樓,嚴格按照國家標準修建實驗樓,逐漸杜絕使用教室和辦公室改建的實驗樓。逐步打破教學實驗室和科研實驗室的界限,實現實驗室功能多樣化,鼓勵教師利用教學實驗室從事科學研究,在完成常規教學任務的基礎上面向全校學生開設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實驗,提高實驗室利用率和利用水平。同時,相同學院、專業和學科相近學院實驗室相鄰或相近布局,以利共享和學術交叉,提高實驗工作效率。
實驗室文化建設首先應該有科學的定位,完善的發展目標和發展思路,充分發展走廊文化、展室文化、會議室文化和實驗室標識文化,將這些內容融入實驗室文化環境中,內化到師生實驗實踐活動中。其次,提升師生對實驗室的歸屬感。要形成激勵創新的文化環境,讓進入實驗室的人首先了解實驗室的發展歷程,發展過程中哪些教師和畢業生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他們有哪些感人的事跡,受到哪些來自學校和外部的表彰和肯定,對他們的代表性作品和貢獻要定期進行展示,塑造一種“崇尚敬仰貢獻者”的實驗室文化氛圍。第三,要形成激勵創新的文化環境。激發師生對從事實驗活動的興趣,使其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從事實驗活動。將科學發展史上科學技術促進生產發展顯著實例、一些著名科學家潛心科學研究的事跡和趣味科學實驗做成宣傳畫和藝術品進行宣傳,宣傳一些偉大科學家的名言和警句,激發大家參與教學實驗和科學研究的積極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不要孤立地搞實驗室文化建設,作為校園文化建設的一部分,要與學校組織的教風和學風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高校須注重文化育人,積極創建文明校園,開展形式多樣、健康向上、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充分體現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2]。實驗室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提升科學研究和服務社會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發展階段的緣故,教學型高校實驗室文化建設大多處于形成階段,還沒有完全定型。要根據學校和實驗室發展定位積極進行引導,將創新、環保、安全、樸實和健康的理念貫穿于實驗室文化建設的全過程,完善實驗室管理制度,合理優化實驗室布局,緊密結合學校條件和實驗室專業學科特點,為實驗教學和科學研究創造良好的環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