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英,曾曉希,李曉娟
(1.湖南工業大學 生命科學與化學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2.湖南工業大學 包裝與材料工程學院,湖南 株洲 412007)
2019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工作依據《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本科教育專業認證標準以及我校關于制訂2019版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原則意見,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課程由生物技術專業選修課保留項目變身為專業必修課出現于我校2019版生物技術本科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
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是一門研究生化產品全面質量控制與檢測分析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術的學科,基本任務是培養學生有明確的生化產品質量控制觀念,學習酶分析法、免疫分析法、電泳分析法、高效液相色譜法以及生物檢定法等若干生化分析技術。本課程要求學生能根據不同生化產品結構、性質等特點,圍繞其質量問題,綜合運用生物技術專業理論知識,解決生化產品質量相關的質控、檢測和分析等問題的應用型課程。
2020年新冠病毒瘋狂蔓延,國家衛健委和藥品監督管理局應急審批和批準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核酸檢測試劑盒(熒光PCR法)和2019新型冠狀病毒核酸測序系統等產品,全力服務疫情防控需要。這些產品的研發過程以及作用機制均與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知識息息相關。因此,這門課的學習對將來就業的意義重大。筆者根據近年來本課程的教學實踐總結出一套從課程理論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實踐指導和新型綜合量化考核體系等方面探索而得的以就業為導向的教學模式,著力定向提高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教學效果以滿足當前市場對于生化檢測分析人員的需求。
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是為生物技術產業以及相關領域充實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的高素質專門人才而服務的。按照我專業理工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與新形勢下新工科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結合當前社會和企業對檢測分析崗位要求及職業技術標準,確定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課程相對應的將來就業崗位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教學大綱對生物技術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如生物化學、微生物學、酶工程、分子生物學、基因工程、發酵工程、儀器分析等在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過程的應用教學,將課程理論教學內容進行大融合,讓學生認識并體會到生化產品的多樣性和生化檢測方法的實用性。教學過程中,教師予以方法指引,學生進行崗位體驗式思考學習,培養學生面向不同就業需求的科學思維應對能力以及查閱資料并運用所學理論知識進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總所周知,生物技術理論研究與實際檢測分析手段發展十分迅速,因此在本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最新的基礎理論與檢測分析發展前沿研究成果及時介紹給學生,讓學生開闊視野,激發學生的創新能力,一般可采用課堂上教師及時補充介紹或課外組織學生進行課題模擬研究等,讓學生學會遇到問題自己動手查閱資料并組織舉辦“分組討論”討論與交流。
教師在傳統與多媒體教學結合的基礎上,通過指導學生開展如就業崗位調查進行崗位模擬教學和新聞報道問題式模擬教學等方式進行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課堂教學的方法與手段探索。
考慮到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課程的特殊性,日常教學主要以傳統與多媒體結合為主。部分章節可采用PPT課件、視頻錄像、動畫等,將原本抽象復雜的理論和操作用簡明生動的圖像呈現
給學生,使教學變得直觀生動、學習變得豐富有趣,讓學生更快、更形象地理解課堂內容。同時在教學中,還應結合傳統的課堂提問、課后作業、小組討論和學生自制PPT講述等方式,增加師生互動和同學間溝通交流學習,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理解更為透徹、深刻。
教師布置課外任務,學生調研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崗位群,分析崗位群的特點,學生變身“質量控制技術員”、“研發組長”、“生產一線技術員”等,參與到生化產品如生物藥物等“GMP認證-合成-控制-分析-流通-使用”整個過程中,建立模擬生化產品檢測分析崗位需求的分段流程化教學模式,將具體的生化產品如生物藥物檢測分析相關的教學內容滲透于學生體驗整個新藥物研發的過程,將生物技術以及其他學科的知識有效聯系起來,形成一個教學過程有機整體,在讓學生感受方位需求的同時深化崗位意識,并可以獲得多科綜合教學的效果。這一教學模式更能滿足當今社會和市場對培養生化產品質量檢測分析技能型和應用型人才需求,也可使學生在畢業后更易融入到工作角色中去,為學生未來就業方向和職位提供了指引作用。
目前互聯網發達,信息交流便捷,足不出戶可聞天下事。食品藥品監管各級部門積極履行藥品質量監管職責,定期抽檢并公布抽驗不合格產品,新聞報道層出不窮。教師引導學生關注生化產品檢測分析相關報道,教師可選取特別具有教育性、代表性的新聞案例開展課堂問題式模擬教學。教師發布任務,組織學生以“新聞發布會”、“專題報道主持人”或“焦點訪談”等方式參加到模擬教學中去。學生根據任務內容查閱資料,了解不同級別、不同工作崗位以及不同角色對特定問題的應對方式,并結合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課程相關內容從專業角度出發寫出復合特設角色的發言稿,并鍛煉學生臨時應對各種突發問題的反應能力,可讓學生設身處地的了解不同的角色應對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問題的出發點,為畢業后就能立即適應工作需要奠定一定的基礎,也可在未來的實際工作中能夠較快地獨立工作。
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的課程性質決定了其具有很強的技術性和實踐性[1]。為了提升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實踐能力,教師通過結合現行版藥典標準和最新行業技能的要求編排實驗內容,有效組合驗證性實驗以實驗項目類別,如化學法、儀器法和生物法分類開展基本實驗操作技能的實驗項目;同時開設某一生化產品質量檢測的綜合設計性實驗等,著重培養學生們獨立設計實驗方案、技術路線的獨立實驗檢測分析和有效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為學生提供了適當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在此基礎上,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創新能力,教師還開展了學科應用研學實驗計劃。即學生圍繞課程內容,帶著問題從專業書籍、學術數據庫、網絡等多渠道了解當前行業科技發展信息,發現實際生產中的問題,以急需解決的實際問題為出發點,設計實驗項目,如“發酵醬油中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檢驗”、“葡萄酒中揮發性醇類的測定”、“市場廣泛流通木糖醇產品的質量鑒定”、“頭孢氨芐的質量調查分析”等實驗內容。
開放實驗室激發學生學習和科研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的科研項目中去[2]跟著導師做項目,或者自行查閱資料,設計實驗方案,積極參加如互聯網+、大學生生命科學創新創業大賽等,既提升了學生對課程的理解,也使學生快樂科研,積極探索,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創新創業精神,系統掌握檢測分析的方法與程序,為將來的就業、科研深造奠定堅實基礎。
要最終實現課程教學目標,還需要探索建立健全有效的課程考核機制。對于傳統的考核方式考試來說,單方面重視學生的期末考試成績,學生容易在考試前突擊復習應付考試,從而忽視學習過程的考核。為了更好、更完善地檢測學生對該課程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的掌握情況,滿足以以就業需求為導向的課程目標,就必須探索改革考核機制和評價體系。新型考核體系主要從以下方面進行改革:根據教學實際,將傳統的“以成績定英雄”調整為理論知識和實踐操作綜合考核與學習過程考核相結合的模式,增加學習過程考核的比重,既強調日常學習中的學習態度和動手能力,也增加平時課堂學習中和實踐操作過程中的多樣化活動的表現分數比重,制定并量化過程性考核規則,對課堂回答問題、隨堂或課后練習、學生自主學習中PPT制作及上臺講述表現、情境模擬教學等教學環節的表現、實踐操作前后的實驗準備、過程操作和結束清理等環節的表現等均做到量化打分,以爭取做到最大限度地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表現和實力。如理論教學中量化規則如下:(1)按時到課98分;遲到5分鐘以內80分,5-10分鐘70分,遲到10-30分鐘以上60,遲到30分鐘以上按曠課計;請假60分;曠課:0分。任意選取全部課程的80%計入平時成績單。(2)課堂積極回答問題者+2分,回答完整+5分;(3)隨堂或課后練習以每次實際得分計。(4)自主學習PPT、情境模擬教學,60%教師打分+40%其他組打分為該組最終得分,該組主要參與者在最終得分基礎上+5分,參與者記為該組最終得分。在實踐教學中,按學生總體表現分不同檔次計分:如(1)按時到課,積極配制實驗所需試劑,實驗態度非常認真,積極主動,發現問題主動解決問題者,記為98分。(2)按時到課,實驗態度非常認真,積極主動做實驗者,記為90分。(3)按時到課,實驗態度認真,在老師的督促下能主動做實驗者,記為82分。(4)按時到課,實驗態度較好,在老師的督促下能主動做實驗者,記為74分。(5)按時到課,偶有遲到,實驗態度一般,需老師督促方能做實驗者,記為66分。(6)曠課不參加實驗者,記為0分。課前明確量化評判規則,課間嚴格要求做好記錄,有理有據評判學生學習過程考核,爭取做到最終成績能充分體現學生的學習過程,能有效衡量學生的學習成績。
綜上所述,生化產品檢測與分析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索主要體現在以就業需求為導向進行的課程理論教學內容大融合、課堂教學方法與手段革新、實踐教學環節的創新以及新型綜合量化考核體系。并在此基礎上,筆者將繼續深入探索該課程的新的教學方式,在將來實踐過程中發現問題和不足,也在新的探索中進行完善,期待進一步的完善和提高,積極推進本課程教學的改革和實踐、創新,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參與主動性,增強學生的主動學習意識,培養學生的專研精神,為社會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培養能滿足當前市場需求的生化檢測分析人員,有效解決和拓寬學生的就業途徑,也希望能培養出企事業單位和社會各界高度認可的生化檢測分析人員。